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名校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必修三册)【人教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7 浏览数:574

一、单选题

1.

据记载,考古学家早年在安阳殷墟清理出的商代马车均是直衡车(古车前端架于马项之上的横末是直的)后来发现甲骨文中的 字有多种写法,既有直衡车,还有曲衡车。受此启发,考古学家按图索骥,果然清理出曲衡车。由此可见,商代甲骨文(  )

A.是世界上最早的成熟文字B.再现了商代马车演变C.实现了艺术与现实的结合D.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

某学者认为, 仁爱 是孔子公共性思想的核心, 既是个体内心存有,同时也是个体在公共交往、政治活动中所需要贯彻到底的原则。孔子希望怀有 德的圣贤、君子,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品德,努力实现社会大同、团结和个体自适其性的公共生活理想。可见,孔子的公共性思想(  )

A.意在强化儒学的主流地位B.着眼于社会关系的和谐C.实现了功名与道德的结合D.提倡无差别无等级的爱

3.

东汉列侯分封的形式有徙封、复封等,如下表所示。该分封形式(  )

徙封

朝廷将列侯从原封地迁徙至另外的封地,相应地,列侯的爵称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复封

嗣子袭爵后,对嗣子之兄弟再进行的分封;诸侯王或列侯已获封爵,但由于某种原因而被免爵除国,之后朝廷再次恢复其爵土;王侯绝国后,由失国者的子孙或者其他亲族成员如兄弟、兄弟子、甚至叔伯等袭爵的分封

A.承袭了宗法分封特点B.打破了郡国并行格局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成为门阀政治的先导

4.

某学者认为,唐代三省制是从尚书省宰相制到中书门下宰相制的过渡形态,中书门下宰相制并非尚书省宰相制的简单回归,而是纳入了三省制的运作机制,使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力运作更加一体化。该学者意在强调,中书门下宰相制(  )

A.优化了中枢机构的运行B.扩大了三省间的隔阂C.强化了中央集权的体制D.践行了权力制衡理念

5.

宋代,朝廷曾提出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这一理念以不增加民众的赋税总额为前提,以政策鼓励新的经济增长进而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7070万贯,其中农业税2162万贯,工商税4911万贯。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

A.商品经济已占主体B.国家干预经济效果显现C.小农生产持续衰退D.重农抑商政策宣告破产

6.

下图为元大都街道胡同复原图,据此可知,当时(  )

A.城市人口大量增加B.胡同地摊经济潜滋暗长C.城市经济沿袭前代D.城市建设体现蒙古风格

7.

明清之际,顾炎武认为,传统君、臣、民关系的最大弊病在于君权至高无上,导致君臣、君民关系失衡。为此,他提出 天子一位 禄以代耕 ,实际上就是把君主置于与普通民众同等的地位,以表达君、臣、民在政治上的互相平等。顾炎武的主张(  )

A.主旨在于推翻君主制度B.体现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C.根源于自然经济的解体D.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8.

清代,针对官员子弟的科举考试,设立了官卷制度与亲族回避制度等项制度。官卷制度作为一种独特的制度,既是对官员的笼络与照顾,也是对其的约束和限制。清代回避制度主要有亲属回避、籍贯回避、命题回避、阅卷回避、磨勘官回避等。这些做法(  )

A.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B.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流动C.避免了科举考试弊端D.确保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9.

因为《南京条约》有五口通商等规定,英国方面遂借口须就相关具体事宜与中国地方官员 审慎议定 ,于1845年达成了中英《上海租地章程》,使得英国先行 合法 在上海开设租界,然后其他国家也得以在上海设立租界,进而作为 国中之国 的外国租界扩大到中国多个城市。可见,租界的设立(  )

A.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例证B.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在一起D.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0.

1881年11月8日,唐胥铁路正式通车,拉开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序幕,有学者总结了铁路建设对于近代中国的重大作用,如下表所示。该学者意在强调近代铁路建设(  )

序号

重大作用

促发中国近代交通运输革命

促进资源开发和工商业发展

引发城市兴衰及城镇功能的变迁

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区域化倾向的发展

带来了社会意识和民风民俗的嬗变

A.为洋务运动兴起奠定了基础B.使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适应了近代化的发展潮流

11.

