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中国史:纲要上+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6 浏览数:1112

一、单选题

1.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1)图1是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的尉迟寺原始人类文化遗址复原鸟瞰图。尉迟寺被称为 中国原始第一村 ,据考古发掘,该遗址有5000年的历史,在1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大量精美陶器和玉器,共清理出房屋遗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该遗址(  )

图1

A.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典型B.是长江流域文化北向延伸C.为史前聚落研究提供样本D.证明江淮文化在全国领先

2.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2)孔子从仁本教育观出发,形成了 爱人 与以人为重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内容上呈现人本主义色彩,在教育方法上凸显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 爱人 、教人和治人。这种教育观的终极指向是(  )

A.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B.服务于德治社会的建设C.恢复等级森严的礼乐制D.倡导教育体系的道德化

3.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3)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作者认为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理论出现了失误B.没有恢复西周分封制C.秦实行暴政丧失民心D.统一六国时机不成熟

4.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4)为解决安全困境,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后,开始了大规模经营边疆的活动,采取的措施包括:以战养战以维护边境安全、凿通西域来完善统一格局、修筑防御工事并因塞制险和开发边疆以增强守御之备等。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彻底解决了边患问题B.巩固了多民族的国家C.促进了丝绸之路开通D.增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5.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与汉代相比仍然在不断发展,并非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精耕细作的农业在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畜牧业成分较之前相比大幅增加。这种变化(  )

A.弥补了北人南迁的不利影响B.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C.延缓了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再次统一

6.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6)唐太宗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有效地集中统治阶级的意志,把君主专制与宰相议事这种对立面的冲突 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为此他(  )

A.改革完善科举制度B.架空三省宰相实权C.实行政事堂集议制D.重用品位较低官员

7.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7)表1反映了北宋时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变动的情况,据此可知(  )

表1

时间

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人数

全国农村劳动力人数

江南在全国占比

980

890672

16367175

540%

1078

2856844

42340082

670%

1102

3227693

46190560

690%

A.江南地区得到初步的开发B.北方战乱导致劳动力南迁C.经济重心南移已基本完成D.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8.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8)柳永在传世的两百多首词作中有五分之一的篇章把笔投向关塞山河、通都大邑、历史兴亡之中,展示了宋代广阔的社会风情,堪称词史上的 清明上河图 ,体现了与士大夫阶层所代表文化的冲突与对抗。柳永对抗的是(  )

A.理学兴起并日益思辨哲学化B.正统思想文化对人性的压抑C.文化艺术领域的世俗生活化D.思想大一统带来的精神危机

9.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9)明太祖为防止内地海商勾结倭寇为患,诏令 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 ;明成祖为 昭示恩威,扩往圣之弘规,著当代之盛典 ,派遣郑和率舰队出使西洋诸国;明正统(1436—1449)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倭寇卷土重来,欧洲殖民者也纷至沓来,海禁政策开始日趋严密。明朝的海洋政策取决于(  )

A.倭寇对沿海的骚扰B.抑商政策不断调整C.东西方地位的变化D.国力的兴盛与衰落

10.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10)有现代学者认为, 摊丁入亩 对清代人口的增长作用是有限的,由于开始时口号作用和取消丁税后大量隐匿人口的查出,才使人口的表面数字猛增;清代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医学的发展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和外来高产农作物品种的种植推广。这说明(  )

A.历史越久远研究就越接近真相B.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有不同解读C.传统的观点均存在诸多的不足D.政策的作用不可能有具体结论

11.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说:尽管战争骤然而至,尽管清王朝全无准备,但在传统的御外攘夷的武器库中,已为道光帝编制了两道程序,道光帝,而后又回到 的套路上去,一波三折,回旋 再现。这说明(  )

A.清廷仍然固守传统华夷观念B.清王朝无需做任何战争准备C.武器装备方面中国并不落后D.决策犹豫不定决定战争结局

12.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12)曾国藩在上书清王朝时认为:“(洋枪炮)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有,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 李鸿章也说: 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 。直接服务于他们诉求的措施是(  )

A.创立京师同文馆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C.开办轮船招商局D.派遣幼童赴美留学

13.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13)在这场战争前,西方列强还未真正窥探出大清帝国的虚实,但战争的惨败结局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 睡狮 ,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嚣。这场战争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14)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列强也进行了交涉,认为官府未按 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 。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这从侧面说明(  )

A.革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B.舆论已经能够决定政治发展C.清政府放弃了对革命的镇压D.列强公开支持中国革命运动

15.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15)民国初期的 府院之争 ,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国家机构之间为争权而发生的矛盾冲突,在资本主义民主体制下是一种常态。但是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则不能不有其特殊原因。这里的 特殊原因 主要是指(  )

