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8 浏览数:378

一、单选题

1.

御门听政是康熙帝接见朝臣、处理日常政务的主要方式。康熙帝在位61年间,始终不渝地恪守时间、坚持御门,十分勤谨;御门时反对空话、套话,提倡臣下封驳和进谏。康熙帝坚持御门听政旨在(  )

A.强化君主集权B.清除权臣势力C.革新政治制度D.打造盛世局面

2.

司马光砸缸 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有学者从还没有发现宋代大型瓷缸的文物实物出发,认为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另有学者认为司马光所砸的其实是 而非 ,这在《宋史》中有明确记载:“(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因此,在没有其他资料证伪的前提下,没有理由因讹传为 而轻易否定这一故事。他们的争论说明(  )

A.历史研究有多种途径,核对原始文献材料是重要环节B.历史学家应跳出 学以致用 传统的桎梏,以求真求实为终极目标
C.学者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历史,到达历史真实D.历史资料的弹性和历史学家的期望值,均会影响历史解释的最终结果

3.

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其中内城300多万平方米,外城631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故宫。外围水利系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系统,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据此可推知,良渚文明(  )

A.重视发展农耕经济B.城墙筑造技术发达C.社会动员能力较强D.专制国家基本形成

4.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秦灭六国,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而秦亡为其最后之一幕。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 封建 思想之复活。西汉 封建 思想的复活(  )

A.属于 汉承秦制 的产物B.与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有关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削弱了察举选官的客观性

5.

秦汉均采用了屯田戍边、徙民实边的政策。如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 谪戍 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拜爵 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 戍以充之 和迁去开垦土地。西汉在 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这一政策(  )

A.有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B.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旨在通过移民解决人地矛盾

6.

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认为: 西晋易代用禅让,未经战火充分洗礼,未能彻底扫除前朝政府而另起炉灶。统治集团来自曹魏显贵及子弟,其腐化、老化因素,几乎原封不动带入西晋。晋廷对之无法绳之以法,只能优容纵容。 下列史实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官渡之战B.八王之乱C.人口南迁D.孝文帝改革

7.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普遍有所发展。扬州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吴郡、吴兴、会稽),洞庭湖周围的荆、湘地区发展也很快。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  )

A.南方政权重视农业生产B.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C.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D.人口跨区域大范围流动

8.

唐太宗的昭陵北侧的北司马门雕凿有十四位诸蕃君长的石像。这十四人中,有突厥的可汗、吐蕃的赞普、西域的君主,象征唐太宗面朝北方接受少数民族的觐见。据此可知,唐太宗时期(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C.戒奢从简,从谏如流D.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9.

唐太宗听到前线打败突厥的捷报,喜不自胜地说:当年先皇起兵,必须拉拢与隋炀帝和亲的突厥,向其君长称臣,允诺日后与之互市,以获得其兵马粮秣之助,攻入京师,建立我朝。如今,我军击败突厥,生擒其君,可算为国雪耻。这反映了唐朝初年(  )

A.民族政策较为灵活B.北方民族关系紧张C.军事实力非常强大D.国家疆域得到扩展

10.

唐代洞庭湖区域 荒田甚多 ,湖区开发仅仅是局部屯田。到北宋时期,洞庭湖区出现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沼泽地披开发利用, 岁岁作桑田 。由此可见,与唐代相比,宋代(  )

A.耕地开发更充分B.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C.区域经济不平衡D.农作物商品化倾向加强

11.

和田马钱 (如图)是汉代的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地区自行制造和发行的一种钱币。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法卢文,以 为计重、记值单位。该钱币的发现,可以证明当时(  )

A.和田马钱 在全国流行B.中国与西方存在文明交流C.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D.汉代与欧洲建立直接联系

12.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废除北周实行的仿照《周礼》的六官官制,建立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及尚书省六部为核心的朝政机构,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之职, 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 这一改革,意在(  )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减少国事决策失误C.扩大宰相的管理权限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13.

元初大儒许衡指出: 大而君臣父子,小而盐米细事,总谓之文;以其合宜之义,又谓之义;以其可以日用常行,又谓之道。 《元史·许衡传》载: 听其言,虽(即使是)武人俗士、异端之徒,无不感悟者。 由此推知,许衡的学术活动(  )

A.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B.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C.批判了儒家的义利观D.消除了社会等级差别

14.

西周时期,周王经常授予贵族及其官员土地。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被授予的土地称作 ;自西周中期开始,它则被称作 的规模要比 小很多。西周中期的大克鼎铭文记载,周王授予某位贵族的七块 位于七个不同的地点。这反映了西周中期以后(  )

A.王室控制的地域缩小B.贵族分封得到不断发展C.井田制逐渐被私田取代D.王室拥有充足的土地

15.

唐朝元稹《法曲》载: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兽的毛皮)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一材料的价值在于(  )

A.是确证唐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B.实证安史之乱下咸洛满目疮痍C.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不足为信D.佐证丝路交往对唐朝生活影响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我国史籍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人口资料。先秦时期人口在两千万左右;西汉平帝时约五千万;东汉初二千七百余万,东汉中期约五千万;唐初一千万,开元时五千万;明朝永乐时四千五百万;清初三千万,清乾隆初年时一亿四千万,道光时四亿一千万……秦派军队征服了珠江流域的越族后,在那里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同时迁移中原居民五十万人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技术也随之传入越族地区。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率鲜卑贵族南迁并定都洛阳,使得拓跋部这个文化程度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落逐步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唐末以后许多中原人民迁到契丹境内;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大量北方居民南迁。

——摘编自王春香《浅谈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化和人口迁徙》

材料二
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 迁徙,史称 五胡内迁 。自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罕见的 北人 南下现象,《晋书·食货志》就此写道: 晋末,天下大乱,生民道尽,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馑,其幸而存者盖十五焉。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敌对的政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敌对势力, 胜者为王败者寇 ,流人也便随之多了起来。大批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在当时自然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但从另一角度看,对流放地区的发展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如三国时期的虞翻,曾被流放到交州。史书上说,他在那儿 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

——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南宋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北人 南下的原因及影响。(10分)

17.

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孔子论政,立行仁与正名二要旨。前者得孟子而大申,后者经荀子而更备。孟子承其教而发为 仁心 仁政 之论,其说遂愈臻详备。仁心之起,源于性善。至荀子复攻孟子,一反其说,以为人生而有好利,嫉恶之心,耳目声色之欲。性恶之说既立,则礼之必要,不待深辨而已可知。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朕(唐太宗)举贤者,非朕独私,以能益百姓也。我于宗室故人,苟无能,终不得任。 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

——引自《新唐书·杜正伦传》、《贞观政要》

材料三
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 仁心 与荀子 礼之必要 的思想依据。结合所学,简述孟子对孔子 行仁 要旨的发展。(4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唐太宗选官任人的原则及相关的制度建设。(5分)
(3)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概括毛泽东讲话中提出的基本方针及其背景,概述其思考在探索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作用。②以上海为例,简述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并说明借鉴 先进经营管理方式 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变革。 (6分)

18.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封建时代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 大一统 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武帝元朔二年,梁王、城阳王提出:愿分部分国土与其弟。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 诸侯王分与之弟邑者 ,朝廷均予批准,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诏令的实行, 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结果 则王子无不封侯而诸侯益弱矣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三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 祖宗之法 立意于防范 意外仓促之变 ,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 禅让 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 因循 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 防弊 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变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 大一统 在政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特点及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 制度建设颇为细密 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