2022—2023学年度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八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32 浏览数:863

一、选择题

1.

1800年前后,铜钱一千文,可换白银一两;到了1838年前后,则需要铜钱一千五六百文,才能换白银一两。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晚清商品经济的发展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C.鸦片走私使白银外流D.清政府闭关锁国

2.

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B.魏源的《海国图志》阐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C.《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须经双方协议D.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

1856年12月,《北华捷报》详细梳理并刊载了当时发生在广州的一系列事件,公开了十多篇英国领事与两广总督来往书信的全文,并在评论中有意突出中国官员的 傲慢 ,以佐证其 外国人长期受到中国人的蔑视和侮辱 的立场。此举旨在(  )

A.向在华洋人介绍中国时局进展B.指责中国外交上的傲慢行为C.配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D.为英法火烧圆明园进行辩护

4.

1853年,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指出: 天下为一家,既无差别之分,焉有主从之分。 1861年,太平天国官员蒙时雍驳斥并拒绝了 凡挂有英国旗的船只,得自由航行江上 的要求。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

A.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B.具有成熟的近代外交理念C.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意识D.具有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5.

洋务运动期间,由洋务派创建的较大规模企业有10个;海军方面,北洋舰队购置西方先进战舰14艘;国人自办约20余种近代报刊。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

A.积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B.尤其重视海防建设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促使国家走向富强

6.

美国学者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 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以下最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B.《辛丑条约》的签订C.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D.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干涉

7.

(2019·山东烟台7)当历史开始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材料中的 群众运动 指的是(  )

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C.公车上书D.义和团运动

8.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后,绘制了一幅以慈禧太后为主角的漫画(旗中文字: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该漫画的寓意是 (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清政府完全成为 洋人的朝廷 D.清政府坚定支持义和团反帝斗争

9.

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94

1905

1912

1913

事件

成立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发动二次革命

A.洪秀全B.梁启超C.章炳麟D.孙中山

10.

清帝退位诏书,起草人为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张謇,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颁布的退位诏书,从此清朝正式灭亡。该退位诏书颁布的直接原因是(  )

A.武昌起义及各省的响应B.各地纷纷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C.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1.

1905年,有一群中国人喊出了如下宣言: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对这一宣言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宣言出自《临时约法》B.应该是同盟会政治纲领C.体现了民族独立的愿望D.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1926年以前的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 。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A.军阀割据、连年混战B.官僚地主、争权夺利C.农民起义、此起彼伏D.列强争霸、矛盾重重

13.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该材料主要表明(  )

A.辛亥革命尚未成功B.解放思想势在必行C.中国民众精神麻木D.救亡图存大势所趋

14.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认为,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据此可知,胡适认为 活的工具 是(  )

A.文言文B.白话文C.民主D.科学

15.

五四运动时期,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 这主要体现了(  )

A.科学精神B.自由精神C.民主精神D.爱国精神

16.

建筑是活着的城市历史。下列建筑共同见证了(  )


北京大学红楼


中共一大上海会址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涨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五四运动的爆发

17.

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中国革命的 这个变动 开始于(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B.井冈山会师C.南昌起义D.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

18.

某历史学习论坛拟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根据表1提供的资源,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表1

资源

名称

视频

《秋收起义》《建军大业》

图片

《八七会议旧址》《井冈山会师》

文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伟人毛泽东》

A.国共两党合作B.北伐胜利进军C.工农武装割据D.工农红军长征

19.

某学者认为,在历时两年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该学者意在说明长征(  )

A.粉碎了国民党的五次 围剿 B.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D.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0.

广播剧最早产生于英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诞生了《花木兰从军》《文天样》《史可法》等一大批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反映了(  )

A.崇洋媚外思潮泛起B.历史研究水平提高C.北洋军阀统治黑暗D.民众关注国家命运

21.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这件事)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之大幸的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介石)不再被看作是抗击日军的绊脚石。材料中所述事件(  )

A.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B.表明蒋介石主动接受停止内战的主张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D.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2.

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 抗日反蒋 发展为 逼蒋抗日 联蒋抗日 ,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抗战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党的实力差距明显B.民族危机不断加剧C.民众抗日意识的觉醒D.两党政治分歧消除

23.

