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5+4)【纲要上1—4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9 浏览数:542

一、单选题

1.

在对三星堆遗址考古研究中,既发现大量与中原地区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众多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神树等,其独特的祭祀行为,包括 燔烧 、器物分层等也十分罕见。这反映出(  )

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B.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C.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D.早期国家深受神权政治影响

2.

在西周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分别作为三级国家政权的君主,享有直接向下一级贵族授土、授民等决定权,而不必通过 议事会 代表大会 的批准。由此推知(  )

A.当时中央集权雏形已出现B.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C.分封制有效拱卫了周王室D.西周政权家国同构特点明显

3.

下表为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由此可推知,当时(  )

地点

燕明刀燕国货币

甘丹刀邯郸铸造

平首方足布三晋货币

平首尖尖足布赵国货币

圜钱秦、魏货币

凌源

庄河

朝阳

营口

A.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B.民族间相互交融不断加深C.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D.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

4.

有学者在评价古代某一思想家时说:(他)参考道家对法律价值的再认识,参悟墨家以天为法所暗含的 法律至上 ,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提高法律的社会地位,标合礼治与法治于一体,在政治理论层面突破礼主法辅的传统礼治模式,建造了全新的礼法关系样式。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  )

A.孟子B.荀子C.韩非子D.董仲舒

5.

秦统一后,秦朝政府实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如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后又向丽邑(今陕西临潼)、云阳(今陕西淳化)、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等地移民超十万户,这在以前是难以想像的。秦朝政府这些措施顺利实施主要是因为(  )

A.关中地区经济的繁荣B.法律体系的完备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驰道交通的发达

6.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匈奴入上谷、渔阳,杀掠吏民千余人。 元朔二年,汉武帝 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汉武帝此举(  )

A.实现了对西域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B.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边疆的威胁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D.顺应了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7.

《黄帝内经》认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同时强调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由此可知,《黄帝内经》(  )

A.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B.坚持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论C.彰显了实践经验体系的建构D.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

8.

三国时期, 虚封 现象大量出现。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魏境)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境)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魏境)牧。这些现象的出现(  )

A.暗含了各国实现统一的愿望B.旨在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C.有效激发了部下进取的斗志D.反映了吴蜀联盟瓜分天下的目标

9.

北魏孝文帝 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 四姓 ,将之尊为汉士族中首屈一指的高门。同时又诏曰: 代人请胄,先无姓族,比欲制定姓族,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勿充猥(杂)官,一同四姓。孝文帝此举意在(  )

A.限制鲜卑贵族特权B.推进鲜卑族的汉化改革C.维护北魏政治统治D.促进各民族的相互交融

10.

有学者在评价隋唐大运河时认为: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隋唐大运河(  )

A.消除了王朝边疆的安全隐患B.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统治C.推动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11.

唐代宗时期,虽干戈多兴,灾害四起,仍坚持恢复国子监,并下诏: 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等使,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子弟……负经来学,宜集京师……六军诸将子弟,欲得习学,可并补国子学生。 这反映出当时唐王朝(  )

A.对国家教育事业十分重视B.力图巩固儒学正统地位C.抑制地方割据的欲望强烈D.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固化

12.

唐太宗曾对房玄龄、杜如晦言道: 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 因此, 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唯大事应奏者乃关仆射。 唐太宗此举(  )

A.进一步丰富了选官制度B.明确了三省的职能分工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旨在强化封建皇权专制

13.

户籍档案是了解古代王朝人口变化、土地及赋役制度等的重要资料。有学者在研究7世纪后期敦煌户籍档案时发现,大历四年,某处在籍的61户人家,户均已授田47亩,仅占应授田的33.9%;户与户之间授田数也存在差异,如:赵大本三丁一中一老男90亩,张介介中女当户51亩,令狐进尧一丁一老男103亩。由此可推知,当时(  )

A.土地兼并情况严重B.政府严控土地流转C.赋税制度有待调整D.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14.

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挥扇仕女图》。画中一位仕女闲坐在椅子上,服饰华丽,旁边有一位仕女在为其挥扇,另有两位仕女手捧梳妆物品在其旁边服侍。该画将周昉的 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 的画风深刻地展现出来。这一作品反映出唐代(  )

A.崇尚奢靡的社会风气B.艺术审美与时代潮流的统一C.不同民族的民俗交融D.女性觉醒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15.