19世纪后半叶,清政府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在此种情况之下,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加强塞防与海防建设;保藩固边,即注重对藩属国的保护,以琉球守东南,以高丽守东北,以蒙古守西北,以越南守西南。这体现出清政府(  )

A.主动融入世界体系B.已经完成军队西式化改革C.国防举措新旧杂糅D.把边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12.

1894年7月,日本的福泽谕吉发表文章,认为甲午战争是 文明开化进步者与妨碍进步者之战,而绝不是两国之争 ,是一场 文明与野蛮之战 ,是 为了推进文明进行的战争 。此外,他还在文章中分析了战争采取的策略等。福泽谕吉此举旨在(  )

A.揭露晚清朝廷反动的真实面目B.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C.为日本的侵略制造舆论和借口D.扩大民主革命在中国的影响

13.

下图为民国初期上海寄往烟台的实寄封,贴4分帆船邮票;信封背面印有 上海鸿泰永记袜机厂 的广告。这反映出当时(  )

A.资本主义发展催生了近代广告业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发展C.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的地位D.政府的政策助推了邮政业的改革

14.

抗战时期某文件资料显示,八路军打完胜仗后, 一个同志进村做饭,想向老乡借一副桶,老乡说: 抗战以来,没见过打三天三夜的仗,敌人在山上,你们也敢冲敢打。真辛苦了,现在大家伙儿都不在,无法慰劳你们。别说找一副桶,就是找十副桶也没问题! ”该文件能够说明,抗战时期(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益巩固B.双减 政策得到农民支持C.中国共产党深得民众的拥护D.日寇在敌后战场陷入孤立

15.

新中国成立后,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开展 内外交流 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建国初期 四面八方 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我国先后与苏联等国建立了政府间的贸易关系,同时,也利用原有基础,积极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间贸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内外交流 (  )

A.有助于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发展B.是 另起炉灶 的典型体现C.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D.与 一边倒 政策相互矛盾

16.

沈阳胶鞋总厂在1997年时,在册人员2700多名,离退休人员1100名。但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实际只需要1504人。1998年该厂实施下岗分流,减人增效的政策,同时还利用主辅分离、精干主业后的闲置厂房设备对外出租,每年为企业创收100多万元。这折射出当时(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B.国有企业创新活力得到激发C.承包式经营责任制已经普遍实施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17.

苏格拉底亲身经历了伯里克利时代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体察雅典从极盛而趋衰,他聚集大批弟子论学,到处找人论辩、针砭时政。西塞罗说苏格拉底 第一个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使它立足于城邦 研究生活、善和恶 。苏格拉底这样做(  )

A.推动雅典重新走向辉煌B.使雅典形成了崇尚理性的风气C.发扬了智者学派的主张D.有利于提升雅典公民道德素养

18.

据记载,所有权转让登记制度首先产生于罗马国家的部分行省中,其后逐渐流行于罗马帝国。该制度主要以土地登记簿为载体,规定所有权发生转让的法律效力以登记转让行为的实施为必备要件。据此可知,罗马的所有权登记制度(  )

A.一定程度优化了司法程序B.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C.反映了民事法律的随意性D.提高了自然法的地位

19.

自中世纪以来,西欧社会一直等级分明,僧侣、贵族、农民和市民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但到了1 6、17世纪,原有的界限被打破了,一些人地位上升,另一些人下降,有些人甚至地位颠倒,还有些则一身二任。与这些变化有关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B.工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C.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D.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密切结合

20.

下表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组成及其内容摘录。据此可知,该宪法(  )

名称

通过时间

内容摘录

《参议院组织法》

18752

参议员由三百人组成:二百五十名由法国各省及殖民地选出,七十五名由国民议会选出

《政权组织法》

18752

两院有权根据各自依绝对多数票分别作出的决议,或自动地、或经共和国总统之要求,宣布有必要修改宪法

《国家政权机关相互关系法》

18757

共和国总统用咨文与两院联系;该咨文应由一位部长在议会讲台上宣读。各部部长得出席两院,经部长要求,应准他在议院发言

A.吸收了美国宪政经验B.彰显出中央集权的特色C.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政治派别的妥协

21.

