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北省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一前14课)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1042

一、单选题

1.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考古探明陶寺遗址的中期城址约280万平方米,呈典型的 字形,构建了卫君与卫民的双城制结构,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王陵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等。据此可知,陶寺遗址(  )

A.形成了成熟的国家形态B.反映了夏朝都城的概貌C.具有较完备的都城功能D.展现了良渚文化的特性

2.

南朝梁武帝设立五经馆,各地寒门士子纷纷投馆就学。学成即有考试, 其有能通一经……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据此可知,此举(  )

A.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B.结束了士族对权力的垄断C.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D.使考试成为选官唯一方式

3.

表1是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分配表。这反映出唐代(  )

表1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中央提成额

地方留成额

钱税

31398万贯

10898万贯

2050万贯

粮税

16157万贯

2157万贯

1400万贯

合计

47555万贯

13055万贯

3450万贯

A.两税法缓解了财政危机B.地方分权特征比较突出C.各地藩镇完全失去控制D.征税标准侧重土地财产

4.

图1所示是一块辽代契丹贵族的墓志铭。该墓志铭表明当时辽朝(  )

图1 大辽尽忠平乱功臣兼侍中赠中书令谥贞愍耶律公墓志铭记

A.崇尚佛教文化B.推行蕃汉分治C.民族矛盾尖锐D.借鉴汉族制度

5.

从秦代到元代,史籍中关于大规模虎患的记载并不多见,而明清时期虎患的有关记载却骤然增多。从区域来看,虎患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等新开发的山区。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人地矛盾日益凸显C.古人环保意识淡薄D.战乱导致人口南迁

6.

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在处置鸦片商贩时,一方面积极查询华特尔编著的《国际公约》;另一方面又依照中国的官僚习惯执法,将所有英国人视为一个集团,要求英商对鸦片贸易集体负责,而不论对个人公平与否。据此可知,当时(  )

A.官员的近代法律意识亟须提高B.地方官僚政治十分腐败C.宗藩体制开始受到威胁和破坏D.国人缺乏对世界的了解

7.

1902年,著名报人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栏目设计努力向《钦定蒙学堂章程》靠拢。图2所示为该画报借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介绍西方的近代科技知识。这表明《启蒙画报》(  )

图2

A.意在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B.摒弃了 中体西用 思想C.迎合了清政府的教育改革D.注重总结传统科技成果

8.

1923年1月,共产国际的决议指出, 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 ,而且 只要国民党在客观上实行正确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就应当在民族革命战线的一切运动中支持它 。共产国际的这一决议(  )

A.指导了土地革命的开展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C.明确社会主义革命方向D.推动了国共合作实现

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日伪纺织企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简称中纺)。表2所示为1947年中纺公司各厂纱锭、布机数在国统区(三市一区)总数中所占比重。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国统区(  )

表2

地区

纱锭

布机

中纺

全体

中纺占全体百分比%

中纺

全体

中纺占全体百分比%

上海

866276

2212648

392

14170

23822

595

青岛

303046

335848

902

6908

7168

964

天津

332872

390589

852

8640

8840

977

东北

144199

144199

100

2604

2604

100

A.社会危机趋于加剧B.官僚资本开始崛起C.上海经济地位下降D.城市工业快速恢复

10.

20世纪70年代,在东盟走向中立化的前提下,中国也改变了对东盟的批评立场,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88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的这些主张旨在(  )

A.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B.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C.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D.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1.

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斯多亚学派在对事物的认识问题上,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城邦范畴,而是放眼于整个世界,提出应建立一个由理性所统治的世界国家,在这种国家中, 人人皆兄弟 。斯多亚学派的这一观念形成的重要背景是(  )

A.基督教的传播B.罗马帝国的扩张C.亚历山大东征D.丝绸之路的开通

12.

1783年,辉格党人谢尔本勋爵辞去英国首相职位,虽然该党政治家福克斯是首相热门人选,但是因为国王乔治三世厌恶他,所以他无缘出任首相。这说明当时英国(  )

A.议会成为权力中心B.贵族政治色彩浓厚C.内阁权力逐渐提升D.国王仍有较大影响

13.