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开元初,大食遣使来朝, 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奉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这反映出唐朝(  )

A.对外交流的灵活包容B.在朝贡贸易中主张恩威并施C.践行平等的民族理念D.注重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16.

宋仁宗统治时期(1022—1063年),大臣富弼说: 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九赡军,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一现象(  )

A.反映藩镇割据带来严重社会危害B.源于当时对外扩张战争的频繁C.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D.表明宋代 崇文抑武 政策破产

17.

下表是我国部分学者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由此可知(  )

学者

评价

漆侠

王安石变法在实现富国强兵、加强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

顾全芳

王安石没有着眼于解决冗费、冗官、冗兵的社会问题,而以增加税收来解决财政困难,不但没有解决或缓和原有的社会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

赵冬梅

以逐利为目的的政策倾向,斤斤计较的赏格罚条……培养出工具性极其突出的新官僚他们只关心上之所欲,不关心下之所苦,使宋初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状的行政作风一时烟消云散

A.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B.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C.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D.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18.

辽圣宗时期推崇汉文化,不仅要求众将领选派伴读史书之人,还下诏 蕃汉官子孙有秀茂者,必令学中国书籍,习读经书 ;此外,他还开科举,选拔、任用大量汉人参与朝政建设,如宰相张俭、杜防等。辽圣宗的这些举措(  )

A.旨在消除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B.表明了儒学在契丹处于主导地位C.导致了少数民族文明的日益衰落D.利于推动辽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19.

下表是元朝在部分边疆地区采取的治理措施。这反映出元朝(  )

地区

措施

漠北

设置岭北行省,延续蒙古传统的千户、百户、十户制度,并分属诸王、贵戚、勋臣统辖;部署了大量军队戍守、屯田,并设有狗站驿站

西北

通过册封、联姻等政策笼络畏兀儿首领,使之成为维护西北边疆地区安定的重要力量

西南

设置宣慰使司、宣慰司、都元帅府、安抚司等机构: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即土官制度

A.地方治理的因地制宜B.坚持蕃汉分治的政治理念C.中央集权出现了弱化D.各民族相互交融日益加深

20.

下表为南宋建康府某一田庄发布的一则收租公告。由此可推知,当时(  )

本庄田地立为上、中、下三等收租,田上等每亩夏收小麦五斗四升军斗,秋纳米七斗二升军斗……田中等每亩需纳小麦三斗七升军斗,秋纳米五斗四升军斗……以上各系租户自出耕具种粮净纳租新立为定额……如有顽户拖欠,仰申提督官应立限催促。

A.赋税制度日益简化B.南方种植结构出现一定变化C.农民负担较为沉重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依旧牢固

21.

宋代,商人延师课子,令子弟科场得志的实例众多。如潞州商人张仲宾, 尽买国子监书,筑学馆,延四方名士,与子孙讲学,从孙仲容、仲宾同登科,仲安次榜登甲科。 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社会成员地位趋于平等B.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C.科举制度日趋公平公正D.抑商政策 出现了一定的松动

22.

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清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也多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或夸张,其结构更是十分严谨。这一现象(  )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B.折射出当时纺织技术十分高超C.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表明当时社会风尚发生了变革

23.

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 ,被科技史家李约瑟称为 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其代表作既记载、总结了当时诸多科技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现状。下列与该评价相符的是(  )

A.贾思勰《齐民要术》B.裴秀《禹贡地域图》C.沈括《梦溪笔谈》D.郭守敬《授时历》

24.

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不仅下诏 令民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 ,还设置通政司 以受内外奏章,于早朝前汇达御前 ;次年,又令六部 奏事勿关白中书省 。明太祖的这些措施(  )

A.旨在完善政府下情上达的程序B.利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有效地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强化了通政司参政议政职能

25.

