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0+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32 浏览数:437

一、单选题

1.

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了青铜器 何尊 。尊内底铸有12行、122字的铭文。文中 宅兹中国 ,指的是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图1),与《尚书》等文献记载可互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铭文是研究 中国 名称起源的第一手资料B.何尊是西周初年定都洛阳的历史见证
C.何尊出土地,应该是西周武王的墓地D.《尚书》成书年代应该早于何尊铭文

2.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频繁往来,与中原各诸侯国相比邻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  )

A.宗法认同观念B.华夏认同观念C.胡汉平等观念D.朝贡贸易观念

3.

北朝时期的贾思勰,曾任太守,勤政爱民。他关注农业生产发展,著有《齐民要术》。这体现了(  )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佛教盛行D.儒家情怀

4.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论说: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的观点(  )

A.抨击秦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肯定秦郡县制度优于封建制C.批评秦朝家天下的皇权专制D.公正合理选拔德才兼备人才

5.

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麻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旱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记载,蔡伦 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麻纸自汉代起是最主要书写材料B.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C.考古成果证明了《后汉书》有误D.丝绸之路推动纸张贸易

6.

观察辽夏金时期各民族创造和使用的文字拓片。(图2、图3、图4)从文字外形和字体结构来看(  )

A.少数民族文字的创造受汉字影响B.少数民族在宋代已经完成了汉化C.孝文帝改革对党项契丹影响深远D.各民族都认同华夏族的远古祖先

7.

元朝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图5)同时,行省的高级官员通常有六、七人,分别掌握行政、财政、军事及司法等权力,互相制衡;行省中部分官员甚至由朝廷直接任命,直接对中央负责;行省内处理重要政务时,需行省高级官员们集体讨论决定。元朝行省制度的作用(  )

A.促进多民族的团结B.造成冗官冗兵冗费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有效防止地方割据

8.

宋元时期流行 苏湖熟,天下足 ,明清时期变成了 湖广(湖南、湖北)熟,天下足 ,这两句谚语的变化表明(  )

A.明清时期两湖地区取代江浙成为粮食主要产区B.因战乱破坏,宋到明清江南地区农业日益萎缩
C.明清时期江浙地区转型为重要工商业发展中心D.明清时期全国经济的重心转移到长江中游地区

9.

史载,仅在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访问中国期间病逝,根据其遗嘱,明政府按照亲王的礼仪将其厚葬于中国。这反映出(  )

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10.

赋税、兵役和劳役是中国古代农民最主要的负担。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纳地税,废除租庸调和杂税、杂役。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按人丁和田亩征收银两。清雍正帝时期,将人头税分摊到田亩中,人头税被废除。这表明(  )

A.中国古代人口增长迅速B.国家对农民人身束缚逐渐放松C.中国古代垦荒技术进步D.工商业的发展减轻了农民负担

11.

魏源根据林则徐主持编辑的《四洲志》编写了《海国图志》,被当时誉为了解世界知识的 百科全书 ,书中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这表明(  )

A.魏源的思想比林则徐更具实践性B.西方文化开始向中国渐进式渗透C.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出现新变化D.了解西方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12.

1861年,曾国藩给咸丰帝上书说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从中看出,洋务运动(  )

A.利于列强进一步对华经济侵略B.主要为了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C.曾国藩固守天朝上国传统观念D.清朝士大夫依然坚持盲目排外

13.

据专家统计,1900至1911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发生民变1300余起,如图6。这些斗争反映了(  )

A.民族矛盾空前激化B.三民主义深入人心C.阶级矛盾空前激化D.同盟会的领导作用

14.

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政令,革除历代官厅 大人 老爷 等称呼。但同年6月的《申报》载: 公堂会审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材料可以说明(  )

A.民国依然沿用清朝的审判制度B.临时政府政令不为民众所知晓C.司法部门不执行民国政府政令D.旧的习惯、传统依然根深蒂固

15.

