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邕衡金卷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一轮复习诊断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民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350

一、单选题

1.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鼎上,向全社会公布, 史称铸刑书,对此孔子强烈抨击到晋其亡乎,这表明当时(  )

A.分封宗法制受猛烈冲击B.社会各界礼法之争激烈C.诸侯纷争导致权力下移D.王室衰微带来礼崩乐坏

2.

《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记载,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南郡守腾颁发布告,宣布要 除其恶俗 ,针对 乡俗淫失(洪)之民不止 的现象,重申禁令 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论及令、丞 。这可以用来印证秦(  )

A.实现封建国家统一B.注意端正地方风俗C.加强地方基层自治D.注重社会经济发展

3.

两宋时期,广东的广州、潮州、惠州等地制瓷窑场数量增长较快。广西的制瓷业也在这一时期发展至顶峰,具有分布广、窑口多、产量大、种类齐全的特点。当时广东、广西两地制瓷业发展比较快主要是由于(  )

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4.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触角日益深入日常生活中,小说主人公大都是人们日常接触、似曾相识的小人物。生活中的士农工商、医巫娼盗各色人等都进入了小说中,比如《绣戈袍全传》中的素娥、张少师等角色。这说明,明清小说(  )

A.反映了封建迷信日渐淡薄B.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C.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D.标志着世俗文学开始兴起

5.

1924年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提出 节制资本 的主张,他的后继者们虽然也打出 节制资本 的口号,但始终强调反对共产主义,强调 资本国家化 ,这说明他的后继者(  )

A.继承发扬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张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民权制度C.认同避免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观点D.倡导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

6.

1929年《红旗》、《布尔什维克》等杂志刊登了《朱毛的消息》、《朱德来信》、《朱毛红军的工作》等介绍井冈山斗争的文章。在《军事通讯》创刊号上,则发表了《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这些文章的发表(  )

A.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传播B.推动了人民军队的建立C.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D.确立了朱毛的领导地位

7.

解放战争期间,山东革命根据地各地区通过冬学、村学进行土改教育,动员支援前线,在民工中进行社会教育,再结合生产运动,推动了该地区广大青壮年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潮。这些做法(  )

A.实现了基础教育普及化B.配合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C.提高了党员的劳动素养D.增进了群众对中共的认同

8.

1953—1980中国实施五年计划,投资逐年增多,资金需求量大。如表1所示,据表推断表,五年计划的实施 (  )

表1 953—1980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比重表单位:%

时期

国家投资

国内贷款

利用外资

自筹及其他投资

1953—1957

88.9

11.1

1958—1962

73.2

26.8

1963—1965

85.1

0.7

14.3

1966—1970

76.4

1.1

22.5

1971—1975

66.7

1

32.3

1976—1980

57.5

4.5

3.5

34.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

A.得益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目标C.体现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D.证明了计划经济的先进性

9.

罗马法认为婚姻本就是夫妻双方签订的一种契约。《查士丁尼法》指出: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婚姻。由此可见,罗马法(  )

A.有效维护民主政治体制B.注重保护妇女合法权益C.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10.

《圣希罗尼穆斯·霍尔茨舒尔像》是16世纪德国著名画家丢勒的最伟大的一幅人物杰作,画中每一部分都画得非常细致,高度写实的艺术技巧及对人物性格的揭示,充满了科学的分析与试验。该作品 (  )

《圣希罗尼穆斯霍·尔茨舒尔像》

A.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B.体现市民阶层的诉求C.彻底打破教会的统治D.彰显浪漫主义的特点

11.

工业化前期,由于纺纱、织布等技能逐渐被机器弱化,催生了大量童工,工人的实际收入下降,生存境况每况愈下。1840年之后,童工数量逐渐减少,工人的实际收入也逐步增长,到1900年涨幅达到了123%,出现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进步使工人的实际收入提高B.工人运动不断争取权益C.生产力发展使工作技术含量提高D.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善

12.