制作读书摘要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摘要(如图)旨在强调(  )

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领导百团大战……

发动大生产运动……

召开中共七大……

A.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日的中流砥柱B.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C.民族团结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D.敌后抗日根据场地始终是抗日前线

24.

破公路呀割电线,控铁路呀打据点,炮火连天震山川,打得那鬼子心胆寒,消灭那鬼子千千万,胜利的捷报到处传。 这是1940年晋冀豫区党委宣传部印发的一首民歌,这首民歌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武汉会战D.百团大战

25.

书信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右侧两封书信(节选)共同印证了(  )

A.正面战场的抗战B.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C.敌后战场的抗战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26.

下图是某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请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北伐胜利进军B.抗日战争的胜利C.国共两党合作D.国民党的革命历程

27.

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说道: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 材料中的 转折点 是指(  )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B.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D.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28.

愚公移山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宋明时期,愚公形象逐渐定型为精、诚精神之象征,成为训谕后人的典型形象;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  )

A.多样性B.包容性C.凝聚性D.独特性

29.

1927年,郑振铎在《上海的居宅问题》中写道: 时时到街上去默察静望一下,见那塌车(人力运货车)与电车并行,轿子与汽车擦肩而过,短服革履的剪发女子与拖了长辫子、戴红结帽顶的老少拥拥挤挤地同在人群里躜(向前冲)”由此可以看出上海(  )

A.传统习俗仍居主流B.交通状况混乱无序C.社会已经全盘西化D.社会习俗新旧并呈

二、材料题

30.

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请结合下列材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1842
829


1895
417


1901
97

材料二  一个争议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

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

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

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

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三  一个悲壮的故事。2015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悬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线了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材料四  一个时代责任。一位中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中国政府和人民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即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是铮铮铁骨。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1)解读材料一中的场景,说出 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中其中任何一件发生的大事及其重要影响。(4分)
(2)材料二中李鸿章举办 洋务 的口号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想一想,梁启超对李鸿章推崇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管带是谁?(1分)请说出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1分)
(4)依据材料四中这位中学生写的作文,思考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最能考验公民的是什么?(1分)中华儿女应承担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什么。(1分)

31.

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务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 为中国有报纸以来所未有

——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材料二  政治上革命今已如愿以偿矣,后当竭力从事于社会上革命。社会革命比政治革命愈属重大,且非兵力所能援助,必须以和平手段从事。中国现有无数荒野地段,未经开垦,故社会革命事业比诸欧、美各国较易达到目的。

——摘编自《民报》

材料三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至1926年停刊,期间刊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的文章,按各文类别归类列表(部分)如下:

类别

19209月前

19209月后

思想启蒙

65

2

文学

39

10

新诗

140

101

小说

34

15

科学社会主义

1

79

俄国研究

4

41

国民革命

0

13

世界革命

0

20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时务报》对戊戌变法所起的作用。(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务报》能够 数月间行销万余份 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在推动政治近代化的同时,还推动了中国在哪些方面的近代化?(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杂志在宣传主题上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报刊宣传内容的变化说明我国近代化探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你认为近代报刊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32.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一个人的初心
钊感于国势之急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

——摘自李大钊《狱中自述》

材料二  一群人的初心

下表是参加中共一大部分代表的基本情况

代表

年龄

求学、从教经历

代表

年龄

求学、从教经历

李达

31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陈潭秋

25

师范生、从教

李汉俊

31

何叔衡

45

董必武

35

毛泽东

28

邓恩铭

20

中学生

王尽美

23

师范生

材料三  一个政党的初心

下表是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

土地革命时期的入党誓词

牺牲个人,严首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

抗日战争时期的入党誓词

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律;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作群众的模范;六.保守党的入党誓词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

中共十二大以来的入党誓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大钊的初心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他是如何向着初心奋斗的?(2分)
(2)根据材料二,从年龄角度和求学、从教经历看,这群人具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2分)
(3)围绕入党誓词的 不变 ,拟定一个小论文题目,并予以阐述。(5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