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711

一、单选题

1.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2.

东汉朝廷自184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镇压黄巾军之后,188年,又采纳宗室刘焉任用宗室、重臣为州牧的建议,改刺史为州牧,使之成为一州军政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县三级行政建制自此形成,史称 废史立牧 。下列对 废史立牧 的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对郡县制的彻底否定B.埋下了军阀割据的祸根C.直接导致三国鼎立出现D.利于东汉加强中央集权

3.

唐代前期,租庸调制的主要纳税对象是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而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 。据此推知,两税法(  )

A.体现了税负公平原则B.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C.抑制了土地兼并进程D.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4.

欧阳修在修订《新五代史》时,把辽朝归到《四夷附录》中。元朝宰相脱脱主持修史时,规定:“(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 ,修成《宋史》《辽史》《金史》。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权并立使民族矛盾激化B.争夺正统斗争的激烈C.修史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D.华夷一体观念的增强

5.

钞关为明清两代内地征税的关卡,下表所示反映了其数量与分布情况。这折射出,明清时期(  )

明代

7九江1处、大运河6

清乾隆时期

34京师3处、直隶5处、辽宁2处、山西l处、山东1处、江南7处、浙江2处、江西2处、湖北1处、四川2处、福建2处、广东2处、广西2处、内蒙古2

A.政府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江南市镇逐渐衰落C.区域间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6.

1919年,梁启超以北洋政府官方代表身份,在英、法、比、意等国游历一年之久,听到了不少关于欧洲文明破产的说法。回国以后,于1920年3月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长文《欧游心影录》,鼓吹西方物质文明破产,东方文化优越的论调。梁启超这一论调意在(  )

A.为变法图强寻求内在依据B.揭示列强对中国侵略的罪行C.宣扬中国传统思想的精粹D.批判新文化思潮的偏激倾向

7.

有学者指出,井冈山等建立 工农武装割据 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土地革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与生活的主人。通过政权建设,依靠组织和协作,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手段,建立了劳动者是主人的秩序。这表明 工农武装割据 (  )

A.开启了农村革命历程B.促进了农民收益的增加C.完善了政治组织形式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重构

8.

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号召 全国工农兵及一切劳苦大众,在苏维埃的红旗之下,一致起来积极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彻底争得中国民族真正的独立与解放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坚决维护民族利益B.实现了战略重心转移C.力促国共合作抗日D.开启了革命的新道路

9.

1937年,国民政府开始协助民族工业内迁,到1940年底,共有600余家民营工厂、12万吨机件材料迁往西北、西南地区。民族工业的内迁(  )

A.削弱了官僚资本的地位B.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C.适应了持久抗战的需要D.改变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10.

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开始着手组建东北边防军。这一战略决策主要是基于(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B.东北成为工业建设重点地区C.美国出兵朝鲜威胁中国边防安全D.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陈兵边境

11.

下图为冯一鸣创作于1954年6月的一幅题为《开掉田埂大家就成一家人》的宣传画。作为例证,该宣传画可用于研究(  )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B.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公私合营高潮的出现

12.

1978年后,我国逐步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发展到41184个。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D.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13.

据统计,清代先后有十几万绍兴人在全国各地的官府中任师爷(帮助官员办理事务的文人学士),清代官场中除了 京片子 外,绍兴口音的 绍兴官话 也成为流行语音。这说明(  )

A.人口流动推动文化传播B.中央集权面临挑战C.绍兴师爷把持地方政治D.地方官员腐败无能

14.

1917年8月,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前,一战华工被定义为附属于招募国家的契约性质的劳力;宣战后,被定义为中国派往协约国的 参战代表 ;一战结束,中国获得战胜国身份后,一战华工被认为是国家的 功臣 。一战华工角色的变化反映出(  )

A.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B.历史事实具有不确定性C.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D.时局变化影响历史解释

15.

《新青年》杂志第一期第一号封面人物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陈独秀撰文指出,中国国民 不能食力者,必食他人之食,不思创业者,自绝生利之途 ,造成 民德由之堕落,国力由之衰微 。由此可见陈独秀主张(  )

A.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政体B.培养拼搏进取的新国民精神C.走振兴工业的实业救国道路D.组织工人阶级建立工人政党

二、开放性试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早期察举制与科举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取士方式

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责,按要求向朝廷举荐合乎标准的士人

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取士标准

取士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史能、功次、文法等

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决于呈文之等第

入仕程序

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铨选、升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

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仅获得任官资格,参加吏部铨选后方能得官

教育背景

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等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

士子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材料二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是:基于君主专制、小农生产方式、家族宗法社会组织之上而形成的国家统治和治理,必然要求官僚阶层对君主负责,且高度组织化、专业化,并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相契合。而这样的官僚阶层的形成和更新必须以选官制度为重要基础,由此提出对选官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这就导致选官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结合材料一,运用西汉察举制或隋唐科举制的相关史实,阐释材料二的观点。(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释充分,逻辑清晰。)

17.

如图所示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的相关文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以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进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8.

下表序号A.B.C所示是新中国发行的五套人民币中的三个版本(1948版、1962版、1987版)相关信息对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人民币图案背景、币种及防伪技术对比表(部分版本)

序号

图案背景

币种

防伪技术

A

1工人和农民10灌田锯木工人农民1千元券耕地秋收拖拉机推车牧马1元券双马耕地牧马驼队运输5元券收割机炼铁生产

12种面额62种版别

B

100元券的正反面分别用了四伟人头像和井冈山主峰图案;50券的正面图景,第一次将工、农、知识分子三者头像并列作为主图案;其他券面正面主图景全部使用了少数民族人物头像;主币的反面分别用了长城、南海、长江、喜马拉雅山等图景,辅币反面则分别选用各民族特色纹饰衬托国徽的图景。

主币6种、辅币3

除了采用水印防伪技术外,还广泛采用了磁性油墨等先进技术。50元、100元券还采用了金属安全线技术,增强了防伪性能

C

1券的女拖拉机手,背面为放牧2元券的车床工人生产,背面为大庆油田10券的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背面是人民大会堂俗称大团结1券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背面为国徽、菊花;2角券的武汉长江大桥;背面为国徽、牡丹花

面额为7

每种券面除有基本色外,还运用多色彩印技术。在手工雕刻的主景下,面额文字的衬底花纹采用机器雕刻,并运用多色接线技术,提高了票券的防伪性能

——据《从发行的五套人民币图案背景看新中国之变化》整理

分别提取表中A、B、C所示的人民币相关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人民币版本年份。(15分)

三、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传统伦理文化的义利观中, ,就是道德准则,是谋 的立足点和根本点。 ,就是利益,既包含物质利益或功利,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利益。它是人活动的目的,也就是举 的目的。义为理,利为欲,二者互为依存,对立而同一,这一对矛盾范畴作用于人的主体,就构成了人的思维方式,即形成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主张 贵义重利 ,提倡和鼓励人们追求 的利益。二是在谋利的方式和处理 的关系上,主张 取利于义 见利思义 ,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确立了传统伦理文化最基本的价值法则。

——摘编自吴定求《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材料二
在近代义利观演进中能较为完整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想,并提出独立见解的要数严复,他将义利观摆在其德育教授新法中的显要位置,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为这一古老的课题赋予了新的意义。严复依据西方近代生物学知识论证自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又依据经济学知识来论证 独利必不利 的公例,进而提出了 义利合 两相为利 的思想。他认为,要获取功利,其行为必须以符合道义为前提,所谓 非明道则无以计功,非正义则无以谋利。

——摘编自孟祥亭《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衍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的内涵,并分析其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提出近代义利观的历史背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