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中国参展商品达10余万种,共获得1218项奖,在全部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世博会中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中国展品在此次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有利的国际环境是(  )

A.民国政府重视支持民族产业B.一战导致工业强国遭受破坏C.美国扶植民国政府抗衡日本D.中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16.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 一大 。他在会上发言说,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第三国际增加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克又多了一个亲密战友 ,他还对中共提出了建议和希望。这份资料说明(  )

A.共产国际试图控制早期的中国共产党B.共产国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C.共产国际指导了中共早期的建党工作D.中共从此彻底丧失了独立发展可能性

17.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开始北伐。1928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这两个 北伐 (  )

A.都是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支持的以 统一中国 为目标的正义斗争B.1928年的北伐,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旧军阀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C.都以三民主义理论为指导,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义斗争D.都锻造了一支服务民众,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现代化革命军队

18.

史实 史论 史识 是历史学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历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历史现象,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抗日战争期间的相关叙述中,属于 史论 的是(  )

A.华北事变是1935年日本在华北地区发动一系列事变的统称B.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中日双方投入战斗的军队共约100万
C.百团大战的成功,有利于克服抗战中的投降情绪,振奋人心D.要依据唯物史观,客观公正地肯定蒋介石在抗战中积极作用

19.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召开了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在内的第一届参政会议,通过了中共参政员提出的《拥护国民政府实施抗战建国纲领案》等系列决议案。1944年,中共代表林伯渠在会上提出了联合政府的建议,得到了中间党派和美国的支持。上述材料表明(  )

A.国民党的政治威望提高B.联合政府得到普遍支持C.国共两党可以实现双赢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20.

1928年至1930年,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阐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性。1949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从现在起,开始由乡村到城市,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但是城乡必须兼顾,绝不可丢掉乡村。促成毛泽东有关论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  )

A.希图消除贫富分化城乡差距B.借鉴苏联工业化的建设经验C.即将开始工作重心伟大转移D.着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第四年,通过和平改造,中国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这说明,新中国成立(  )

A.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B.中国人民从此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C.中华民族开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D.中国从此重新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22.

毛泽东说,土地革命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之后的第二场决战。其含义是,土地革命(  )

A.实现和巩固了祖国大陆完全统一B.支持解放军消灭残敌的军事斗争C.是反对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胜利D.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征程

23.

1950年10月开始,党和国家号召把抗美援朝运动与全国大规模的增产运动结合起来,以增产运动支援志愿军前线的作战。1951年,国内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9%,国家财政第一次出现10.9亿元的结余。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提前完成。这表明抗美援朝运动(  )

A.极大激发了人民爱国热情B.客观上促进国民经济恢复C.有效缓解了国家财政困难D.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

24.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新的指示,调整了经济建设政策,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农民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此政策实施的背景是(  )

A.党提出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B.党制定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方针
C.三届全国人大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D.中苏关系恶化加剧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25.

1954年,中缅印三国倡导确立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到了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对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益经验是(  )

A.通过国家间双边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B.通过国家结盟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C.重视强化国家间已有的地缘性区域关系D.努力扩大国与国之间共同利益的汇合点

26.

从1965年到1975年,以 备战、备荒、为人民 为指导方针,国家大规模开展 三线建设 三线 主要指京广铁路以西的地区)三线建设(  )

A.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B.增强了国防力量,优化了工业的布局C.极大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基础地位D.极大促进新中国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7.

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 三步走 战略,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提出了 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其中第二个 一百年 奋斗目标指的是 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两者关系是(  )

A.十五大 修正了 十三大 提出的发展目标B.十五大 极大提高 十三大 奋斗目标指数
C.十五大 进一步明确了 十三大 奋斗目标D.十五大 十三大 奋斗目标更符合国情

28.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些(  )

A.都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B.重新书写中国共产党革命史C.说明了开展党史学习的意义D.顺应了世界多极化历史潮流

29.

从1999年到2021年底,澳门地区人均GDP增长近9倍。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回归20周年大会上指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坚持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与维护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统一起来……善于把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政策支持带来的机遇,乘势而上,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据此,澳门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  )

A.坚持政策的开拓创新有利于行政区繁荣B.高度自治有利于特别行政区的经济发展C.特别行政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D.实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0.

