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中国史部分)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7 浏览数:500

一、单选题

1.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1)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 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其道,其所以得以横行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而已……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 这揭示出春秋战国时期(  )

A.社会控制松弛B.诸侯国对人才争夺激烈C.士人崇尚游学D.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

2.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2)汉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 易侯邑 政策,不久又发布 令列侯之国 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  )

A.解决了汉初的王国问题B.为推恩令提供了借鉴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D.终结了汉初黄老之学

3.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3)下表(表1)为东汉时期部分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这些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  )

表1 东汉时期部分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

姓名

乡论事迹

入仕途径

赵宣

乡邑称孝

州郡数礼请之

张霸

年数岁而知孝让

举孝廉光禄主事

朱儁

以孝养致名

为县门下书佐

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C.乡论成为选官主要依据D.社会阶层间流动频繁

4.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4)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此。而到了唐代,每逢礼部放榜之后,新科进士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也是权势人家择婿的主要目标。史载 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阗塞,莫可殚述。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

A.庶族地主取代士族地主B.社会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C.社会思想价值取向的转变D.门第族望退出了择偶标准

5.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5)唐宋时期对奴婢、牲畜等 活口 交易有严格规定。《唐律疏议》规定: 诸买奴婢、马牛驼骡驴,立券之后,有旧病而买时不知,立券后始知者,三日内听悔。三日外无疾病,故相欺罔而欲悔者,市如法,违者笞四十,若有病欺,不受悔者亦笞四十。 该法律规定(  )

A.维护了买方的合法权益B.有利于市场交易的规范有序C.推动了坊市制度的瓦解D.推动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6.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6)南宋学者陈亮指斥朱熹等人自以为得正心诚意者,实皆麻木不仁, 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力低头拱手以谈性命 。他提出 为士者 要有良好的品行, 居官者 要有处理政事的本领,君主要有 天下为公之心 立政之大体,总权之大纲 。据此可知,陈亮(  )

A.认为道义与功利相互排斥B.具有一定的民主启蒙色彩C.批判继承了宋代理学思想D.反对儒学吸收佛道的思想

7.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7)宋末元初的著名画家郑思肖,南宋灭亡后改名 思肖( 为繁体 字的一部分)”。其笔下的兰花疏而不空、无根无土,意境深远。下图(图1)为他根据自己在福建居住时所见的墨兰所作的《墨兰图》(题字为 一国之香,一国之殇 )这反映出(  )

图1 郑思肖《墨兰图》

A.文化艺术的地域特征浓厚B.时代环境影响艺术创作C.凸显高洁典雅的文人意趣D.风俗绘画体现家国之殇

8.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8)为维持大明宝钞法定货币的地位和正常流通,明朝在颁发宝钞的同时,宣布金银为非法货币。然而,在宝钞发行不久的洪武末年, 杭州诸郡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论价 。这种现象(  )

A.助推了明代货币体系的变革B.受到新航路开辟白银流入的影响C.说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体现了政府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

9.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9)明朝中后期,当国家财政或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商帮寻求帮助,作为奖励或交换,商人被授予 义民 冠带荣身 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由此可见,明朝中后期(  )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废除B.科举制已经向全社会开放C.商人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国家承认商人的社会财富

10.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10)徽商作为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商帮之一,其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百折不挠的 徽骆驼 精神,以及 贾而好儒 的特质,热心公益的风范,是广为大众所熟知的。然而在明清小说中,文人们塑造的徽商形象,却摆脱了财富和权势带来的光芒,尽显吝啬之志、贪财之形。这一反差表明(  )

A.明清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B.明清时期徽商逐渐没落C.徽商积极践行儒家义利观D.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11.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11)清朝中后期盐税的收入愈加重要。全国大部分食盐商人会以各种承包的方式,将自己的食盐经营资格承包给地方的食盐商,从中赚取差价,获取新的财富来源,国家又在其中授予垄断资格支持盐商进行垄断,小盐商生意也得到了国家的物价保护,盐商在垄断了营销道路的同时也依附于政府的保护。清朝的这一做法(  )

A.改变了传统的重抑商政策B.维护了国家政权对社会资源的掌控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加深了封建政府与民间资本的矛盾

