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631

一、单选题

1.

《礼记·王制》中记载了西周市场的相关规定: 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鬻于市。 据此可知,西周的市场(  )

A.商品质量高于前代B.管理规则蕴含诚信原则C.商品交易规模巨大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

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汉书·诸侯王表》曰: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

解决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B

江苏睢宁出土汉代二牛抬杠式犁耕图

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

C

汉武帝轮台诏书要求驻西域军队屯垦戍边

有利于促进西部边疆的开发

D

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孔子和弟子的画像

儒学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3.

药王 孙思邈在谈及行医准则时指出: 大医 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自古明贤治病,多用 生命 以济危急。虽日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这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  )

A.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B.彰显了民本主义的色彩C.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观念D.体现出阴阳辩证的哲学

4.

下表是在辽宋夏金时期有关 中国观 的观点。据此归纳最为贴切的主题是(  )

观点一

辽金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扩大到辽金统治之下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使中国的范围不再局限于长城以南

观点二

辽金王朝以中国自居则使中国之民不再仅代指汉族,也包括在辽金两朝生活的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观点三

中国一词不再是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而是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

A.国家统一 民族共生B.多元一体 国家认同C.实现汉化 民族交融D.共处华夏 友好和平

5.

明初三途用人,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地位并不重要。因实行荐举, 以故山林岩穴,草茅穷居,无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 。由此可知,三途用人(  )

A.说明八股取士弊端明显B.有利于政府机构的运行C.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回潮D.解决了官吏贪腐的问题

6.

清朝统治阶级认为战争的起因是外交处置不当引起的偶然事件,并没有认识到这是西方列强向东方扩张的必然趋势,也没有认识到战争的失败是由两国全方位差距造成的,而是把战争失败原因归结为 前线将领指挥不力 。由此可知,这场战争(  )

A.改变了中国的外贸格局B.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C.并未促使清政府的觉醒D.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7.

康有为把孔子说成改革家,怀疑古文献的真实性,在儒家道德的捍卫者眼里不啻是亵渎和异端。叶德辉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即使同情改制的人都难以接受康有为的学说。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戊戌变法的失败在所难免B.维新变法运动缺乏阶级基础C.维新思想动摇了儒学地位D.康有为的主张违背历史趋势

8.

中华民国国会,是继参议院之后的立法和权力机关,成立于1913年4月,采用两院制,这是第一届国会。此后有袁世凯的政治会议、约法会议、参政院和段祺瑞的第二届国会、善后会议,以及南方的 非常国会 护法国会 。这些国会在几年间走马灯似的轮换。这一局面的出现源于(  )

A.军阀割据扰乱政治生态B.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C.封建势力阻碍议会政治D.中国缺乏宪政民主经验

9.

1939年5月,平山团(三五九旅718团)和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取得了著名的上、下细腰涧大捷,全歼被围日军。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给平山团发出嘉奖令,并授予平山团一个光荣称号—— 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这是 子弟兵 称谓的首次出现。该称谓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具有(  )

A.人民性B.革命性C.民族性D.民主性

10.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这一题材的宣传画(  )

A.反映出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B.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C.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D.促成了 四个现代化 目标的实现

11.

下表是《汉谟拉比法典》的两则条款。这些条款(  )

条款

内容

23

如强盗不能捕到,被劫者应于神前发誓,指明其所有失物,则盗劫发生地点或其周围之公社及长老,应赔偿其所失之物。

24

倘生命被害时,公社与长老应赔偿其亲族银一明那。

A.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说明巴比伦王国的治安较乱C.表明当时法律制度的完善D.体现出一定的人道主义关怀

12.

《百科全书》在18世纪的数年间连续出版,造成持久不断的叠加效应,社会各个阶层的精英们无不投身其中。人们不仅把它当作 人类知识的总解决 ,更视其为最时尚、最有身价感的商品。不仅远在美洲的杰斐逊、富兰克林订购了《百科全书》,就连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也有一套。这表明(  )

A.全民教育提高了民众觉悟B.美国运用启蒙思想实现了独立C.启蒙思想契合了时代潮流D.路易十六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

13.

有学者指出,现在看来,1787年宪法关于奴隶制的妥协和在参众两院问题上的妥协完全不同,毫无伟大可言。岂止不伟大,简直就是有罪,而且危险。这里的 危险 主要是指(  )

A.阶级矛盾尖锐B.战争与国家分裂C.社会制度落后D.阻碍工业化发展

14.