19世纪中期,德国是俄国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主要市场,它的工业品主要销售到俄国。19世纪80年代末,俄国工业品进口总额中,德国所占比例从1877年的46%下降到27%。1891~1893年,在德国粮食进口总额中,俄国所占比例也从54.5%下降到13.9%。这反映了(  )

A.德俄两国实力的不平衡B.德俄矛盾逐渐加剧C.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斗争D.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14.

1930年3月12日,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发动 食盐进军 ,殖民当局恼羞成怒,把甘地抓了起来,并下令取缔了甘地领导的国大党。随后,全国性的示威游行风起云涌,一些地方的示威游行甚至转化为武装起义。最终,英国驻印总督欧文在与甘地反复协商后签订《甘地——欧文协定》。这说明印度 食盐进军 (  )

A.促成了印度的民族独立B.持续时间长且规模较大C.超出了非暴力斗争范围D.展现了永不妥协的精神

15.

二战后,苏联和东欧国家另起炉灶,成立 经互会 。苏联解体后, 经互会 随之解散,当年西方专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搞禁运的 巴黎统筹委员会 也宣告寿终正寝。1991年以来,俄罗斯、其他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东欧各国都先后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由此可推知,冷战的结束(  )

A.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步伐B.形成了国际经济新秩序C.促成了世界多极化格局D.宣告了霸权主义的终结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序》中说: 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 他收藏了很多古今通俗小说,在天启年间(1621~1627年),择其可以 嘉惠里耳者 共一百二十篇,分别编辑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 三言 。他还在《醒世恒言》序中指出,以 三言 命名的用意是: 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也。

——摘编自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1)根据材料,指出冯梦龙编辑 三言 的主要目的,并据此概括明代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明代小说创作编辑的动因,并说明理由。(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辛亥革命发生后,孙中山回顾与反思辛亥革命之成败,其思想观念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他认为辛亥革命已经达到了铲除专制、确立共和的目的;后期,他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大皇帝,但是没有肃清由清廷遗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转变而来的无数小皇帝,广大民众也没有养成自主治理国家的能力,民主政府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扫除专制,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辛亥荜命是不彻底、不成功的。这种认识对晚年孙中山再次举起武装革命的旗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胡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最为高涨的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认为应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主张 中国的革命必须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 ,并将辛亥革命作为激励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来源。中共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存在着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强调发动民众、将革命进行到底,呼吁加强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辛亥革命认识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意义。(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很多个世纪里,欧洲都依赖印度的平纹细布、印花布等广大消费品,因而欧洲的贵金属通过棉纺织品等贸易最终流入印度。印度纺织品的输入不可阻挡,威胁着英国的传统行业——毛纺织业。为此,英国政府实施重商主义政策,借助国家的力量,帮助本国商人减少市场上的阻碍。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工具——东印度公司——做出了很大的 贡献 ,他们在印度的行径被称为 强盗式的贸易 ,他们对印度货物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正是在这种 内外夹攻 以及英国大机器生产对它的反出口,印度的棉纺织业被摧毁了。到19世纪,英国的棉纺织业进入繁盛时期。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材料二
18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棉花主要产自西印度群岛、巴西、奥斯曼帝国和印度,并不会产自北美。但是一些敏锐的观察家发现,美国的环境非常适合棉花种植。在丰厚的利润刺激下,棉花种植很快推广到美国大片地区。为了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引入了成千上万的奴隶。到1830年,全美国有100万人种植棉花,其中大多数是奴隶。与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棉花种植地区不同,美国种植园主不仅有着不受限制的土地、劳工和资本供应,还有着无与伦比的政治权利……在南方政客的支持下,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有些是从外国政府那里获得的,有些则是通过武力逼迫美洲印第安人获得的。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纵观一些西方国家的棉花产业,其历史实际上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是一部充满掠夺的历史。其中,以美国为代表,奴隶制、强迫劳动对棉花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美国棉花产业的发展与奴隶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进入繁盛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棉花种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棉纺织业发展的认识。(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表3所示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有关现代化目标的有关表述。

表3

时间

表述

1953

要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64

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79

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们姑且用个新词,叫做中国式现代化……要在本世纪末达到西方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实现四个现代化比想象中困难

1987

实现现代化的方向是富强、民主、文明,分别代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

2007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22

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据谢冰《建国以来党对中国现代化目标认识的历史演进》等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 现代化目标 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