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吉林省白山市高三一模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吉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8 浏览数:161

一、单选题

1.

下表所示为周朝部分诸侯国国君的姓氏与初始爵位。据表可知,西周分封制(  )

国名

姓氏

姬姓鲁氏

姬姓晋氏

姜姓吕氏

子姓宋氏

姒姓杞氏

芈姓熊氏

爵位

侯爵

侯爵

侯爵

公爵

公爵

子爵

A.抑制了功臣集团扩张B.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C.深化了华夷之辨理论D.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2.

《诗经》中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农事诗,不仅《豳风七月》等民歌包含了丰富的农事信息,而且祭祀用曲《周颂丰年》、《周颂嘻嘻》等也直接反映了统治者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关注。由此可知,《诗经》(  )

A.支撑了礼乐制度的实施B.开创了浪漫主义的风格C.蕴含了朴素的民本思想D.印证了周王的中央集权

3.

下图所示为汉代画像砖中的考绩场景,郡国地方官员到年底要进行 上计 ,向中央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等事宜,并接受考课。这表明汉代 (  )

A.中央重视对地方的控制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地方监察制度日益完善D.选官标准强调德才兼备

4.

下图所示为唐代印刷的《金刚经》,卷末刻印有 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珍为二亲敬造普施 的题记,这表明王珍出资雕印刻经的目的是为父母祈福消灾。由此可知,当时 (  )

A.雕版印刷术得到全面普及B.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C.佛教文化已融入日常生活D.政府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5.

表2可用来说明,王安石变法(  )

表2

熙宁二年(1069七月

实行均输法

熙宁二年(1069九月

实行青苗法

熙宁二年(1069十一月

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

熙宁二年(1069十二月

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

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

实行保甲法

熙宁五年(1072三月

实行市易法

熙宁五年(1072八月

颁布方田均役法保马法

A.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操之过急B.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C.重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D.重视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6.

元代行省实行一署多员制:一署,是指行省督政区的官署只有一个,而不像两宋监司那样设置三四个,造成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多员,是指一个行省官署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位长贰正官组成,避免了唐代节度使一官专擅局面。这一体制(  )

A.减少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D.体现了因俗而治特色

7.

明清时期,徽州、洞庭等地的棉布商人在一些著名的棉织业市镇开设商号,他们不但按照一定的规格收购成品布匹,还筹办原料,以统一的要求组织市镇工匠进行踹染加工,再按照各地市场的具体要求分类批发销售。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市场需要主导国内棉布生产B.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渗透C.商帮成为长途贩运的主力军D.江南市镇经济高度专业化

8.

清代前期,官府对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采取限制和利用相结合的不同管理体制。内属蒙古的札萨克盟拥有兵权,而外藩蒙古的札萨克盟则没有兵权。这可以说明,清朝前期对蒙政策(  )

A.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B.具有 因俗而治 的特点C.以权力的掣肘为根本D.保证了民族的和睦共处

9.

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沿海各省清军不敷调用,清政府从内地各省抽调兵丁5.1万人增援沿海,下表所示为部分省区的抽调兵力数据。据此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是(  )

省份

安徽

湖北

江西

陕西

河南

四川

甘肃

贵州

山西

兵丁数

3500

7300

4000

5700

4000

7000

3700

2500

1500

A.军队战斗力低下B.军事体制的落后C.军队增援不及时D.清政府兵力不足

10.

下表所示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主要中文报刊概况。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的中国(  )

报刊名称

创刊时间

创办主体

主要信息来源

《上海新报》

1861

字林洋行

传教士的观点摘编

《万国公报》

1868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西文报纸的译编

《申报》

1872

英商美查等人

外派记者实时报道

A.逐步融入世界体系B.缺乏自主的舆论力量C.践行西学为用思想D.近代报刊业尚未出现

11.

1897年,部分参加过甲午战争的日本老兵想移民美国夏威夷,对此,美国夏威夷海关官员多次拒绝其上岸,几份美国报纸也对此表示谴责。此外,《纽约先驱报》发行人詹姆斯登也表达了对日本移民大量涌入夏威夷的反对。据此可知,甲午中日战争(  )

A.影响了日本的国际形象B.引起了各国对日本的谴责C.改变了中日的军事实力D.赢得了美国对中国的同情

12.

