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7 浏览数:386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  )

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B.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C.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2.

有学者评述汉武帝,在思想层面尊崇儒家,在管理国家的操作层面上仍执行法家的势、术、法那一套。据此,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贯彻不力B.迎合大一统需要的思想得以重用C.汉武帝倡导的 有为 政策已实施D.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存在着弊端

3.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4.

培根指出: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 影响 主要是指(  )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5.

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6.

明朝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 参预机务 转变为固定的 票拟 ,即代替皇帝阅读臣侏奏章,草拟处理意见。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的和制度化的职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中枢机构之间相互牵制B.内阁政治地位提升C.内阁成为国家法定机构D.皇帝权力受到限制

7.

在边疆民族政策上,康熙帝强调 治之得其道 惟令各行其道 ,雍正帝提出 因俗利导 ,乾隆帝则是强调 从俗从宜 不易其俗 。这些边疆民族政策(  )

A.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一体化B.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C.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D.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统治

8.

清政府不得不接受战争的结局,认为现在是 西方各国强把它们的意志加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了 ,随后确立了信守条约的方针。促使清政府出现这一变化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

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三部著述《道光洋舰征抚记》《夷氛闻记》《中西纪事》,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于是北犯定海。 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 对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A.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平等的外交理念B.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C.当时人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D.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认识

10.

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 天下为公 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11.

1924年1月之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跨党的中共党团员在一个秘书处和六个部中占据了两个部长(组织部、农民部)和三个实际为副部长的秘书(组织部、工人部、农民部)的席位,同时在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里还取得了三分之一的发言权。这说明(  )

A.中共控制了国民党党务B.国共合作理念深入人心C.新三民主义的贯彻实行D.北伐战争推动国共合作

12.

它是在中国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在战略上把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和从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暂时退却两者结合起来的范例。 材料中的 范例"是指(  )

A.北伐战争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C.南昌起义D.红军实现战略转移的长征

13.

1931 年 九一八 事变后,中国各地迅速掀起抗日救国的浪潮。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部分爱国官兵和各阶层群众,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对日抗战,并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这表明 十四年抗战 的说法(  )

A.体现了全国抗战的长期性B.主要着眼于抗战的完整性C.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D.突出了国民党抗战的贡献

14.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决定全面变革解放区 三三制 政权组织形式。要求 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 ;并具体规定 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地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 。这反映出(  )

A.中共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正式形成C.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

15.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这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A.强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B.是人民群众强烈获得感的源泉C.揭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D.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16.

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菲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等。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  )

A.文字的出现和国家机器的产生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C.国家机器的产生和法律的制定D.阶级的出现和文明的多元

17.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这句话表明(  )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B.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C.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D.罗马法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18.

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 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

A.封建社会等级森严B.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C.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D.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19.

地理大发现后,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工艺品和制作技术在欧洲迅速传播,其他艺术(如中国装潢与建筑等)也陆续传到欧洲。与此同时,原产美洲的作物近三十种引种到中国,欧洲传教士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天文、历法的知识。这反映新航路开辟(  )

A.实现了物种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B.推动了中西方之间物质文化的交流C.推动了中国人近代海洋意识的形成D.实现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20.

彼特拉克说道 自然之物即使是真实的,对幸福生活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我了解动物、鱼类和蛇类的本性,却忽视或蔑视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以及人的起源和归宿,这对我又有什么用处呢? 这表明彼特拉克(  )

A.重视人在社会的价值B.对宗教信仰表示怀疑C.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D.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

21.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22.

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说: 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 恩格斯意在说明(  )

A.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B.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C.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D.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

23.

19 世纪末,美国海权论者马汉提出,海洋是连接世界的 桥梁 内线 制海权,是民族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 马汉的海权论得到美国决策层的广泛认同,产生了强烈的国际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该理论(  )

A.可以保证各国的既得利益B.适应了列强争夺殖民利益的需要C.利于协调复杂的国际矛盾D.推动了欧美列强的海军军备竞赛

24.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促使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  )

A.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B.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进一步发展C.区域经济集团化出现D.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发展

25.

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  )

A.中国积极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大国的共同愿望C.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承担大国责任D.中国的合作方案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下列材料,并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基本技能,完成下面主题为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的探究任务。(28分)
材料一

【年代尺示意图——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历程】

材料二

【知识结构示意图——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知识】

材料三

【分析数据——解释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历史现象】


                                                                                                                        图三 1992~2012年某县GDP增长示意图
材料四

【看中国数据——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果】

(1)根据材料一 年代尺示意图 提供的信息,写出 千古巨变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 获得新生 的历史事件。(8分)
(2)依据材料二的 知识结构示意图 补充填写①②的历史事件。(6分)
(3)根据材料三中图一、图二的数据变化,分别体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什么政策的尝试?指出图三中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10分)
(4)依据材料四的两组数据,归纳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作用。(4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是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世界变得更大,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 两个 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 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 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出现世界政治秩序变化的原因。(6分)
(3)概括材料三所示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