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区域性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纲要上第一至八单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408

一、单选题

1.

史载周厉王为了恢复王室实力,取缔了贵族和公社成员在山林川泽之地开辟的私田,结果受到舆论指责。春秋时期,因土地侵夺而引起的杀戮、政变在《左传》中比比皆是。这些现象说明(  )

A.周王室统治已名存实亡B.井田制已走向瓦解C.铁犁牛耕推动经济转型D.土地私有观念增强

2.

研究发现,关于秦 严刑苛罚 的说法多来自于汉儒。陆贾在《新语》中说秦 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 以暴虐为天下始 ,晁错说秦 法令繁惨,刑罚酷暴 ,董仲舒说秦 贪狼为俗 等。这些说法(  )

A.证明秦亡于严刑峻法B.准确揭示了秦朝灭亡原因C.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D.缺乏事实支撑没有可靠性

3.

汉初,盐仍由民间自由生产经营,一些地方势力完全掌控该地区盐的产销,如吴王刘濞 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 。武帝时期,盐的产销模式变为 民制一官收一官运一官销 ,且明令禁止百姓私自煮盐。这一变化(  )

A.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B.便利了老百姓的生活C.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D.增加了政府财政开支

4.

表1 北朝墓志节选

出处

节选

《魏故宁陵公主墓志铭》

遥源远系,肇自轩皇黄帝

《魏故镇远将军秘书郎中崔君墓志铭》

攸哉世禄,胤自炎皇,典岳伯夷,唯师以望

《大齐魏翊军墓志铭》

盖轩辕黄帝之苗裔

墓志号称 地下族谱 ,表1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少数民族统治的合法性B.政权并立下的民族认同C.汉族文化受到大力推崇D.血脉联系推动国家统一

5.

《资治通鉴·唐纪》载: 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 同时,当时也有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  )

A.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B.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C.削弱了皇帝的专制权力D.三省相互牵制降低效率

6.

古人的婚嫁聘礼,先秦以雁为重,象征着对婚姻的美好祝愿,唐代聘礼大都沿袭前代,有送阿胶象征婚姻关系的稳定,宋代聘礼最轻也要送绢一、二匹,银锭一、二封,富贵人家聘礼则更甚。聘礼的变化说明宋代(  )

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B.婚姻制度走向了世俗化C.经济发展影响婚姻习俗D.理学兴起遏制攀比风气

7.

据统计,明清时期编写的农书约有830多种,且种类繁多,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门类中,种样齐全,值得重视的大型著作有《农政全书》、《授时通考》、《补农书》。这些农书的出现(  )

A.说明了传统科学技术的创新B.得益于封建政府的大力支持C.体现了农业技术的继续发展D.根源于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8.

思想家李贽提出, 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他又强调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天理、人欲并无区别。李贽的思想(  )

A.打破了传统儒学的僵化B.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倾向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9.

英国领事阿礼国曾说《南京条约》 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 这说明《南京条约》(  )

A.打破了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B.受到中国军民的强烈抵制C.未使英国侵华意图完全达成D.基于中英平等基础上签订

10.

1853年,英国在华全权代表文翰给太平天国递交了一封信函,解释了英国的中立立场,并要求太平军承认英国的条约权利。太平天国的答复宣称天王对 番邦 人民远道而来颇为嘉许,恩准他们经商或到天京效命勤王。这说明太平天国(  )

A.坚定维护民族权益B.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C.认同英国中立立场D.给予外国政治经济特权

11.

清朝的财政体制原先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收支,户部拥有 制天下之经费 的权力。经太平天国之后,原来掌管地方财政并直接听命于户部的藩司,转而受制于督抚,中央无法通过藩司控制地方财政。这一变化(  )

A.造成传统财政体制的彻底瓦解B.有助于保障洋务企业资金来源C.影响了民族资本主义区域布局D.促成戊戌变法政治体制的变革

12.

表2 19世纪晚期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统计表

(单位百万元,指数1871——1873年为100)

年代

进口贸易净值

指数

出口贸易净值

指数

18711873

106

100

110

100

18811883

126

1189

108

982

18911893

219

2066

167

1518

据表2可知,当时中国(  )

A.自主开放促进对外贸易发展B.民族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C.外贸状况总体呈现出超态势D.与外部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13.

《马关条约》签订后,黄遵宪所著《日本国志》正式刊行。书中作者详尽记载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个人对中学、西学关系的看法,认为 泰西之学,其源盖出墨子。其谓人人有自主权利,则墨子之尚同也。其谓爱邻如己,则墨子之兼爱也 。据此可知,作者刊行该书的主要意图是(  )

A.否定儒学正统,挽救民族危亡B.深入学习西方,推进变法维新C.照搬日本变法,实现国家富强D.坚守中体西用,应对内部危机

14.

