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山东省莱西市高二第一学期学业水平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15+3)【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8 浏览数:314

一、单选题

1.

公元前227年,南郡守滕发给官员的《语书》提到: 凡法律令者,以教道(导)民,去其淫避(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於为善殹(也)……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知)之,毋巨於罪。 这反映出秦国(  )

A.推行以法为教制度B.建立文书行政管理制度C.调整地方行政制度D.以 圣谕 教化基层百姓

2.

《宋史》记载,在有传的 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  )

A.放松对社会的控制B.提升政府行政效率C.完善科举选官程序D.改变传统政治结构

3.

12世纪,罗马法渗透到了欧洲许多学校,桑斯大教堂附近的学校里,罗马法与教会法一并被教授。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人文主义的复兴C.教会法的广泛传播D.工商业经济发展

4.

下图是某书关于 三十年战争 (1618—1648年)一章的目录节选,目录中的①应是(  )

     第二章 欧洲三十年战争及其结局

     第一节 三十年战争的国际背景

     17世纪初的欧洲局势 ······················34

     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的对垒 ···············41

     战争的导火线——掷出窗外事件···········45

     第二节 战争的四个阶段

     第三节

A.《战争与和平法》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C.维也纳体系建立D.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5.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条例,提高商品关税税率;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 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 。这反映了(  )

A.南京国民政府收回了关税自主权B.中国海关关税逐步自主化C.关税自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D.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了胜利

6.

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反映了(  )

A.农业生产具有战略价值B.商战决定诸侯纷争成效C.小农经济保障国家安全D.变法运动推动社会转型

7.

下表是考古出土的战国时期部分地区物品统计表(部分)这反映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

生产工具数

铁农具数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

77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31

21

河北兴隆古洞沟

87

85

52

河南辉县周围村

93

69

58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170

91

A.一家一户个体劳作盛行B.土地私有制度确立C.铁农具运用于农业生产D.冶铁技术趋于成熟

8.

下表说明了 (  )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主体

汉朝

常平仓制度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慈善组织

辅助,明清兴起

助学、助丧、施医、济贫等

A.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B.社会救济逐步形成多元化局面C.社会救济主要由宗族、慈善组织进行D.社会救济保障了民众日常生活

9.

新航路开辟之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B.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D.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10.

下表关于小农经济的史料与对应的历史认识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料

历史认识

A

《管子》: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

小农经济推动了铁制农具的出现

B

《汉书》: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小农模式降低了劳动积极性

C

《唐律疏议》:“均田令规定户内永业田,每亩课植桑五十根以上,榆、枣各十根以上。

国家针对小农的家庭副业作出了制度安排

D

《宋会要辑稿》:赣、吉之民,每遇农毕,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

当地农耕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取代

11.

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 ,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这说明汉代(  )

A.法律体系已经完备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政府倡导礼法结合

12.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运河交通网,构成了 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 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唐时期(  )

A.水路运输成为主要的交通形式B.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于世界C.构建长安为中心的运河交通网D.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统一稳定

13.

明代龚信在《古今医鉴》中提出:医生要 心存仁义 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 。这反映了(  )

A.等贵贱 的政治理想B.好利恶害 的人性观C.存理灭欲 的义利观D.知行合一 的实践论

14.

雅典广场是一处相当宽阔的坡地,有宽阔的广场,广场上建有可以遮阳避雨、聚会交谈的公共柱廊,还有体育场、市场、剧场、神庙等。雅典的公共活动空间(  )

A.体现理性和自由平等的思想B.是展现民众社会生活的舞台C.显示了民主政府的人文关怀D.说明雅典注重社会福利建设

15.

(2021·西南三省三校 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二·34)近代前期,西欧国家建立了一系列拥有政府特许权的殖民贸易公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它们都拥有自己的军队。二战后成长起来的跨国公司没有一家有自己的军队,但都有一个强大的律师团队。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B.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化C.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D.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

二、开放性试题

16.

【户籍制度与国家治理】(12分)
材料

时代

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

人口管理实行的是调查制,秦朝开始转为申报审核制,即由户主或本人主动向官府如实申报,官府核实,称为案比,之后登记载册

汉代

8月份全国各地都要进行案户比民,汉代后期,出现大量流民,豪强隐匿人口,户籍信息严重失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朝用鼓励修订家谱的办法来替代户籍登记;北朝僧尼专门设僧籍,免除其一切课役

隋唐时期

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派遣官吏根据户籍簿册上登记的情况与本人实际体貌核对。唐基本沿用隋制

宋代

宋朝时在全国重新统计人口,创造了户牌制,即打破原先的坊巷界限,改为以街道为基础做人户登录;为管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设立临时户籍

明清时期

明政府使用黄册作为正式的户籍。黄册编制程序更为严格,内容更为详尽,每十年编制一次。清初延用黄册,后改为人丁编审。雍正年间,人丁编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保甲制度

——整理自王威海《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根据上表内容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三、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时期

饮食特色

先秦时期

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秦汉时期

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茴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

隋唐时期

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

两宋时期

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

——摘编自王学奏《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二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获次之。

道光年间

陕西《留坝厅志》

洋芋即马铃薯,此种不知所自来。山多种之,山民藉以济饥者甚众。

道光九年(1829 )

《宁陕厅志》

包谷、洋芋、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然犹有高低土宜之异。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

光绪十九年(1893 )

四川《奉节县志》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

同治十三年(1874 )

《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

王象晋

《群芳谱》

番薯所需未半于农功,丰登自倍于百谷

陈世元

《金薯传习录》卷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古代饮食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10分)
(2)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及社会生活提供了哪些视角。(6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工厂立法

1850年议会通过了工厂法,确认了十小时工作制原则,进一步规定了工厂的开工时间和工人的用餐时间。1853年议会通过新的工厂法规定, 正常工作日 的相关规定同样适用于童工。1867年议会通过工厂法修正案,将此前工厂法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所有雇佣人数超过50人的工厂。1891年通过《工厂与作坊法》。明确规定:任何工作场所不得出现危害公共健康的恶臭或秽物,也不得违反此前法案关于整洁、通风、宽敞空间以及粉刷墙壁等方面的规定;经英国内政部授权,视察员可随时进入各类工作场所,如发现工厂或作坊中存在违规行为,将协同各地卫生部门进行查处;在规定期限内未做出整改者,将被处以每天10先令的罚金。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化》、刘金源《19世纪后半叶英国工厂立法的演进》

概括英国工厂立法的特点并加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