20世纪20年代,国内诸多政治团体竞相标榜自己的 革命 性,如无政府主义派倡导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倡导阶级革命,中国国民党倡导国民革命,中国青年党倡导全民革命等,政治氛围仿佛变成了 不革命即是反革命 。这(  )

A.是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的表现B.体现了国人彻底改造国家的意愿C.说明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已开辟D.反映出当时各派救国方案的趋同

13.

1933年6月,毛泽东在《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中指出,首先要做宣传, 第一口头讲话,第二贴布告,第三写标语,第四出传单,第五演新剧,第六墙报上做文章 。这说明毛泽东(  )

A.强调根据地商业文化的重要性B.积极贯彻落实群众路线C.主张依靠群众来反对北洋军阀D.倡导农村经济全面振兴

14.

1954年,中共中央提出,在没有党组织的12万个新区乡村、2万个老区乡村中建立党组织。此后,中共中央又在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组织工作会议上要求,1955年到1957年间再发展200万到300万农村新党员,使农村党员总数达到600万至700万。这些规划有利于(  )

A.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B.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C.维护人民的政治权利D.加强基层的组织建设

15.

20世纪70年代,当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维护20海里海洋权的要求遭到发达国家反对时,中国坚决支持这一诉求;1981年,第36届联大要求改选联合国秘书长,中国顶住压力坚决支持来自第三世界的德奎利亚尔。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A.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B.积极构建睦邻友好合作C.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D.改变了不结盟外交政策

16.

下表所示是1978~201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简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世界排名

1978

2064

32

1997

32506

10

2007

217380

3

2017

4104504

2

A.逐步构建开放型经济B.外贸体系逐渐完善C.经济总量在持续增长D.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17.

希腊半岛上水、土地和其他资源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相比几乎不值一提,即使古代希腊人将当地的资源利用到极致,也不足以创造出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文明。由此推知,古希腊文明的发展(  )

A.吸收了文明古国的成果B.未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C.受益于海外贸易的开拓D.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走向

18.

早在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王朝时期,一些学者就注重保存和发扬爱琴海地区以及印度的文化,在首都巴格达不仅有专门翻译希腊文、叙利亚文和梵文的哲学、文学和其他科学著作,而且学者们还对这些著作进行了译注。据此可知(  )

A.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B.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作出卓越贡献C.阿拉伯文化对西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D.阿拉伯帝国创造出了领先世界的文化

19.

17世纪以后的一段时期,墨西哥、秘鲁经常出现土著人跑到山洞或他人难以企及的山岭中祭拜传统神灵的现象。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文化传播B.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C.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残酷性D.早期殖民扩张的客观进步性

20.

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内阁首相佩兰关于国防大臣人选的建议,佩兰带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愤而任命巴思伯爵组阁,巴思伯爵得不到下院支持,最终辞职。乔治二世只好再请佩兰等人复职。佩兰内阁复职后,立刻对国王提出苛刻条件。佩兰等人的行动创下内阁集体辞职的先例。这一情况表明,英国(  )

A.内阁制在斗争中不断完善B.权力中心已转移到议会C.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D.国王权力受到全面限制

21.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称:在共和制政府中,公众推举到重要岗位的,几乎都是精明能干的人,这些人都能很光荣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而在君主制政府中,窃据高位的,往往是一群摇唇鼓舌的卑鄙小人、骗子与阴谋家。在此,卢梭认为(  )

A.民主是共和制的本质属性B.共和制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C.君主制影响国家政权稳定D.君主制与民主制根本对立

22.

农村的余粮收集制,这种解决城市建设问题的直接共产主义办法,阻碍了生产的提高 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苏俄领导人的这一反思(  )

A.批判了农业集体化的错误做法B.解释了内战结束后政策延续的原因C.否定了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D.阐明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23.

