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类别
数量
组成
出土地或文献出处
土地买卖文书
44件
买地券及实用土地买卖文书
集中在南京及其周围,武昌、鄂州、长沙及桂林、始兴地区
人口买卖文书
至少13件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新疆吐鲁番、塔里木
其他买卖文书
至少4件
买棺约、卖驼券、买布券、买毯券等
新疆吐鲁番
借贷文书
5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无息借贷、有息借贷和质押借贷)
租佃文书
3件
葡萄园、土地租赁
途径
章京考选
驻外使馆
同文馆与译学馆
留学生
举贡考试
其他
合计
人数
68
15
45
79
22
4
233
比例
29.18%
6.44%
19.31%
33.91%
9.44%
1.72%
100%
时间
主题
2003年
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消除地区冲突
2004年
紧落实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加速非洲一体化进程
2005年
讨论了非洲发展、外债、减少贫困、地区冲突、一体化进程
2006年
推动经济共同体与地区一体化协调发展
2008年
非洲工业发展
二、材料阅读
——摘编自高德步《中国经济简史》
——摘编自李东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演进研究》
——摘编自傅新球《伦敦世博会:缘起、组织及影响》
——摘编自乐启良《法国大革命百周年纪念和1889年世界博览会》
三、开放性试题
严复
中国传统的“求新”观念与西方的“进化”观念相辅相成,为“进化”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提供条件,而“进化”观念也为“新”字涵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严复指出:“国家为有机体,斯其演进之事,与生物同。”天演之理为国家求“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新”字与“中国”一词的结合
梁启超
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中专列“论国家思想”一节,呼吁培养“新国民”,建立“新中国”。1903年,梁启超发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再次详细阐释了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说
孙中山
发表《中国问题之真解决》,提出“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这是“中华民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作为革命派的“新中国”理想被正式使用
陈独秀
发文驳斥了民初的共和政体,他将“民主”与“共和”观念截然分开,阐明了“共和”也不一定就是民主。在政治变革无望的背景下,陈独秀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希望从思想文化领域入手,通过改造国民的方式再造“新中国”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
四、材料阅读
——摘编自史玄之《清末新政时期语言规划与国家认同》
——摘编自徐广淼《苏联北方海航道开发历史探析》
——摘编自锁武通《浅谈“吴门画派”中的沈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