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试题7)〖名题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66 浏览数:462

一、单选题

1.

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 种瓜得豆 。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

2.

(2011·濉溪高三月考)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 常与知州争权,每云 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 ”。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  )

A.通判B.枢密使C.三司使D.转运使

3.

(2011·江西吉安一中高三模拟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内阁制度初具规模。关于这一制度变迁的原因、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劳永逸地解除了大臣弄权问题B.使古代中国到达了皇权专制的最高点C.有力地加强了明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是明初统治者汲取前代历史经验的结果

4.

(2011·山东济宁一中高三第二次质检)据文献资料记载宋时有州官田登,州境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时人讥云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A.宗法制度B.封建等级制度C.文官制度D.避讳制度

5.

(2011·浙江温州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学家钱穆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 政府 王室 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明朝废宰相造成政治黑暗B.明朝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D.明清两代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6.

(2011·广东省六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幅楹联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幅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②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
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④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7.

(2011·安徽百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 现代行政 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 公天下 的因素。若以此为论文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论点是(  )

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B.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

8.

(2011·北京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兵权而设立的机构是 (  )

A.枢密院B.中书省C.三司D.内阁

9.

(2011·湖南四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宋朝形成了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君权对相权的制约C.专制皇权达到顶峰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10.

(08—09上韶关一中高一10月月考)元朝初年,侍御史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愈烦,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之,随即实行的措施是(  )

A.设置三省B.废中书省C.设中书省D.设置内阁

11.

(2011·江西南昌一中十中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B.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机构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12.

(2011·黑龙江哈九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 天下谁人最快活? 有的人回答 金榜题名者。 有的人回答 功成名就者。 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 畏法度者快活 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

A.其他大臣追求权力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明太祖惩治贪官的需要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13.

(2011·河南新乡六校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明初中央 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14.

(2011·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某班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查到这样一句话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秦朝首创郡县制度成为古代地方管理的基础。
乙同学唐朝延续的科举制度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特权垄断。
丙同学宋朝建立的文官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丁同学清朝初年仿照明朝制度设立内阁负责掌管军国机要。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

A.乙丙对,甲丁错B.甲丙对,乙丁错C.甲乙错,丙丁对D.甲乙对,丙丁错

15.

(2010·江苏南通高三三模)《明史》记载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皇权与扪权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16.

(2011·浙江杭州学军中学高三上学期中考试)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上谕文武百官曰 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据此,这位 ,应该是(  )

A.秦始皇B.唐太宗C.明太祖D.明成祖

17.

(2013·湖南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18.

(福州三中08—09高三第一次月考)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 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A.秦丞相府B.唐尚书省C.元中书省D.清军机处

19.

(2011·河南郑州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 收敛性 具体表现在(  )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B.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C.缓和君权与相权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21.

(2011·揭阳梅州高三二联)下列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示意图,其演化的先后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④②③D.②③④①

22.

(2011·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说明太祖曾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明太祖出身贫苦,亲政理事B.政权刚建立,官僚体制不健全C.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D.明初政府的工作效率太低

23.

(2011·浙江温州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学家钱穆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 政府 王室 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明朝废宰相造成政治黑暗B.明朝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D.明清两代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24.

(2011·温州高三八校联考)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表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建立了 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25.

(2011·徐州综合测试)明太祖朱元璋说 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为吸取这一教训,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消除地方割据B.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C.废行中书省,设三司D.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6.

(2011·聊城高三期中考)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  )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27.

(2011·沈阳市级重点高中协作校统一测试)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利较重时,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剥夺其实权……皇帝的权利更加强。这种权利的不断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
①西周分封制  ②西汉 中朝 的建立  ③明朝的内阁制   ④清初建立军机处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8.

(2011·清远清城区高三一模)某史学家认为 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
①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②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
③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  ④作者对原理的开创者持赞赏态度

A.①②④B.①②C.②③D.②④

29.

(2007烟台高一期中)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 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职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  )

A.汉代的内外朝制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C.明代的内阁制D.元代的一省制

30.

(2011·湖北武昌高三11月调研)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我国古代政府对地方实行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图揭示了 (  )

A.秦朝实行郡县制度B.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度C.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D.元省实行行省制度

31.

(2011·惠州高三一调)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诗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  )

A.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吸取农民起义教训,休养生息D.大力抑制土地兼并,戒奢从俭

32.

(08—09上韶关一中高一10月月考)(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召曰: 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

A.施恩与诸侯子弟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33.

(2011·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三)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最主要的考虑是(  )

A.增加财税B.多安置官吏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4.

(2011·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测试二) 这一行政建制在中国古代各时期有不同的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隋唐的三省又称 计相 ,总管国家财政B.宋朝的三省长官权力进一步加大
C.元朝以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D.明朝以内阁取代中书省的职能

35.

(2011·沈阳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测试)宋太祖说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下列措施中,与此想法直接相关是(  )

A.设参知政事为副相B.在地方设节度使C.设三司管理财政D.派文臣任知州

36.