18世纪中期,西班牙国王卡洛斯进行改革。政治上削减拉美本土白人在政府的任职人数、驱逐拉美本土教士;经济上规定美洲只能同西班牙进行商贸往来。这些措施的实施客观上(  )

A.导致了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B.使拉美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C.强化了西班牙对美洲的控制D.稳定了拉美地区的社会秩序

15.

沙皇时期,俄国的文盲率高达75%,到1939年,苏联全国识字居民达87%,城市普及了七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实行了四年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倍增长。这一成就(  )

A.表明苏联把教育放在首位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发展C.提高了苏联政治的民主化D.缩小了苏联城乡收入差距

16.

21世纪以来,新兴国家的经济迅猛增长,实力直逼七国集团(G7)。据IMF按购买力平价GDP测算,2001年七国集团占全球GDP的比重约为48.37%;到2012年,其份额已经下降到37.84%。而同期金砖五国所占的比重则由17.63%上升到27.25%。新兴国家实力的增强(  )

A.表明发达国家丧失全球化主动权B.推动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迅速实现C.标志着不合理经济旧秩序的终结D.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

二、材料阅读

17.

有同学研究清代人口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清代相关时间点的人口统计数量

年份

人口数量万人

备注

康熙二十年左右(1681

900010000

推测值

乾隆六年(1741

143411559

废止人丁编审,进行人口统计

乾隆七年(1742

159801551

乾隆八年(1743

164454416

乾隆九年(1744

166808604

乾隆二十七年(1762

201013344

乾隆四十年(1775

264561355

乾隆下旨严统人口

乾隆四十一年(1776

268238182

乾隆四十二年(1777

270863760

乾隆四十三年(1778

242965618

乾隆四十四年(1779

275042916

乾隆四十五年(1780

277554431

乾隆四十六年(1781

279816070

乾隆五十五年(1790

301487114

——据《清实录》

材料二
以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

——摘自【清】洪亮吉《治平篇》

材料三
胡公文伯为苏藩,禁开戏馆,怨声载道。金闾商贾云集,晏会无时,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此原非犯法事,禁之何益于治。

——摘自【清】钱泳笔记小说《履园丛话》

(1)分别概述每则材料关于人口问题的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清代人口问题的价值。(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看待小说等文艺作品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2分)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中外之间源远流长的朝贡关系和以此为主要内涵的宗藩体制岌岌可危。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步,朝鲜、琉球、越南遭受日、美、英等国的瓜分和掠夺,并最终与中国中断宗藩关系。1890年,朝鲜王太后去世,清廷最后一次以宗主国身份派遣使臣前往吊祭。1894年,朝鲜最后一次派遣使臣向清廷缴纳岁贡。1895年,依据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中朝宗藩关系宣告解体,也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

材料二
1953年12月31日,历尽周折,中印两国就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终于开启。当日下午1点,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了印度谈判代表。周恩来对客人们说: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我们说过要在1953年开展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天好起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立时确立的,它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

——摘自高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朝贡体制崩溃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朝贡体制相比,新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其意义。(8分)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以后,殖民地政治经济体制发生重大转变。政治上,公民殖民地纷纷建立,流放制度逐渐废止。经济上经历了两次大发展,第一次是1830—1860年期间牧羊业的发展;第二次是从1851年到19世纪末的淘金热。随着澳洲由流放地演变为殖民地,农业和牧业的发展,强占土著土地成为发展的必须,白人与土著的冲突越发不可避免。

——摘自杨洪贵《白人殖民对澳大利亚土著社会的破坏》

材料二
随着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1973年澳大利亚开始以多元文化政策来处理民族问题。1989年,这种政策被确认为基本国策,并为以后直到今天的历届政府所遵从和发展……在承诺对澳大利亚及其根本的社会制度和民主的价值观念承担压倒一切的义务和责任的前提下,认可和尊重所有澳大利亚人表达和享有自己独特文化传统的权利。

——摘自杨洪贵《试论澳大利亚国民认同的构建》

(1)指出澳大利亚实行多元文化政策的原因。(6分)
(2)概括澳大利亚实行多元文化政策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围绕第三世界的发展,提取以上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