美国小说《愤怒的葡萄》发表于1939年,以破产佃农乔德一家的大迁移为中心,描述了经济恐慌爆发之时美国的景象:银行的冷血、农民的悲惨、警察的蛮横、资产者的无情。小说1940年被改编为电影,被重印和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经典作品。据此可知,(  )

A.大危机根源于资金链的断裂B.大危机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C.农民大迁移加剧了经济恐慌D.经济恐慌使社会结构得以改变

22.

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或全部改造过的新企业的生产量,占工业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发电站、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等还高于这个水平;各部门的金属切割机有50%、农用联合收割机有90%左右是 二五 计划期间制造的。据此判断,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  )

A.借鉴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模式B.为改革社会主义公有制提供了一定条件C.合理优化了国民经济基本结构D.有利于运用现代技术装备苏联的工农业

23.

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政府首脑和外长正式签署《罗马条约》,其中规定:建立六国关税同盟,筹组农产品共同市场,并实行六国共同的农业政策。根据该条约,六国对外关税税率、对外贸易、对外农业政策等方面的权力,逐渐转移给了欧共体这一超国家组织。这说明(  )

A.发展中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经济形势B.经济区域化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C.主权让渡促进了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D.欧共体实际上就是一个经济政治联盟

24.

第三世界 这个概念由法国人口学家艾尔佛雷德·索维于1952年首先使用,意指不属于美苏集团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 第三世界 的概念广为流行,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接受。1973年9月,第四次不结盟国家会议上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 第三世界 。这反映了当时(  )

A.美苏之间激烈争夺中间地带B.第三世界走向了国际舞台中心C.发展中国家逐渐与世界接轨D.新兴力量崛起助推多极化趋势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议会通过了两项改造水路的立法。1571年通过了一个使韦兰河通往大海的议会法案。1571年通过了第二项议会法案,授权伦敦市的公司给通往伦敦北部的利河改造提供资金。为了拓展英国的海外运输,17世纪中期,英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禁止外国船只在英国沿海航行,禁止用外国船只装载外国货进入英国港口。工业革命初期,英国运河运输兴旺起来。英国运河运输业的发展既得力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又受益于政府引导和扶持。运河兴建过程中出现的购买土地、江河改道、穿越公路等问题,国家统一协调。有许多运河获得政府资助。此外,国家还给运河运输业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如减免税收。但随着铁路兴起,运河运输逐渐衰落下去。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二
随着近代交通的发展,清政府设立机构进行管理。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和电邮。1907年,邮传部下设船政司,专门管理水上交通。清末邮传部为了振兴航运业,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查各地航运业发展状况;制订注册章程,健全规章制度;以资金补助航运。此外,邮传部还制订内河航运计划,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采取措施反对垄断。为了对抗外国航运公司,成立中美轮船公司,开通国际航线。邮传部竭力维持中国航运业发展。民国元年,邮传部改为交通部,分为总务、路政和邮电三股,船政由邮电股兼管,不久设航政司专管。民国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范水上交通,例如《航舶法》《船舶登记法》《内河航运章程》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水路运输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水路运输相较于近代英国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水路运输的认识。(3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给予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下表是根据汪受宽《谥法研究》一书进行的部分统计。

时代

获得谥号的君主

获得恶谥的君主

获得恶谥的臣子

先秦

234

30

缺少资料

秦朝

秦始皇以臣子与后人无资格评价自己为由,废谥法制度

两汉时期

23

1

西汉数量为多:赵幽王、淮南厉王、齐厉王、广陵厉王、燕灵王、长沙刺王、燕刺王等

明朝

15

0

仅鲁荒王1

清朝

13

0

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对上表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任意部分或整体),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54年12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名称和性质,同时也明确提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该条例颁布后,全国各地城市都陆续建立、健全了居民委员会组织,到1956年,建立健全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基本上完成。1980年初,广西合寨大队村民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选举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讨论制定《村规民约》。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将村民委员会正式写入《宪法》。从此,村民委员会由合寨走向广西、走向全国。

——摘编自黄刚《探访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回眸中国基层民主实践足迹》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现代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