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明代
7处(九江1处、大运河6处)
清乾隆时期
34处(京师3处、直隶5处、辽宁2处、山西l处、山东1处、江南7处、浙江2处、江西2处、湖北1处、四川2处、福建2处、广东2处、广西2处、内蒙古2处)
二、开放性试题
早期察举制与科举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取士方式
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责,按要求向朝廷举荐合乎标准的士人
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取士标准
取士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史能、功次、文法等
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决于呈文之等第
入仕程序
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铨选、升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
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仅获得任官资格,参加吏部铨选后方能得官
教育背景
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等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
士子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人民币图案背景、币种及防伪技术对比表(部分版本)
序号
图案背景
币种
防伪技术
A
1元券“工人和农民”;10元券“灌田”“锯木”“工人农民”;1千元券“耕地”“秋收”“拖拉机”“推车”“牧马”;1万元券“双马耕地”“牧马”“驼队运输”;5万元券“收割机”“炼铁生产”
12种面额62种版别
B
100元券的正反面分别用了“四伟人”头像和井冈山主峰图案;50元券的正面图景,第一次将工、农、知识分子三者头像并列作为主图案;其他券面正面主图景全部使用了少数民族人物头像;主币的反面分别用了“长城、南海、长江、喜马拉雅山”等图景,辅币反面则分别选用各民族特色纹饰衬托国徽的图景。
主币6种、辅币3种
除了采用水印防伪技术外,还广泛采用了磁性油墨等先进技术。50元、100元券还采用了金属安全线技术,增强了防伪性能
C
1元券的“女拖拉机手”,背面为“放牧”;2元券的“车床工人生产”,背面为“大庆油田”;10元券的“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背面是“人民大会堂”(俗称“大团结”);1角券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背面为国徽、菊花;2角券的“武汉长江大桥”;背面为国徽、牡丹花
面额为7种
每种券面除有基本色外,还运用多色彩印技术。在手工雕刻的主景下,面额文字的衬底花纹采用机器雕刻,并运用多色接线技术,提高了票券的防伪性能
——据《从发行的五套人民币图案背景看新中国之变化》整理
三、材料阅读
——摘编自吴定求《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孟祥亭《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