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广东省惠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0+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32 浏览数:487

一、单选题

1.

距今约3000—3200年的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以人头像、人面具以及神树造型的青铜制品,具有鲜明的古蜀地域特色。但据研究,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诸多纹饰,又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纹饰类似。这一发现可以佐证(  )

A.古蜀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高超B.蜀地的文明来源于中原文明C.中华文明发展呈多元一体格局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形态多样

2.

下图是某个字的篆体版。白话文版《说文解字》对其释义:谨慎。字形采用 作边旁,采用 (di)作声旁。与此字相关联的制度是(  )

A.礼乐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井田制

3.

战国时期,有一思想流派直刺儒家主张的 亲亲尊尊 与贵族政治,反对厚葬靡财的传统。据此可以判断,这一思想流派主张(  )

A.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逍遥自由,节用节葬C.爱无等差,选贤任能D.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4.

下表是 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A.加强了君主专制B.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C.实现了国家统一D.借鉴了西周地方管理

5.

《汉书·食货志》记载: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西汉王朝实施的政策是(  )

A.盐铁官营B.释放奴婢C.休养生息D.改革币制

6.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历史古老而久远。 敦煌 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 敦,大也;煌,盛也 ,取盛大辉煌之意。与敦煌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置西域都护府B.秦始皇修长城C.开通丝绸之路D.班超投笔从戎

7.

下图为一学生整理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治国理政主要举措。这一时期史称(  )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8.

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官方开凿的佛教石窟。其中早期的大佛形象面部挺拔、高鼻深目,隐约还留着八字胡须。而5世纪后期以来的大佛形象更加的清瘦俊雅,体现出南方士人所追求的 宽衣博带,瘦骨清像 。这反映了当时(  )

A.佛道儒的交融并立B.社会审美情趣变化C.民族交融不断加强D.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9.

《明史·食货志》载: 赋役之法,唐租庸调犹为近古。自杨炎作两税法,简而易行,历代相沿,至明不改。 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加重了百姓负担B.沿用了租庸调制C.影响了后世征税D.实现了赋役征钱

10.

据学者统计:唐代广为流行的体育游艺活动多达20余种,如蹴鞠、击毬、步打球、田猎、角抵、水戏、棋弈、歌舞等,其中不乏文人与妇女的广泛参与。由此可知,唐代(  )

A.男女地位趋于平等B.社会风尚进取刚健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D.崇文尚武风气盛行

11.

据记载: 永徽(唐高宗年号)以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亨(唐高宗年号)之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竞集于进士矣。 这反映了唐高宗时期(  )

A.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B.门阀士族势力不断衰落C.选官任官的方式存在弊端D.科举以文取才风气形成

12.

下表是北宋初年全国人口南北分布统计表,据此可知(  )

占全国总人口比例

10万户以上的州和府

5—10万户的州

北方

409%

2

5

南方

591%

3

17

备注:以秦岭、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

A.北方战乱导致人口锐减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南方经济发展具有优势D.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13.

魏晋时期,依附于豪强的农民被称为 佃客 ,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有劳役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到了宋代,租佃关系普遍,无地农民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承担契约关系以外的杂役。这一变化(  )

A.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B.导致土地兼并不断加剧C.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平等化D.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14.

辽人自称 炎黄子孙 ,以 中国 自居,强调夷人懂礼即是 中国 ,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 中国 。金人进入中原后,亦自称 中国 ,也没有把辽、宋排除在 中国 之外。辽人、金人 中国观 反映了(  )

A.中原文化的吸引力B.各民族生活习俗的趋同C.多民族政权的对峙D.民族文化认同不断加强

15.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这一名言(  )

A.摆脱儒学束缚B.倡导以民为本C.具有济世情怀D.开启心学先河

16.

汉代郡守可以 辟举六百石以下幕僚属吏 ,唐代节度使拥有更大辟官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行省及下属各级官吏皆 受命于朝而后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唐地方官员权力有限B.行省制度影响深远C.郡县、藩镇制保境安民D.元朝中央集权加强

17.

有学者指出,明朝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君主如主动下手诏处理政事,必须送内阁 商榷可否 ,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 封还 ,拒绝拟旨。这一观点体现了明代(  )

A.皇权受运行机制的制约B.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C.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中央权力制衡机制完善

18.

