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纲要下前5单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8 浏览数:1007

一、单选题

1.

表1所示为周朝部分诸侯国国君的姓氏与初始爵位。据表可知,西周分封制(  )

表1

国名

姓氏

姬姓鲁氏

姬姓晋氏

姜姓吕氏

子姓宋氏

姒姓杞氏

芈姓熊氏

爵位

侯爵

侯爵

侯爵

公爵

公爵

子爵

A.抑制了功臣集团扩张B.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C.深化了华夷之辨理论D.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2.

东晋时期,佛教净土宗慧远大师曾在庐山讲授《仪礼·丧服》。南朝梁武帝时,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丧服》中说: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 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B.三教合流渐成趋势C.佛道思想日益本土化D.儒家文化颇具影响

3.

有学者研究发现,北宋时期,江浙地区开始出现一年两熟的稻麦轮作或兼种种植方式。这在南宋前中期较为普遍,但南宋末年,一年两熟的稻麦轮作区域逐渐缩小,双季稻种植范围扩大。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江浙地区逐渐以种植小麦为主B.农作物种植深受政局影响C.江浙地区的饮食习惯逐渐趋同D.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4.

清代前期,官府对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采取限制和利用相结合的不同的管理体制。内属蒙古的札萨克盟拥有兵权,而外藩蒙古的札萨克盟则没有兵权。这可以说明,清朝前期对蒙政策(  )

A.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B.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C.以权力的掣肘为根本D.保证了民族的和睦共处

5.

表2所示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主要中文报刊概况。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的中国(  )

表2

报刊名称

创刊时间

创办主体

主要信息来源

《上海新报》

1861

字林洋行

传教士的观点摘编

《万国公报》

1868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西文报纸的译编

《申报》

1872

英商美査等人

外派记者实时报道

A.舆论的自主性较弱B.逐步融入世界体系C.近代报刊业尚未出现D.践行西学为用思想

6.

1937年,在党中央把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后,毛泽东指出: 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取得巨大的政治建设成就B.革命干部居于主导地位C.干部培养符合民族战争需要D.将思想教育作为工作重心

7.

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经是 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 。这一报告(  )

A.推动了 双百 方针的出台B.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C.贯彻了中共八大的路线D.旨在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8.

表3所示是1978—201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简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表3

年份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世界排名

1978

20640

32

1997

325060

10

2007

2173800

3

2017

4104504

2

A.外贸体系逐渐完善B.逐步构建开放型经济C.出口商品结构优化D.经济总量在持续增长

9.

诺亚与洪水的故事是欧洲在中世纪以来文学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而且包括巴比伦、希腊、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在内,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文化中都有形形色色的世界大洪水传说。这类传说体现了(  )

A.早期人类文明的共性B.宗教神学的广泛传播C.远古生态环境的恶劣D.人文思想的初步觉醒

10.

罗马法中有这样的讨论:现有一农民在自家田地焚烧杂物,火势蔓延而烧毁他人的田地,若他是在大风天引火,则犯有过失,应被视为放任伤害发生;若他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或是风起突然,则该农民没有过失。这表明古罗马(  )

A.严禁破坏农业生产B.立法基于公序良俗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政治触手深入基层

11.

高丽学者把三纲五常视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高丽史·成宗世家》载: 九年秋九月丙子,教曰:凡理国家,必先务本,务本莫过于孝。 这可用来说明(  )

A.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B.朝鲜典章制度仿效中国C.朝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12.

17世纪以后的一段时期,墨西哥、秘鲁经常出现土著人跑到山洞或他人难以企及的山岭中祭拜传统神灵的现象。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残酷性B.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文化传播D.早期殖民扩张的客观进步性

13.

从18世纪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东南亚香料的兴趣逐渐减弱,茶叶、棉花等新商品的占比大幅增加。英国新设立北婆罗洲公司,将东南亚地区作为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中转站。这反映出(  )

A.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B.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综合国力上升C.特许公司是殖民扩张的重要工具D.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贸易格局形成

14.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称: 在共和制政府中,被公众推举到重要岗位的,几乎都是精明能干的人,这些人都能很光荣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而在君主制政府中,窃据高位的,往往是一群摇唇鼓舌的卑鄙小人和卑鄙的骗子与阴谋家。 在此,卢梭认为(  )

A.民主是共和制的本质属性B.君主制与民主制根本对立C.君主制影响国家政权稳定D.共和制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15.

有历史学家在考察19世纪欧洲运输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时指出: 这种运输设施的开展,使先前未曾开发地区卷入世界经济活动内,更因其克服运输量、畜力、季节及移动速度等限制……工业革命成果得以扩大。 该史学家所说的 运输革命 最有可能是(  )

A.轮船的通航B.汽车的量产C.铁路的兴起D.运河的开通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秦朝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两级制,秦有四十多郡,中央直接管理问题不大,西汉时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在部置部刺史,加上上京城的司隶校尉,共十四个。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成了州、郡、县三级,机构重叠,人员膨胀,所谓 十羊九牧 ,十分不便。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二
晚清以来,流民大量涌入东北,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面对 外有强邻逼处,内有马贼横行 的危局,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三省将军,设立东三省总督,总督之下设三巡抚,分管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行省下分设道、府、厅、州、县等地方民治机构。其中,东三省所设之道,多数为分巡道兼兵备衔,道员兼辖招民招垦、旗民交涉以及蒙务、商务、税收等。道本身具有监察职能,部分道还受理中外交涉事务。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及开发边疆、缓解危机。

——摘编自王景泽、丛佳慧《试论清末东三省道的设置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地方管理机制变动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汉代及之后地方行政机构层级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行政制度的原因,并简析晚清政府在东三省设置道的作用。(1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地方行政体制变革的认识。(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新中国科技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国防建设战略阶段(1949—1977年)、经济建设战略阶段(1978—1994年)、科教兴国战略阶段(1995—2005年)和创新型国家战略阶段(2006年至今)。中国科技政策演进的总体趋势呈现出五个鲜明特点:从供给主导式政策变迁向需求引导式政策变迁转变;从科技政策单向推进向多项政策组合协同推进转变;从科技工具理性向科技工具理性与科技价值理性并重转变;从政府行政指令向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并重转变;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

——摘自金世斌《新中国科技政策的演进路径与趋势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新中国科技 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某中学一学习小组为研究新航路开辟课题,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开辟前

甲: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克里米亚半岛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一方面,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另一方面,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鉴于此,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自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特别是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所以想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
乙:14世纪,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因此加快了船的航行速度。这样,船身增大了,速度加快了,操纵也更加灵便了。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不久星盘被更廉价的象限仪所代替。而象限仅是确定经度所必需的仪器。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当时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开辟中

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如果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他这么做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因为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 陆地! 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摘编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开辟后

这条航道东起美洲的阿卡普尔科,西至亚洲的马尼拉,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帆船是西班牙人雇佣中国的工匠在马尼拉建造的,载重300吨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于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这种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商品。

——摘编自《马尼拉大帆船及其航线》

(1)说明材料一对于研究本课题的史料价值。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看,分析材料一甲、乙之间的逻辑关系。(6分)
(2)在使用材料二研究新航路开辟时,你有什么建议?(3分)
(3)为了更全面地探究新航路开辟,在材料一、二、三的基础上,请你再分别为材料一、二、三提供一个研究视角,并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