1972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出口管制法》,减少了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管制产品数量,放松了出口许可证的签发条件;同时增设 技术咨询委员会 ,用于解决商务部和政府面临的技术出口、管制清单以及批准出口申请等问题。这说明当时美国(  )

A.尝试主导全球贸易体系变革B.寻求缓和美苏冷战对峙局面C.试图弥合美苏意识形态分歧D.利用技术优势拓展对外贸易

24.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以来,南非的120家重点企业中,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企业大幅裁员。这些企业涉及建筑业、矿业、工业制造业、金融服务业、林木业、造纸业、汽车业及物流业等多个行业。这说明(  )

A.发展中国家须重视经济安全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C.经济全球化进程呈现两面性D.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朝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两级制……秦有四十多郡,中央直接管理问题不大,西汉时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设部刺史,再加上京城的司隶校尉,共十四个……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成了州、郡、县三级……机构重叠,人员膨胀,所谓 十羊九牧",十分不便。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二
晚清以来,流民大量涌入东北,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面对 外有强邻逼处,内有马贼横行 的危局,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三省将军,设立东三省总督,总督之下设三巡抚,分管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行省下分设道、府、厅、州、县等地方民治机构。其中,东三省所设之道,多数为分巡道兼兵备衔,道员兼辖招民开垦、旗民交涉以及蒙务、商务、税收等。道本身具有监察职能,部分道还受理中外交涉事务。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及开发边疆、缓解危机。

——摘编王景《清末东三省道设置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地方管理机制变动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汉代及之后地方行政机构层级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行政制度的原因,并简析晚清政府在东三省设置道的作用。(8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洋务派在各类新式学堂设置科学课程的同时,也并未忽视 中学 课程。而与科学课程的设置相比, 中学 课程的设置更正规,更完备。《西学》中曾说:洋务学堂 亦不过只学语言文字,若夫天文、舆地、算术、化学,只不过初习皮毛而矣 。新式学堂从一开始就受到招生的困扰, 世家子弟皆不屑就,恒招募宴人(穷人)子,下及舆台贱役之子弟,入充学生 ;而且即便进入新式学堂中学习,学生仍孜孜于四书五经,以便猎取科举功名,对近代科学知识并不十分感兴趣。洋务派创办的学校都属于中等专业学校性质,竟没有一所普通的小学和中学,这体现了洋务派急功近利的办学方针。

——摘编自王冬凌《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产生及主要特征》

材料二
科学家 (scientist)这一英文单词是由剑桥学者威廉·惠威尔于1834年所创造的,后来它专指某一类专家和职业。这一名词的诞生也从侧面表明了19世纪科学的巨变。19世纪下半叶,基于自然的基本物理学法则的知识基本形成。许多科学家、神学家之间开始形成彼此相对分离的关系,产生了一种在和平共处的环境中各自追求目标的崭新的热情,柏拉图 一切真正的问题都有一个而且只有一个真正的答案 的理想开始受到质疑。19世纪末,物理学的发展推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20世纪初最终形成,这使得科学界承认,对于实在的理论的表述是一项远比从前辈们那里继承要复杂得多的事业。关于占统治地位的世界之决定论的机械观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变化着的不确定的世界,这使人们的信心不断增强,激励着科学家持续不断地去探索,这种探索又为科学教育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摘编自新乔、赵晓宁等《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新式学堂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洋务新式学堂的科学教育。(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科学教育发展的有利因素。(6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581年,在总结大学士桂萼、提督都御史陶讲、江西巡抚刘光济以及海瑞等人的经验基础上,张居正一手制定并推行实施了 一条鞭法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一条鞭法 实施后,史料记载,正德初年到万历五年,明朝国库存银呈现总体上升趋势。 一条鞭法 从不同角度降低了征税成本,扩大了总量,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的矛盾。

——摘编自王颖《一条鞭法的税收研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下简称《农业税条例》)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并施行的。1983年,根据《农业税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若干规定》,开征农林特产农业税,1994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农业税条例》实施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同时,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差距逐步扩大, 三农 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央决定,2004年,开始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在吉林、黑龙江两省进行了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其他省份进行了降低农业税税率试点。2005年,中央继续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全面取消牧业税,并明确2006年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摘编自刘积斌《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议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代实施 一条鞭法 的意义。(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农业税的变化并说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7分)

三、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人类历史纷繁复杂,一切历史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产生的、发展的、结束的。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语境下,时序意识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
下表所示为世界近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全球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亚非拉独立运动

——摘编自李秦苏《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序意识的培养策略》等整理

从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 同一时间背景下 的关键词,据此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