表1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评选情况

表1

时间

劳模评选标准

1950年—1976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政治理念转化为全民族的劳动实践,实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劳动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受表彰的先进对象来自工、农、教、文、卫、体等各条战线。如铁人王进喜等。

1977年—1988

生产力标准成为劳模评选的主要标准。先进即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必须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袁隆平等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成为劳动模范队伍中的新成员。

1989年至今

在倡导无私奉献的同时,将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作为劳模评选的重要条件,并且在评价指标中增加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要素。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等均可参加全国劳模的评选,注重持续提高一线职工和农民的劳模比例。如海尔集团董事局前主席张瑞敏

各个历史时期劳模评选标准出现变化,主要由于(  )

A.在劳模评选问题上人们思想解放不断深化B.党和国家不断吸收外国先进国家治理经验C.技术和管理型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典型代表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时期的现实需要

二、材料阅读

31.

中国古代选拔统治人才的方式,经历了长期演进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开始的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主要由地方州那长官,按科目要求(如秀才、尤异、孝廉等科)定期地、不定期,或即时地向朝廷贡推荐符合相应标准的士人。这些被推荐的士人,大多无需考试,就可以担任相应官职;只有不定期进行的一些人才项目,如贤良方正等,被推举到中央后,须经 对策 方能授官。曹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即,由中央委任 中正 官,把人才按 德、才 和门第出身,分为 上上品、下下品 等九个等级,方便朝廷任用人才。然而,这一制度对于人才评品的标准,由 中正 掌握,人才选拔的范围,逐步被局限于门第出身的小范围内, 德、才 要素被淡化,导致 德已不免于伪为,而况中正亦未必定有衡鉴之才 ,甚至出现 中正 官趋势、畏祸、私报恩仇等事情形。其结果,逐至 惟能论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

——综合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等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的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即,一律按才学标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唐朝普遍实行科举制,凡举士,皆重考试。由此,九品中正制度被完全废止。通过科举考试,一些家庭出身低微的士人也可以中举,可与世家大族、官宦人家通婚,重视门第出身的风气越来越衰落。这是中古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唐末以来, 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 ,造成以黄巢为代表的落第进士起兵反叛的历史教训。有鉴于此,宋太祖对前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取士不讲门第,凡是粗具文墨的士人,不问贫富和出身,皆可应举;其次,废除 公荐 ,以剥夺大地主、大官僚攫取科名的特权。还严密科举条制,考官实行锁宿和回避制,试卷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综合自樊树志《国史概要》、邓之诚等著《中华二千年史》、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创新》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施行察举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这一制度兴起之初,为西汉选拔了大量人才。请举出2个例子加以说明。(6分)
(2)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创设的本意是什么?随着这一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弊端?(6分)
(3)根据材料二,为解决士人的 选举问题 ,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6分)
(4)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对科举制进行了怎样改革?唐宋科举制改革,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4分)

三、开放性试题

32.

中医和中医药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古代

近现代

先秦: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扁鹊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病

秦汉:《黄帝内经》是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道士葛洪留下了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

隋唐:日本多次派药师来中国学习医学;鉴真赴日本传授医学;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孙思邈的《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

宋元: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后由朝廷颁行;传教士卜弥格翻译《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西晋之前,中国没有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医学教育一般是通过师徒家传或私塾学习,个别授受。这个时期的古代名医,大多跟随老师个人学习。晋代开始有正式的医学教育。隋代正式设立了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后代改名为太医局、太医院

(1)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当时西方科学和医药学。

(2)十九世纪初期,随着牛痘接种的方法和西医外科对眼科治疗技术传入中国,西医在中国部分地区影响开始扩大。

(3)鸦片战争后,部分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办私人诊所。19世纪晚期,在香港出现西医学院。

(4)清末新政,中国开始有了近代意义的医学院。其中主要是中医学和中医药教育。

(5)民国初年出现西医取代中医的倾向。1914年,各省中医组织请愿团向政府请求保存中医,政府申明非有废弃中医之意

(6)民国时期,一些大学开办医学院,但是,其中几乎没有中医内容。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医教育又回到私人师徒教授的状态。

(7)1950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团结中西医的方针。

(8)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

(9)1956年,苏联派专家来华学习针灸。

(10)许多植物、动物中都含有胰岛素,但是含量和浓度不高,难以用于临床治疗。1922年,西医开始从猪、牛胰脏中提取动物胰岛素,用于临床治疗。1965年,在中国科学院主导下,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果为大规模生产胰岛素相关药物奠定基础。

(11)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2)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13)2015年,屠呦呦凭青蒿素通过分离纯化工艺提纯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4)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等

上表为中医、中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