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陕西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8 浏览数:293

一、选择题

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据考古发现,下列遗址的原始居民中最早种植粟的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居民

2.

下图是汉字 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
202212312221109188

A.汉字由具象转为抽象B.象形是唯一的造字方法C.早期汉字缺乏实用价值D.汉字都需要神形兼备

3.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乞求…… 天子不私求财 的传统从此打破。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经济萧条B.诸侯争霸C.社会动荡D.王室衰微

4.

下图为兴修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它被誉为分疏治水的成功典范,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它是 (  )
202212312221109188

A.长城B.都江堰C.灵渠D.兵马俑

5.

秦统一后,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秦以前的其他货币均被废除。这一做法(  )

A.消除了六国势力的影响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6.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继位之初,“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西汉的赋税十分沉重B.汉初奢靡之风盛行C.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D.文景之治 的出现

7.

西汉时,西域的核桃等农作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胡琴等乐器进入汉族的生活;汉朝军队使用的 坎儿井 技术在新疆逐渐推广。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

A.实行 和亲 政策B.对匈奴作战的胜利C.张骞出使西域D.设置西域都护

8.

坐堂行医 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 医圣 。这位 坐堂医生 是(  )

A.司马迁B.张仲景C.华佗D.张角

9.

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三路军阀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社会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 。据此可知,三国时期(  )

A.社会处于大分裂的状态B.战争客观上促进各民族的交流C.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D.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10.

在中国的某一历史时期,南方地区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这些王朝被总称为(  )

A.春秋战国B.十六国C.南朝D.北朝

二、填空题

11.

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朝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__________”;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__________”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12.

战国时期,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争辩,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汉武帝在长安兴办__________,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13.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_(战役)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14.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中①处是__________;《东晋形势图》中②处是__________。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东晋形势图

15.

锺繇独创__________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__________”。

三、问答题

16.

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7分)
(1)东汉后期的朝政出现了怎样的状况?(2分)张角领导了哪场农民起义?(1分)
(2)指出赤壁之战产生的影响。(2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这两场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

四、材料题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北魏自定都平城以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城作为都城已不适应。经济上,平城寒瘠,而交通运输不便,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常发生困难。军事上,平城地处边境,北受柔然的威胁,经略南方又显得悬远。政治上,由于各族人民不断地反抗,北魏统治者迫切要求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摘编自《孝文帝改革》

材料三  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魏晋时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的民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2分)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时期民族大融合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时期北方民族交往与交融的积极意义。(2分)

18.

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以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3分)
【工具变化】
材料一  铁制工具比较多的使用,促进了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随着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剩余产品有所增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有了发展的可能,这就为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现象产生的影响。(2分)
【中央管控】
材料二

图片一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西汉中央收回铸币权,统一由

上林三官铸造货币见左图,并将铜材置于中央统一

管制之下,这就使货币的伪铸失去了原料,从根本上制止了

伪钱的泛滥,取得对豪强地主、富商大贾私铸钱的斗争胜利。

中央政府控制了铸币权,从一个侧面稳定了财政,从而加强

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秦汉史》

(2)材料二图中是西汉中央统一铸造的货币,指出其名称。(1分)根据材料二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中央收回铸币权 的历史意义。(2分)
【开发江南】
材料三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北方农民不断渡江南来,补充了南方不足的劳动力,也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河渠交错,水利灌溉自然比较方便。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历史条件。(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