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北省武昌区高三年级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723

一、单选题

1.

1973年发掘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证明商周时期长江中游的先民们已成功采用了竖井、平巷、斜巷的联合开采方法,随同出土了大量古炼铜炉。据遗存的古矿渣推算,累计产铜量达12万吨。这一古代遗迹 (  )

A.说明大冶为春秋时最大青铜器产地B.反映了王室对地方控制松弛C.缺乏出土文献对史学研究作用有限D.是值得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

2.

西汉初分封同姓王时,考虑到当时大多诸侯国 王幼在怀衽 ,往往派遣重要将领担任诸侯国的国相,如功臣排名第二的曹参曾任齐相;到西汉后期,丞相奏请“(诸侯国)相如太守 。西汉诸侯国国相地位的变化(  )

A.降低了国相在地方行政的作用B.基于西汉大一统的全面加强C.说明郡国并行制遭到完全废除D.证明诸侯王已经能独掌行政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论语》等课程下移为普通乡村教材。南朝人顾欢在乡中学校外旁听的是《孝经》《诗经》《论语》;北魏后期的刘兰在家乡随师所学的也是《春秋》《诗经》《周礼》。魏晋南北朝时这一现象说明(  )

A.儒学基础得到拓展B.儒学已克服佛道带来的挑战C.文化专制空前强化D.儒学理念出现世俗化的趋势

4.

唐代名相姚崇的《遗令》称,达官身亡后,子孙 斗尺之间,参商是竞 ,而 庄园水碾,或至荒废。 所以为子孙 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 宋人的《袁氏世范》中也称兄弟 义居而交争,故兄弟当分, 早有所定 。由此可见唐宋之际(  )

A.大家族形态已不复存在B.大土地所有制为小农经济取代C.经济发展冲击门阀基础D.家族孝悌观念阻碍了经济发展

5.

乾隆在对外问题上,一面主动将外贸从四口集中到广州以便管理,同时也承认 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 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 。据此可知(  )

A.清朝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对外贸易B.清朝自主限制防范西方C.清朝积极推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D.清朝了解世界发展大势

6.

表1是京师同文馆翻译处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记述。这反映这一时期翻译活动(  )

表1

京师同文馆翻译处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目的

窃查中国语言文字,外国人无不留心学习,其中之尤为狡黠者,更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臣等每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俱系洋字,苦不能

设一便考西学之法,至能中西艺术共颉,因想一法将西国书籍译出,不独自增见识,并可刊印传播,以便国人尽知;又想书成后可在各省设院讲习,使人明此各书,必于国家大有裨益。

译书

30余种,以公法、律例、史略为主。

170余种,以兵政、技术、自然科学为主。

A.颠覆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宣传维新思想引起社会变革C.以学习西方制度为主要内容D.是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7.

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采取五族共和,将民族国家建设同共和政体建构相结合,实现了从 天下 国家 、从 臣民 国民 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B.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C.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D.初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8.

在1919年7月11日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张闻天发文表示对当时的政府 切实劝告无用 奔走呼号无用 ,主张用 釜底抽薪 的方法来个 一切废除 ,然后建设一个 健全的民主共和国 。这反映出张闻天(  )

A.主张大力声援上海的工人运动B.已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C.强调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必要性D.反思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

9.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召开了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各地区及各界代表为了边区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提案中对于救济灾民、难民以及贫民重点关注,军人及军人家属的优抚获得了重视。这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A.革命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B.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C.注重社会保障进行社会动员D.运用革命理论武装人民群众

10.

1964年至1965年,一大批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和解放军官兵告别繁华的都市,举家西迁。中国在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大中型项目300多个。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为了改变全国工业布局B.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C.加速中国现代化的完成D.实现全国人口大迁移

11.

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三个季节:泛滥季、生长季和干旱季。每逢泛滥季结束后农民只需要将种子撒播即可静待来年收获,农业技术长期落后于同时期的两河流域。尼罗河边的沼泽中盛产纸草、鸟类和鱼类,埃及人常以采集为食。这反映出(  )

A.尼罗河塑造了埃及独具特色的文明B.临近大河是古代文明诞生必要条件C.埃及文明长期处于狩猎采集的生产阶段D.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阻碍了农业的进步

12.