明清时期, 士绅 凭借私人威望与能力辅助地方政府处理各种临时性公共事务如教育、治安等。19世纪末20纪初, 旧吏多裁,今之教育、警察机关,多为本县之士绅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近代工业发展促进社会流动B.革命风潮加速传统社会瓦解C.西学东渐造就新型教育体制D.制度嬗变推进权力主体变迁

15.

1933年中央苏区政府发行了三百万元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条例说明公债 以三分之二作为发展对外贸易、调剂粮食、发展合作社及农业与工业生产之用,以三分之一作为军事经费 ,并准购买者以粮食或金钱自由交付。此次公债的发行(  )

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损害了苏区政府的威信C.有助于应对外部斗争形势D.推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16.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胶东抗日根据地发行了自主货币 北海币 。该货币以农业物质储备作为担保,并根据农业周期调整货币数量以保持币值稳定。 北海币 在胶东地区流通领域中的信用远远超过法币和汪伪政权的伪币,成为强势货币。 北海币 成为强势货币的主要原因是(  )

A.货币机制基于农村传统经济B.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赢得民心C.农村与城市经济的隔绝状态D.战争环境制约货币自由流通

二、开放性试题

17.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表3 李大钊的人生履历表

时间

活动

1889

出生于河北乐亭县。

1907

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

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系。

1916

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任经济学教授。

1918

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9

在《每周评论》撰文怒斥英、美、法、日等国为强盗世界

1920

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

1922

三临洛阳,争取吴佩孚对工人运动的支持参加西湖会议,主张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1923

李大钊参与组织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罢工运动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

1924

李大钊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大会宣言的起草。

1925

五卅运动爆发,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五万余人的示威,支持上海人民反帝斗争。

1926

领导三一八运动,反帝反军阀,由此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和通缉。

1927

奉系军阀张作霖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杀害李大钊。

结合所学知识与李大钊人生履历说明 时代与个人 的关系。(8分)

三、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魏晋至宋元时期北民的大量南迁,以及南方人口的自然增长,使该地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终致人满为患,于是出现了明初政府组织的移民潮。明太祖将江、浙、皖、精等地数十万人民移至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黄淮间地区,又把山西和山东东部地区的人民移往河北、河南和山东西部等地。同时,在长城一线设置了9个边镇,设立卫所、移民屯边,规模达千万之多,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等

材料二
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顺治初年清政府 招徕流民 垦荒以开发东北,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以减免税等政策鼓励移民。为了维持满洲固有的风俗以及保护满洲旗人的生计,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永远停止在辽东招民授官,东北地区进入了封禁期。清政府甚至企图通过 清边 之策来阻止流民出关,但效果不甚理想。1861年东北地区部分开禁后,特别是日俄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的移民急剧增加。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两省都设立了招垦局,统一管理移民事务,因此关内北方各省的贫苦农民更加 蜂攒蚁聚 ,聚族而居。光绪时东北完全开禁,闯关东的中原流民如洪水般涌入,使东北人口激增到1000余万。

——摘编自李艳男《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移民潮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关内东北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4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元世祖为了整饬吏治,巩固中央集权,采纳了汉臣张雄飞的建议,在中央置御史台,为国家最高监察机构, 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 。御史台官员最高至从一品(御史大夫),其下还有御史中丞(正三品)、侍御史(从二品)、治书侍御史(正三品)各两名,以及若干管理及办事人员御史台直辖殿中司和察院两个机构,分别设殿中侍御史二人和监察御史三十二人。在地方建立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作为地方监察机构,派提刑按察使常驻。又增设江南行御史台和陕西行御史台,同中央御史台共同领导肃政廉访司。每道监察官对本辖区内的民政、财政、百官奸邪等皆可监察。
元代监察体系的构建改变了唐宋以来监察机构对地方监察的方式,形成以中央御史台为中心,行御史台为重点,廉访司为分支的覆盖全国的较为完备的监察网,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摘编自李晓春《从制度改革看元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监察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

四、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上升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沉沦 ,直到北洋军阀时期, 深渊 到了 谷底 ,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 沉沦 。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 上升 因素,但相对于社会 沉沦 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往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逐渐走出 谷底 。此时,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虽然 沉沦 的因素仍然存在,但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的主流因素,历史发展呈现出 上升 态势。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国近代史 沉沦 上升 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时段,围绕 沉沦 上升 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需涵盖 沉沦 上升 两种态势,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