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5+5)【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30 浏览数:236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文化的 相互作用圈 理论,把公元前四千年还没有迈过国家门槛的中国相互作用圈分为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等。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古代(  )

A.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一体性B.各文化遗存之间基本趋同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D.各地区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2.

不同时期儒家思想家提出了不同主张,推动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以下关于儒家思想家与其主张匹配正确的是(  )
①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②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③致良知,知行合一点
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A.黄宗羲、王阳明、董仲舒、孔子B.顾炎武、董仲舒、王阳明、孔子C.顾炎武、董仲舒、王阳明、孟子D.黄宗羲、董仲舒、王阳明、孟子

3.

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 雇员 ,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这体现了官僚政治(  )

A.取代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B.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C.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极大提高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

4.

表1中民谣、诗歌体现的选官制度依次是 (  )

选官制度

民谣、诗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B.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

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以下关于人物及其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  )

A.郭守敬——《梦溪笔谈》B.孙思邈——《伤寒杂病论》C.顾恺之——《洛神赋图》D.宋应星——《农政全书》

6.

时空观念 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四幅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②①④B.④②③①C.②③①④D.②④①③

7.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8.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阐述,正确的是(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
②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③元朝在全国范围开始把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④明朝后期,美洲等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A.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

下图表中,有关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的史实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朝代

史实

A.唐朝

文成公主入藏,实现唐蕃和亲

B.元朝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C.明朝

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进行管理

D.清朝

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10.

中国步入近代以后,逐步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不断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下列相关主张,按其提出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是书何以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
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

11.

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抵御了匈奴侵扰B.削弱诸侯国势力C.促进了南北交流D.有利于巩固统一

12.

图7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主要科技成果示意图,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 (  )
图7

A.始终注重观察和实验B.宋元时期较快发展C.一直领先于西方国家D.明清之际达最高峰

13.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应用的表述,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宋朝活字印刷技术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B.《唐本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C.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最早出现于宋朝D.唐代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14.

《史记》记载,陈胜、吴广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据湖北云梦出土秦简记载,按照秦律,陈胜、吴广并不会被斩首。由此可见(  )

A.历史研究需要通过多方采证B.历史真相不可能真正被认知C.文献资料必须依赖考古佐证D.考古是认知历史的唯一途径

15.

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

A.相权不断削弱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C.皇权不断加强D.中枢机构不断完善

16.

表1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表1

 

 

A

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商代可能出现牛耕

B

半坡遗址发掘出聚落遗址和生产工具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C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D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17.

如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社会阶层的流动C.科举制度的实行发展D.门第观念的淡化

18.

下列各项中不是汉武帝和宋太祖巩固统治的相似点的是(  )

A.削弱丞相的权力B.尊崇儒术,提高文人地位C.加强对地方经济的管理D.推行 四等人制

19.

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辉煌成就。下列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赵州桥 ②青铜铸造 ③《本草纲目》 ④活字印刷术

A.②①④③B.③④①②C.①③②④D.④②③①

20.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

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C.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D.胡椒、胡桃等传入中国内地

21.

秦、隋尽管二世而亡,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A.建立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B.开辟了南北水上运输通道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D.以思想统一促成政治统一

22.

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23.

秦、隋两朝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
①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②都因实行暴政而迅速灭亡
③都留下影响深远的工程 ④都采用考试方式选拔人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4.

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环境和历史背景,也造就了那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列精神内涵按其发展脉络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②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
③崇尚劳动、敬业守信 ④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①③②④D.④①③②

25.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制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在如图①、③空格内,应填写的基础性制度是(  )

A.分封制、察举制B.行省制、察举制C.郡县制、科举制D.郡县制、九品中正制

二、材料阅读

26.

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光荣革命 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材料二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 自由与自治 的实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

材料三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 师夷 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 西学 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1)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 伟大的人 的名字及其所发现 钥匙 的重要意义。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那一代人 所进行的 实验 是怎样实现 自由与自治 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 发明与创造 ?(10分)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27.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 制度创新和变革 的表现。
(3)指出唐代中央官制的名称,并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 邦国 宗族 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华夏民族的发展呈现出的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唐朝相比,元朝边疆治理的新发展。(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发展的主流。(2分)

29.

近代中国人民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 开眼看世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再到 民主科学 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

30.

(2023·重庆巴蜀中学高三 零诊 考试·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889年,康有为率先提出建立 新中国 。梁启超1902年发表《新中国未来记》,他设想的 新中国 ,曰 大中华民主国 ,第一任总统罗在田为光绪皇帝。 新中国 采用立宪政体,前期为君主立宪国,到光绪让权时转为民主共和国, 非到万不得已之时,必不轻用急激剧烈手段 。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 中华共和国 ,并提出具体政纲: 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 与各大国平等 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 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

材料二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 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 ,建立 自由统一的中国
1929年3月,中共中央号召工农兵士商学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 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改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6年10月,毛泽东在《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中首次提出建立 中华民主共和国
1940年1月,毛泽东指出: 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指出: 建立一个新中国,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这就是我们的总路线。
1948年12月,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提出, 在全中国范围内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实现统一的民主的和平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梁启超和邹容对于 新中国 的设想有何不同?20世纪初,建立 新中国 的愿望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赋予 新中国 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关于 新中国 的话语构建,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试对这一看法进行阐述。(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