1545年南美波托西银矿被发现,荒无人烟的波托西山区立刻成为矿城,人口迅速增至15万,几百年间源源不断的白银从这里被开采出来,鼎盛时白银产量占世界的一半。关于这个银矿说法正确的是 (  )

A.给葡萄牙王室带来了大量的财富B.引发了西欧各地长时间通货膨胀C.增加了当地南美土著人的就业机会D.促进了西班牙国内的资本主义发展

13.

表2是17—18世纪关于北美殖民地的部分法律。这些法律集中反映出当时(  )

表2

1660

《列举商品法》

殖民地上的烟草、砂糖、棉花等只能输往英国,或经由英国港口的商人之手再输往外国。

1663

《主要商品法》

一切从欧洲输入北美的商品,首先必须在英国靠岸卸货,由英国政府征税,再装船运走。

1750

《制铁条例》

殖民地的铁块、铁条输入英国时可以免除入口税。禁止殖民地建立制钉、制铁板等工业。

A.英国工业革命后极力开拓市场B.北美工业发展得到了英国保护C.英国力图控制北美市场及原料D.北美的独立浪潮逐渐走向高涨

14.

1870年明治政府以明清律令为参考,以8—18世纪的日本法律为蓝本,修订成《改订律例》,1875年日本开始大量翻译带有罗马法精神的西方各国法律,并于1880年代颁布了近代民法、商法和刑法,1889年日本经三次宪法会议讨论后颁布了钦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由此可见(  )

A.日本政治改革态度谨慎带有保守性B.宪法的制订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C.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政治的民主化D.日本实现立法程序上的 脱亚入欧

15.

1916年,随着德国成功研发出潜水艇这种新式武器,德国高层就 潜艇是否应该对射程海域内一切外国舰队(无论是否交战)进行打击 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军方人员坚持实施该原则,而外交官等文官则持反对态度。反复争论的最终结果是德国还是采取了无限制的潜艇战。这段史事(  )

A.助长了法西斯势力增长B.导致协约国阵营的壮大C.体现出德国内部的集体决策流程D.反映德国国力不符合其外交地位

16.

一位美国作家认为: 在20世纪后半期全球安全是最重要的 公共品 ,其主要提供者是美国。但在21世纪,最为重要的全球公共品却是基础设施,而中国是基础设施的主要贡献者。 从中我们可以确认的是(  )

A.美国有效制止了局部战争的发生B.21世纪的世界将向着一体化发展C.美国在两次大战中的贡献获公认D.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正在不断增强

二、材料阅读

17.

【元明清时期城市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忽必烈曾许诺宋降后杭州 宗庙悉许如故 。元军进城后,保护了城内各衙署,对宋太庙、四祖殿、景灵宫、皇宫内等建筑也仅收缴礼乐器物,建筑得以保存。忽必烈至元十九年,杨琏真迦等为发展佛教势力,夺占原南宋御前道教宫观为佛寺,重构杭州的信仰空间。两年后,元政府在南宋故宫遗址上 建大寺五 ,原受元廷保护的杭州城郊天圜丘亦被毁建寺。杭州成为江浙行省省城后,杭城内原南宋官衙改造、重建成行省衙署与官员府邸,监察江南官员的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大兴文教事业的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司等,大体由南宋旧官衙改造而来,仍保持中轴对称、前堂后寝的布局。

——摘编自陈彩云《从国都到省城:元初对杭州政治空间的改造》

材料二
山东西南部的济宁城原为县级治所,元京杭大运河竣工后成为北方运河段的重要枢纽,是明代首批开设的7个运河上征收商品流通税的钞关之一,升级为充州府下的州或直隶州。明中期后,土坯建起的外城城墙延伸着城市的防卫系统,鸡市口街、小纸店街、税课街、打铜巷等成为南外城街巷名。乾隆五十年,城内人口占济宁州31.8%,达15—20万。职业商帮中,出现了具有某些市民属性的社会组织和结构,参与当地修建寺庙、戏台、货栈,以及修缮城墙、码头、堤坝等。随着更多费用低、效率高的商船从事沿海南北贸易,济宁等山东西部运河两岸的城乡从19世纪中叶开始急速被边缘化。

——摘编自孙竞昊《明清北方运河地区城市化途径与城市形态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对杭州的改造历程。(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济宁城发展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因素并予以说明。 (8分)

18.

