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文综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5 浏览数:234

一、单选题

1.

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铜器。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妇好墓出土玉璧

A.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B.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C.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D.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

2.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葛伯在商汤联合东方诸侯反夏时犹疑观望,商汤找借口灭了葛国,此后众多诸侯纷纷投奔商。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义,诸侯认为 汤德至矣 ,于是 皆归商 。以下对这两种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

A.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信B.后者有两则史料记载,更为可信C.商灭夏时得到诸侯拥护与支持D.后者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

3.

有学者指出,人民的自由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不受政府干预的自由和进入政府的自由,从后一个层面上说,中国古代的人民是享有一定的自由的。该结论的依据是,中国古代(  )

A.人民能够享有基本的人身自由B.科举制度增强了阶层的流动性C.经济发展使商人地位不断提高D.儒家思想鼓励政府民主和开放

4.

以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他们把人的幸福还原为平等的个体诉求,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维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锁之内,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

A.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B.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C.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D.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核心相吻合

5.

下图是1902—1930年英德等6国在华投资情况(占总额百分比%)

1902—1930年英德等6国在华投资情况表

这表明(  )

A.战争迫使列强改变对华侵略方式B.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总量日益缩减C.英国始终是对华最大资本输出国D.一战改变了列强侵华的传统格局

6.

五四运动后,随着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传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诸多问题 主义 考量之后 提出了 中国式主义 ,如1920年李大钊在《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一文中就指出: 社会主义要在条件合适的国家才能得以实行。 中国式主义 的提出(  )

A.表明社会主义已成思想主流B.说明思想界的排外意识浓厚C.阻碍了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D.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7.

中国1952年约有600万工人,到1957年,工人人数已增加到约1000万人,城市人口也从7000万人增加到约1亿人。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B.工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C.国民经济调整已经完成D.大跃进 运动蓬勃开展

8.

我国1978年到1984年新增加的179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约有2/3来自农民。1984年, 商品零售总额中,约有2/3来自农民。这是因为(  )

A.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B.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C.市场经济体制已波及农村地区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不均衡发展

9.

有学者指出,对自由农来说,如果在战乱时期成为农奴,倒不是坏事;当维京人和其他武装侵略者袭来之时,顺从庄园制度就可以获得领主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农奴甚至可以说是个更好的选择。据此可以推知(  )

A.农奴比农民更加生活富足B.庄园拥有自身的武装力量C.庄园经营以自给自足为主D.欧洲国家开始出现了分裂

10.

下表为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世界人口的迁移情况。导致19世纪中后期世界人口迁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主要移出地

主要移入地

15001850

欧洲、非洲

美洲

18501945

欧洲、亚洲

美洲

A.非洲人口的大量减少B.西方殖民扩张方式发生转变C.华工被列强疯狂掠夺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1.

下表是苏俄(联)在经济建设中采取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  )

急剧提高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比重,相应的压缩消费比重

通过税收、公债和一次性捐款等方法吸收居民资金

开展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运动

调整工资、奖励制度,鼓励职工提高文化和技术水平

A.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推动了工业化建设的迅速发展C.造成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滞后性D.使苏联市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12.

八国集团(简称“G8”),曾经是一个跨国经济组织,成员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及俄罗斯,2009年后,该组织在全球经济事务上的主要功能逐渐被包括中国、巴西、印度在内的二十国集团(简称“G20”)取代。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B.各国对区域集团化的积极响应C.全球治理的诉求与国家实力消长D.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既不是民族国家,也没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传统社会没有民族、国家认同,但是,传统社会有坚定的文化认同与王朝认同。王朝认同与文化认同一表一里,维系着传统社会的人们的基本心理结构。顾炎武把这两种认同化为 天下 的差别,当王朝认同失效之后,文化认同的功能就凸显出来了。传统社会的文化认同,含有原始的民族主义因素,那就是 夷夏之辨 。非我族类者,其心必异。而文化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起过决定性的作用。

——摘编自陈壁生《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

材料二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近代国家观念的变化及其原因。(11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韩保江《决定大国兴起的五种动力》整理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选择五大动力中一个或多个动力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四、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清末新政在教育和军队体制改革中产生的具有相当数量的新型人才,加上改革中得到加强的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三股新的社会力量。清政府原来设想新政改革能够同化他们,使之成为巩固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但是,这三股力量却成了清政府的对立面。清政府专制政体在它拥有足够充分、集中的权威时,不仅没有很好地运用其权威力量来正确解决民族危机和内政危机,反而镇压了戊戌变法,从而使其权威的合法性大大受损,对社会各阶层的吸引力减弱。另外,清政府因为完全是被动的、犹豫再三才推行新政,所以推行新政后既不能吸收他们,也不能控制他们。正是在新政改革中催生的这三大社会力量成为埋葬清王朝的掘墓人。

——摘编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产生的 三股新的社会力量 ,并说明其没有 成为巩固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 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三大社会力量是如何成为 埋葬清王朝的掘墓人的。(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