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1—3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550

一、单选题

1.

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陶寺墓地,其墓区划分较为分明:大型墓和中型墓集中分布在墓地中部,其中5座随葬鼍鼓、石磬、彩绘花盘等礼器的大墓呈4排集中在一片;而墓地北部,则密集分布着大量简陋的小墓。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早期国家已经产生B.手工技术先进C.礼乐制度较为完善D.阶级分化明显

2.

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和后续战争征服了殷商统治区域,继而建立了周朝,并对文王之子、殷商遗臣、先贤之后,还有重要的功臣进行大批分封。周武王分封旨在(  )

A.确立贵族世袭特权B.巩固西周的统治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D.抵御蛮夷的扩张

3.

被尊为中国改革史上第一位伟大 魔术师 的商鞅,为本归蛮夷之列的弱秦 拓霸国之规模,立统一之基础 。在其改革中,直接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是(  )

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什伍连坐D.推行县制

4.

西安高窑村曾出土过一件高奴铜石权(如下图),在这件铜方升底部刻有秦始皇颁发的诏书,全文是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该诏书可用来说明(  )

A.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确立B.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显著提高C.地区文化交流得以实现D.秦朝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5.

睡虎地秦简中有记载:贼入甲室,贼伤甲,甲号寇,其四邻、典(闾里长官)、老(三老,负责一乡的教化)虽不存,不闻号寇 ,在审判时则四邻无罪,而典、老需要受罚。由此可知,秦朝(  )

A.法律严酷B.基层组织严密C.吏治严苛D.法律体系完备

6.

史载,大宛有蒲陶(葡萄)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众来,则离宫别苑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大宛与汉朝存在一定经济交流B.大宛仰慕并学习汉朝先进的文化C.汉朝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D.汉朝统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

7.

《九章算术》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共收录了246个问题,涉及农业生产、造酒等手工业生产、工程量的计算、劳动力的分配、运输及利息的计算等等,几乎包括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解决这些方面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方法。材料体现出《九章算术》具有(  )

A.创新性B.系统性C.理论性D.实用性

8.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C.江南自然资源丰富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9.

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0.

隋末唐初杰出的军事家李靖曾称: 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 这一主张体现了(  )

A.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念B.开放的对外政策C.边疆治理理念的革新D.开明的民族观念

11.

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B.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C.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D.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12.

夫谏官职在谏矣,谏者,谏君者也 。唐太宗时谏官,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失当,皆得谏正,甚至宰相入宫平章国计,也 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谏官职责的这一变化(  )

A.均衡了各派政治力量B.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C.避免了政府决策失误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13.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科技快速发展,创造了许多中国乃至世界之最。以下对这一时期的科技著作评价正确的是(  )

选项

科技著作

评价

A

《齐民要术》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B

《禹贡地域图》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C

《千金方》

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D

《唐本草》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14.

据《宋史》记载,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这说明宋代(  )

A.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完善C.冗员现象日趋严重D.封建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15.

绍兴和议后,宋高宗不仅没有趁境内经济恢复,储备战略物资, 厉兵秣马,寻找时机收复故地,反而发出 忧内之心,不减于外 的感慨,并将名将刘琦、李显忠等闲置多年,以致世人不再崇尚军功,良家子弟耻于入伍。这反映了当时(  )

A.统治集团内部的保守与不思进取B.已与金国实现全面和平C.地方势力割据的问题已日益凸显D.君主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16.

金朝猛安谋克,是以军事需要而建立和发展的军事组织,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据此可知,猛安谋克制度(  )

A.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B.具有兵民合一的鲜明特色C.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D.保留契丹民族的游牧传统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 世之显学,儒、墨也。 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秦始皇更是实行了 焚书坑儒 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 五经 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面是(部分)历史学家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人物

评价

赵翼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认为孝文帝一味学习汉族制度礼仪,以文治国,丢弃了鲜卑族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国势由盛而衰。

吕思勉

鲜卑无法永远凭借武力和汉族相持,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钱穆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白寿彝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通过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魏晋以来的政府多推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至唐朝,由于经历了隋朝的暴政和农民战争,社会经济凋敝,武德年间,全国户数不过300万,约当隋盛时的1/3。黄河下游地区更是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为恢复生产,唐政府推出了租庸调制。政府依据授田纪录而向人民征收租庸调,每丁每年需要上交粟二石,称之为租。交纳绢、绵或者布、麻,称之为调。除此之外还需服徭役二十天,如果不服徭役的话,每丁可以交纳一定的数额的绢或布来代替,称之为庸。遇到特殊情况,如自然灾害等,租庸调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摘编自王晶《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之租庸调制》

材料二
建中元年正月,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正式颁布两税法,规定: 唯以资产为宗……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两税法以地税、户税为基础,把其他各种杂税吸收进来,统统以两税的形式来征收,其中明确规定租、庸、杂徭等全部省掉,不再另行征收。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固定的收税模式,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政府征发徭役也以 和雇 为主,松弛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农业的产业经营具有了选择的空间。
  ——摘编自张琦《浅析两税法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朝租庸调制建立的有利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简述两税法的影响。(8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唐初全国有州358个,宋初有317个,中央的直接管理幅度将近泰初的10倍。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依据 山川形便 的原则,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时固定为15道,每道有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却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虽然缩小了道的区域,却难逃分裂与混乱的历史结局。在中间环节的设置和管理上,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二
由于元代中书省宰执经常前往各地区处理军政事务,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中央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行中书省,并具备 分镇方面 的权利。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 事从公议 ,并有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构成地方监察网络。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元政府还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此外,行省不仅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如江浙行省,其辖区包括现今的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南部等地区,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如江浙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其治所多在水陆要道,而云南行省,为加强对边陲控制,其治所多分布在军事要地。

——摘编自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路制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宋代路制相比,指出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并简述其历史意义。(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