【大众传媒与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大众传媒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覆盖面遍布全世界。自创刊以来,《时代》就对报道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邓小平多次登上《时代》的封面。
材料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1月19日,邓小平的硕大头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左下角注明: 周恩来的继承人:邓小平 ,右上角的醒目标题则是《中国:朋友还是敌人? 》。
1978年12月25日,邓小平的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上面写着:与中国打交道,与以色列免谈。显然这时美国已开始信任并欣赏这位新领导者了。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的头像再次被赫然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随后,刚过了一个月,邓小平的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题目是《邓来了》。邓小平访美,在美国掀起了 中国热
1986年1月6日,中国改革开放的 总设计师 邓小平的照片再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该年度首期的封面上,这是该周刊第二次把他评选为 年度风云人物 。当时,被提出来的候选人物有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南非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黑人主教图图,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以及美国总统里根。这时,周刊首席驻外记者邓肯刚从北京回来,大力举荐邓小平,编辑们争论不休……他们通过投票,选择邓小平为1985年的 年度风云人物
1997年3月3日,邓小平头像第八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这位东方巨人在《时代》周刊经历了 怀疑—认同—敬佩—期盼 的过程。美国人在缅怀这位巨人的离去时,也对未来的中国投注了另一份期盼,《时代》写下这样一个标题:《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大国?》

——摘编自《领导文萃》2008年第5期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86年1月《时代》编辑部围绕 年度风云人物 评选的对话场景。(要求:对话内容要紧扣当时中外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逻辑清晰,表述清楚。)(6分)
(2)结合《时代》邓小平形象的变化,说明 大众传媒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8分)

19.

【南极争端与《南极条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扩张时期,无论是欧洲殖民拉美还是非洲,都是首先由探险家登陆,举行占领仪式,然后回国报告,政府公告后本国居民大量移居,于是占领完成。南极洲一直因难于接近而倍显神秘,它蕴含着丰富却在当时难以开发的淡水资源、铁矿和石油资源。1908年英国探险家率先将英国国旗插上南极福克兰属地并宣称该地归属英国,此后法国、挪威和阿根廷等国家都纷纷对南极部分地区提出领土要求。但以上所有的领土要求都没有被国际社会所承认。为解决南极争端,二战后美国曾提出过国际共管的方案,但遭到挪威、法国和澳大利亚等所有国家的共同拒绝。印度曾建议将南极交给联合国管理,也遭到西方国家的坚决反对。

——据大卫·戴《南极洲》

材料二
二十世纪50年代,苏联提出如果南极洲的事务没有苏联的参与,无论任何方案苏联都不会同意。西方各国迅速调整矛盾,开启了对南极问题的协商,终于在1959年签订了《南极条约》。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1)南极只应用于和平目的,一切具有军事限制的措施均予禁止。
(2)自由的南极科学调查和合作应该继续。
(3)冻结一切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禁止新的领土要求。
《南极条约》签订以来,极大促进了南极地区的和平开发,南极洲的磁场和气候研究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许多成就,对世界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科考数据。

——据王铁崖《国际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极地区国际争端产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极条约》。(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救国与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近代史上改变落后中国的四种流行方案

方案一

救亡

抵抗外来侵略是首先任务,只有独立才能救国。

方案二

启蒙

落后在于民众的心智,只有启蒙才能救国。

方案三

翻身

落后在于阶级压迫,只有推翻了反动势力,才能救国。

方案四

近代化

落后的原因在于未完成近代化,必须全面向西方近代文明学习。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

针对如何改变落后的中国,近代史上曾流行过以上四种解决方案。请结合所学,指出最优方案并阐明理由。(说明:最优方案可以是表格中的一种或若干种的组合;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