(2011·沈阳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测试) 宋制钱谷的规定,对中央集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B.避免了地方官吏的贪污与腐败C.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D.使北宋有足够的 岁币 议和

37.

(2011·沈阳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测试)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重要的一幕。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

A.建立中朝以削弱宰相权力B.禁止武臣掌握州郡权力C.颁布推恩令消除地方威胁D.设立刺史监督地方官员

38.

(2011·沈阳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测试)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写到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中国的专制主义 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 锁链 是在(  )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39.

(2012·汉寿一中高三期中考)《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 山川形便 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 犬牙交错 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40.

(2011·济南高三调研)为了监察地方官吏,北宋政府设置了(  )

A.刺史B.通判C.知州D.三司使

41.

(2011·济南高三调研)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 十恶 重罪,属于 常赦所不原 大臣专擅选官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交结近侍官员 擅为更改变乱成法 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2.

(2011·郑州五校高三期中联考)明太祖曾感叹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消除这一苦恼,他采取的行动是(  )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正式确立内阁制度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43.

(2011·北京海淀高三期中练习)下列官职或机构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A.参知政事B.枢密使C.通判D.殿阁大学士

44.

(2011·北京海淀高三期中练习)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乱人来之,遵擅暑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延。效战国……以土地传子孙……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均田制瓦解D.租调制破坏

45.

(2011·番禺中学一测)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例如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从朱元璋给大明政权的接班人所写下的取名辈份,反映了明朝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

A.注重家庭权威,强调世袭B.加强专制,皇权至上C.寄托希望,加强政权建设D.传承孝道,加强法制

46.

(2012·扬州高三年调研)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宗法制

47.

(2011·泰州中学高三期中考)钱穆曾说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认为皇帝成为 政府的真正领袖 是因为(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B.元朝实行一省制,下总百司C.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D.清朝设军机处,皇权高度集中

48.

(2011·信宜高三摸底考)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49.

(201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下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力图表达的是 (  )

A.官员管理日益规范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D.大臣地位不断削弱

50.

(2011·信阳高三一调)上(因)谓(赵)普曰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B.协调参加政事削弱相权C.挑选地方士兵组建军禁军D.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员

51.

(2010·广州综合测试二)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

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

52.

(2011·东北大联考高三阶段考)明清两代的皇室宗亲触犯国法,有宗人府按皇室家法处置。宗人府一度成为连皇帝也要礼敬三分的超然机构。它既管皇室人丁户籍,也管皇室祭祀礼仪,还包揽皇室的教育后勤,俨然一个独立的小政府。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的皇族犯法与民同罪B.宗人府是权力很大的政府机关C.宗人府负责主持皇室的家族活动D.宗人府的法律地位一度高于皇帝

53.

(2011·抚顺六校高三一模)学完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54.

(2011·郑州四中高三一调)(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 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 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
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弊端

55.

(2011·潍坊高三摸底考) “(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一同学认为此观点是错误的,最恰当的理由是(  )

A.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B.军机大臣大权独揽C.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D.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56.

(2011·福州三中高三月考)明清之交,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B.军机处的设立C.官僚机构的膨胀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57.

(2011·福州三中高三月考)学习明清史以后,有四位同学分别以明清政治为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下列主题中最具历史洞察力的是(  )

A.攀登权力高峰B.首开特务统治C.巩固天朝帝国D.走向衰亡之路

58.

(2011·福州三中高三月考) 自雍,乾后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政府矣。 隐然执政 的准确理解是(  )

A.草拟政令B.发布政令C.传达圣旨D.监察百官

59.

(2011·福州三中高三月考)励志中学学生开展 中国古代政治 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下列论文题目,其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

A.《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试论西汉刺史对郡国的监察》
C.《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D.《简析清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60.

(2011·福州三中高三月考)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执行。这可能是哪个时期的制度(  )

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61.

(江苏省无锡07高三调研)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 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

A.三省制B.行省制C.内阁制D.军机处

二、材料阅读

62.

(2011·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 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 。唐代的杜佑说 自古至周天下封建 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清代官篡《续通典》则明确地说 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 ,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子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 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而顾炎武明确指出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又说 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进行总结 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3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3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3分)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3分)

63.

(2011·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一)(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材料四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2)请结合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6分)
(3)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 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10分)

64.

(2011·福州三中高三月考)(13分)
材料一 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议定皇帝名号
(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关东六国中最后的齐国, 一统天下 。赢政召开了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动.廷尉李斯等重要公卿参加的朝廷会议。会议商讨的主题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二. 封建 还是 郡县
三.再兴 封建 论,却发 焚书
材料二 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业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 传旨当笔 。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 票拟 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 批朱 。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朝前两次朝议 定乾坤 是指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 委百司商量 国事的主要理由。他如何 委百司商量 国事?(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内阁主要职责,据此概述明朝政治的特点。(3分)
(4)综上材料,分析朝议制度的利弊。(4分)

65.

(2011·江西安福中学高三入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1分)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 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2分)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3分)
(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2分)据此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6分)

66.

(2011·沈阳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测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 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材料三 明太祖说 自奏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2)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2分)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