清代江南地区从事棉纺织业的家庭 往往家无斗储而被服必极华鲜 有乡村妇女,簪必金珰,衣必锦绣 。这反映江南地区(  )

A.商人群体实力雄厚B.生产专业化程度高C.妇女地位受到重视D.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19.

王阳明认为: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他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的标准。王阳明的主张(  )

A.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B.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C.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20.

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如下史料,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力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

▲清代四大名镇:汉口镇、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

A.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B.对外政策趋向保守C.近代化因素萌发趋向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1.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称之为通商战争。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国则希望维持现状;关于通商问题,英国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与自由,我方则强硬要求维持原状。 这一评述意在说明(  )

A.禁烟运动是战争的诱因B.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C.英国蓄谋已久发动战争D.战争主因是中西文明差异

22.

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地方汉族官员在使用洋枪洋炮与太平军作战中,在同外国势力的接触中,既认识到西方武器的先进,也感受到外国列强的威胁,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产生了危机感和仿效意识。这主要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B.加剧了民族危机C.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D.开始向西方学习

23.

《泰晤士报》1894年8月6日刊登牛津大学教授、法学博士胡兰德的意见: 许多报纸的愚蠢社论仍然充满 海盗行为 不宣而战 对英国国旗的侮辱 严惩日本军官 等浮躁文字,实在不可想象。 在甲午战争爆发问题上,胡兰德的意见从某种程度上反映英国(  )

A.同情清政府B.谴责侵略者C.转向支持日本D.保持战争中立

24.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 中体 中偷运西学的 移花接木 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康有为这一做法意在(  )

A.动摇恪守祖训的观念B.启迪民众开启民智C.践行中体西用的理念D.借助传统减少阻力

25.

陈旭麓指出: 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实并不同义。 符合前后两种 爱国主义 定义的典型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B.五四运动和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和维新变法运动D.新文化运动和清末新政

26.

孙中山在广州起义流产而逃亡国外期间,认真研读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 为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B.民生主义C.民主主义D.民权主义

27.

下表是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表中所呈现的变化(  )

时间

注册工业公司数量

资本总额

19148月前

146

41 148 205

19148月——1920

272

117 434 500

A.保障了共和政治的顺利实施B.推动了民族工业的独立发展C.调整了当时中国的工业布局D.奠定了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

28.

1920年张东荪、梁启超等认为,中国经济落后,不会发生劳农革命,要救中国只能 增加富力 开发实业 ,发展资本主义。对此,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对他们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这场论战(  )

A.反映思想界的混乱局面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C.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方向

29.

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集中解决了当时困扰党的两大问题,即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认为当时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据此可知,中共六大(  )

A.确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B.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到位C.独立自主制定党的方针政策D.对革命长期性估计不足

30.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和培育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其中符合 坚定理想,坚信胜利;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严守纪律,紧密团结 这一内涵的是(  )

A.五四精神B.红船精神C.长征精神D.抗战精神

二、材料阅读

31.

纵观历史,边疆地区的稳定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统一与安定。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25分)
材料一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在边疆治理上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 就是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 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羁縻府州辖有的边疆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但各边疆民族的部落首领要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到来, 守在四夷 的传统边防观发生了变化。清政府内部形成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 海防派 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 塞防派 。海防派认为列强沿海岸线直逼天津和北京,海防压力远大于塞防,应放弃新疆而将军费集中用于海防。塞防派认为新疆乃西北门户,不能放弃。这场争论前后长达十多年之久,最终清政府权衡利弊后做出了 东则海防,西则塞防 二者并重的策略。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羁縻府州政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和唐朝在边疆地区管理上的不同,并简述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历史意义。(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出现 海防与塞防之争 的背景,并列举清政府践行 海塞并重 理念的具体措施。(9分)

三、开放性试题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历史犹如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下表是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共六册)将中国历史做了如下分期。

时期

特征

秦汉

帝国的成立

魏晋南北朝

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隋唐

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多重性格的时代

中国近代史

危局与变革

请任选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时代特征(认可、修改或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特征均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