20世纪美国农业革命使粮食产量爆炸性增长。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 粮食为和平 ,向友好国家以长期优惠条件出口农产品;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计划 粮食为进步 计划,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民主国家捐赠农产品。由此可见,美国(  )

A.粮食产能出现严重的过剩B.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C.国民都已解决温饱的问题D.进行粮食援助有政治目的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传统中国的正式官僚体制只能到地方州县一级,州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是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的地方自治。中国自秦以后形成以地缘为特征的乡里组织是封建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征派赋税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水利设施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宗族与士绅的协助下,使得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天高皇帝远?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晚清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家必须从社会中汲取更多的资源以及进行社会动员。传统的乡村精英一方面需要充当国家收取税费、社会动员的先行官;另一方面作为乡村社会的领袖,族长、乡绅被认为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力量,被受到西式教育成长的年轻一代的批判和反叛。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革命力量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基层社会的宗法伦理体制,不断地通过斗争来瓦解宗法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传统的乡村精英无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原有的功能,逐渐退出了乡村治理的舞台。乡村社会的狠人、恶人、地痞等 土豪劣绅 便趁机登上了乡村治理的舞台,成为国家在基层的代理人。新乡村精英对基层资源的大肆汲取激化了基层社会的矛盾,基层社会逐渐失序。

——摘编自郭亮《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基层治理相比近代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写道: 英国历史可以单从其本身来认识吗?我们能够把英国的内部史同它的外部关系分割开来吗? 我们是否发现,外部对英国的影响同英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相比较,要显得微不足道呢 我们可以得出合理的结论:虽然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不能不参考英国史,但理解英国史却或多或少地可以不必参考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

《英国根系世界各个文化》图

根据上述材料及《英国根系世界各个文化》图,结合英国史,从根系图中选取三个点,三个点之间要有联系,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的教育制度始终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工具。到了清末,随着社会政治的黑暗腐败,社会经济的停滞不前,封建教育也走向了穷途末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对封建教育制度展开了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遣学生游学外国、译西书等等。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教育改革的内容包括: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创办各种专门学堂,命各省挑选留学生派赴日本留学等。1901年,清政府推行 新政 ,明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至1905年,清政府下诏 停科举 广学校

——摘编自张玉芬《论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教育改革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新派教育改革的影响。(7分)

16.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937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 防疫 演说,指出 爱好和平的国家必须作出一致的努力去反对违反条约和无视人性的行为,这种行为今天正在产生一种国际间的无政府主义和不稳定状态,仅仅依靠孤立主义或中立主义是逃避不掉的 ;强调 最为重要的是,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和平意志必须伸张到底,以促使可能被诱而破坏协议和侵犯他国权利的国家终止此种行动,必须作出保卫和平的积极努力 。但是,美国的六大和平组织随后联名发起了一场征集2500万人的签名活动,要求 避免使美国卷入战争 ,众议员菲什甚至提议弹劾总统。鉴于此,罗斯福只好赶紧缩了回去。到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时,罗斯福拒绝进行斡旋,而是向希特勒呼吁通过谈判避免战争。《慕尼黑协定》签字后,罗斯福将其视为一个避免战争的和平措施而加以接受。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对法西斯侵略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斯福对法西斯侵略态度发生变化的影响。(7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僧一行(公元683—727年),唐代杰出的天文、历法、数学家和佛学家。原名张遂,从小 博览经书,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为了精研数学和天文,长途跋涉,到浙江的天台山和湖北当阳玉泉山求师问教,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和数学知识。唐玄宗时,受命为皇帝顾问, 考前代诸家,改撰新历 ,主持改历。僧一行在全国的13个地点测量了北极高度和冬至夏至日、春分秋分日的日影长度;发起并主持四海测验,实地测量子午线长度,是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长度的实测;编制了《大衍历》,该书不仅验证自古以来 日影千里差一寸 说法;还涉及计算南北昼夜时刻长度的变化,推算南北距离对日食、月食的影响等与制订历法相关的问题。僧一行所重视的实际观测的研究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在他之后,实际观测成为历代天文学家从事学术研究时采用的基本方法。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说明僧一行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僧一行进行学术研究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