下表为关于明朝倭患的部分史料。这些史料反映出明朝(  )

史料

内容

《皇明大事记

梁本豪者,广东蛋首少数民族也……豪竄于海曲,其党渐集至千余人,结东倭西番,将寇省城,已有约为内应者矣

《惠州府志》

嘉靖三十九年八月大旱,倭寇侵海丰,时潮贼张琏使其党王伯宣诱倭助己,倭至潮,侵入海丰界

《潮州府志》

陈世荣,澄海大家井人。隆庆元年丁卯,同余乾仁、连思恭等,乘倭乱纠集二千余人,髡发为假倭肆劫

A.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B.实行海禁存在一定合理性C.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D.倭寇主体为沿海中国居民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先秦儒家思想是以 为核心,以 为形式,以 中庸 为方法论的政治伦理思想。 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又是现实管理中用作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为政治国的最高原则。 的表现形式是 的内核是 。孔子 的思想传承于周礼,它是一种保持社会各种人 名份 ,从而使社会有序的思想,是一种外在他律性的规范和典章制度。 中庸 则是孔子提出的修身、处事的理论原则,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 ,强调人与人关系中,要 执两用而中 ,无过无不及。例如,在君臣关系中,要加强君主权力与尊重臣民权利相统一,君主驭臣又接受臣民的监督,臣民可以匡正君主的行为而不能越界;官民关系中,官府要宽以待民,人民要知礼而为。

——摘编自魏雪《先秦儒家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宋代儒学的表现形态是理学,它以儒学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它主要讨论 性与天道 的哲学问题,并旁及文化的各个方面。理学的出现加强了封建主义精神压迫,同时它又是儒学思想中精华的发扬光大。当理学家离开关于 天理 的说教而论述治学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朱熹在研究文化遗产时,非常注重独立思考,他强调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理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和 国格 观念,在一些政治家和志士仁人身上也发出了光芒。如文天祥在被囚禁的土牢里写出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先秦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8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出现了战国秦汉、唐宋这两个商业高潮期。《史记·货殖列传》云: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唐代元稹在《估客乐》中也写道: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这反映出传统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认知的破除。中国古代商业在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及封建国家干预等方面的种种制约下不断地发展和突破。作为商业活动中心的城市,逐渐从封闭格局走向了开放格局,其活动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弹性。此外,南方商业性城市及大小经济型市镇、各类草市的发展也尤为明显。 钱帛兼行 虽然长期存在于古代社会,但秦始皇统一货币和汉武帝铸五铢钱,既满足了第一个商业高潮的现实需要,也推动了第二次商业高潮的持续发展。至第二次高潮期,不仅出现了飞钱这种最早的汇兑业务,还出现了柜坊这种最早的金融贮存、保管业和金融信贷业,甚至货币的形式也出现进一步发展,这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秦汉、唐宋这两次商业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其突破的表现。(8分)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开皇年间,隋文帝以分科考试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所举科目二科、四科、十科不等,至炀帝时期又增设了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仕,以文学与儒学为考试主要内容。唐武德年间,政府规定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 投牒自应 ,首次明文规定了科举考试不再需要官府举荐。唐代的考试主要有常科(考生多为学校学生及社会人士)和制科(皇帝举办,考生多为常科及第及庶民寒士),另衍生有武举。宋朝吸取了晚唐、五代的教训,全面推崇孔孟儒学,提倡文官治国。宋太祖曾说, 昔者,科名多为世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 此外,宋代还确立了糊名、誊录法等科考形式。至明朝政府大力兴办各级学校,建立与科举制相适应的学校制度,科举在明代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到了明末,开始出现对科举考试内容和文体过分雕琢、抑本求末的颓风。

——摘编自杨朝仁《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

材料二

唐至明状元籍贯分布表

地区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金

河南、河北

26

1

16

10

4

5

山东

3

3

9

5

1

4

陕西、山西、甘肃

11

2

3

3

2

东三省

2

江苏、浙江、福建

7

3

13

26

1

47

江西、安徽、四川

7

4

10

6

1

25

广东、广西

2

5

1

3

湖南、湖北

1

2

5

3

贵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科举状元户籍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并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予以解释。(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存在着两种情况或方式。一种是采取政治强制手段把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另一种是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的过程合于另一个民族。为了比较妥当和科学地表示这两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或方式,人们又习惯地把通过政治强制使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同化;把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自然地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融合。在古代中国多民族的关系史上,既有强制同化,又有自然融合,相互之间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错综而又复杂。

——摘编自杨文英《浅谈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民族交融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