A.古代帝王权力观念根深蒂固B.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C.黎段二人政治性格上的缺陷D.美日对中国政局的插手与干预

16.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16)1919年6月9日,天津总商会发出布告称: 对于外交失败,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本会鉴于人心趋向,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当即决定自明日起罢市。 材料说明(  )

A.天津已经成为运动的中心B.商人阶层掌握运动领导权C.社会各界参与度不断扩大D.罢市是维护主权最佳手段

17.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17)193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调查了浙江省的十几个县农村各业产值及商品率,表2(单位:万元)为其中代表性的9县数据。分析表明,此时浙江省(  )

表2

产业

总产值

商品输出值

商品率

农业

554737

75615

136%

林业

167500

73700

440%

畜牧水产业

142932

28700

201%

手工业

292393

226544

775%

合计

1157562

404559

349%

A.农村经济水平全国领先B.工业化水平有较大进步C.各业实现了均衡性发展D.经济的商业化程度较高

18.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1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这样的决定: 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 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 。这一决定(  )

A.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开展B.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C.团结了各阶层共赴国难D.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19.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19) 这次奇袭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相当的时日和巨额经费才能恢复 ,日本华北方面军决定, 以治安第一为基调 一切施策均集中于剿灭中共势力 。此后(  )

A.抗战很快迎来伟大的胜利B.敌后战场成为全国主战场C.日本不再大规模军事进攻D.国民党放弃消极抗战政策

20.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20)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 这场战役后(  )

A.解放区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B.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D.国民政府统治陷入土崩瓦解中

21.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21)图2是1955年发行的由翁逸之创作的《向劳模学习,向劳模看齐!》宣传画,画中一位推着自行车的工人师傅正在工厂的光荣榜前看上面的劳模介绍。材料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图2

A.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B.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C.努力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D.齐生产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2.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22)2021年9月17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内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正式对外发布—— 一起向未来 (英文为:“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诚挚邀约。口号传递的主要精神是(  )

A.携手共进 守望相助B.更快 更高 更强C.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D.团结 友谊 进步

二、材料阅读

23.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华夏族的形成体现了我国古代民族构成对原始民族组织的突破,是血缘家庭分衍发展而形成的同性群体,在夏朝时民族思想中血缘观念仍占有主导地位。商朝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民族认同的纽带出现了第一次转变——由血缘认同转变到地域认同。周代商后,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礼仪,原先以地域为纽带的民族认同感出现了分离倾向,文化礼仪因素在日常生活中的认同作用开始逐渐凸显。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也逐渐融入华夏族。

——摘编自郝常见《先秦至秦汉华夏族民族观的演变路径探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华夏族民族观的演变路径。(8分)
材料二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阶段,也是 中华民族 观念的提出和初期使用阶段。中华民国的成立,尤其是 五族共和 五族平等 建国主张的提出,对 中华民族 观念的确立和形成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华民族 观念的最终确立或形成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正式使用了 中华民族 这一观念。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而民族主义的高涨又进一步推动了 中华民族 这一表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观念的接受和流行。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 中华民族 观念逐渐被认同的原因。(8分)

24.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医典籍是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统计,现存中医图书至少有12000多种。以下为部分典籍一览表:

表3 中国古代部分中医典籍表

成书时间

书名

地位

战国

《黄帝内经》

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巨著

东晋

葛弘《肘后备急方》

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唐朝

《新修本草》(唐本草》)

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宋代

宋慈《洗冤集录》

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

明朝

李时珍《本草纲目》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东方药物巨典

——根据沈金鳌《中国古医典籍整理丛书》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古医典籍从一开始就以人类对社会的认识为基础,故各种唯物与唯心史观、有神与无神论、哲学与辨证观点都在中医学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任何一本中医书都可以拿来作为中医临床的直接用书,越是大部头的书籍解决的实际问题越多。在浩如烟海的古医典籍中,总是先有 古人云 经曰 等,然后才是作者的发挥与创新。明清时期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各种医学全书、丛书、总录等,这些书籍不仅论述有条理,而且引文有出处,使后人观之一目了然。

——摘编自李今庸《古医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的特点。(8分)
(2)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依托古代医学典籍弘扬中医学文化。(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5.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25)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12分)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历了近百年的演变,表4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

表4

时期

名称

背景

国民革命时期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土地革命时期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党以农民阶级为基础,广泛发动各阶级,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战,抗击日本侵略

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与各党派合作、各界别联合,倡导平等协商、和平建国

——摘编自郝丽《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回顾:从历史逻辑到现实定位》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某一方面,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6.

(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图3和图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大运河与隋朝运河发生的两点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和所学知识,你能发现从古代的大运河到今天的京沪高铁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变迁?(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