12.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12)洋务运动初期流行 富国强兵 的口号。19世纪7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强调 富民 利民 重要性的思潮,郭嵩焘等人提出政府应该鼓励人民从事现代航运业和制造业,因为国富和民富是不可分割的。这一转变(  )

A.体现了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变迁B.说明早期维新派开始产生C.表明清政府开始重视民族工商业D.反映了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13.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13)光绪年间,以部分 御史言官 翰林学士 为代表的士大夫们 标榜风节,严义利之分 ,被称为清流派,他们要求改革弊政、肃整纲纪、坚决抵抗外国侵略。甲午战争期间,多次斥责李鸿章 避战保船 ,提出 联英伐倭 的主张,认为 中国可趁此机会,剿灭日本,建立奇功 。据此可知,清流派(  )

A.抵制外国事物传承儒家思想B.仍未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C.代表了晚清社会的主流思想D.指出了洋务派器物变革的弊端

14.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14)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其实他也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但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面临被砍头的命运时,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有为他求情,只为儿子写下一副挽联: 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谭父的行为反映出(  )

A.民族危机加速政治变革B.晚清高官思想陈旧保守C.维新变法缺乏官员支持D.政治腐败是变法的败因

15.

1912年3月宋教仁被杀后,在社会舆论强大压力下,袁世凯被迫批准严查,最后却查到内阁总理赵秉钧身上,如坚持依法追究下去,袁世凯极为被动,国民党于法有据且哀兵动人,胜算很大。但国民党不顾舆情和力量对比发动 二次革命 ,结果不到两月二次革命失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B.国民党破坏民主宪政C.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D.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

16.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1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在情感上认同于儒家的人文主义,是对过去一种徒劳的、乡愁式的祈向而已;他们在理智上认同西方的科学价值,只是了解到其为当今的必然之势 。这种现象的出现(  )

A.反映出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缺位B.导致了全盘西化理论的盛行C.造成了近代知识分子内部的分裂D.根植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17.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17)孙中山指出列强 总是利用那些条约来扰乱中国,不许中国统一 ,他们还 本着 分而治之 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唆使他们互相混战 。孙中山据此认定: 中国迭起纷乱、统一不能实现之根本原因,即在对华抱有野心之列国……利用部分武人使然耳 。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  )

A.反对袁世凯勾结列强妨碍统一B.将统一与民族民主革命相联系C.对祖国必然走向统一充满自信D.始终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

18.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18)20世纪上半期,我国传播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农民 报刊潮 。农民报刊数量众多,尤其是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犁头》为代表。在农民报刊发表的诸多文章,出现最多的主题是 三民主义 自由平等 农民解放 耕者有其田 。这些报刊(  )

A.推动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B.揭露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C.全面阐释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有力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19.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19)1940年,为了发动工人的抗日积极性,党中央指出, 必须改善工人的生活,但加薪与缩短劳动时间均不应过多,劳资间在订立契约后,工人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实行统一累进税,凡收入在政策规定的免征点以上的工人农民,也必须按收入多少纳税。 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注重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尝试探索无产阶级革命道路C.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工作中心D.开始重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

20.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20)1947年11月底,蒋介石对已经攻占的陕甘宁等解放区的农地采取了 仍然归原业主所有,但应佃给现在耕种的农民继续耕种 的政策。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实践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B.试图消解土地改革的影响C.采取的重点进攻战略已破产D.致力于推动乡村建设运动

21.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2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和谣言,如说婚姻法是 离婚法 妇女法 离婚妇女不正经 等等。三年之后,中央竟不得不以 贯彻婚姻法运动月 的群众运动方式予以应对。可以推知,这部法律的制定(  )

A.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B.不利于保障农村男性权利C.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22.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22)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1960年底城镇人口1.29亿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到1961年底,全国减少城镇人口1300万,其中,精简职工950万人。该政策的实施(  )

A.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B.延续了 倾错误的思想C.加剧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困难D.推动了工业布局的合理化

23.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23)著名作家韩少功回忆道: 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最初未能使我动心。对于那次高考能否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和公平择优,我一开始十分怀疑。 著名教授徐行言也曾道: 虽然上大学是我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目标,但在经过四年的推荐入学和张铁生的白卷风波之后,我却始终将信将疑。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中国已处在社会转型的前夜B.恢复高考制度的群众基础广泛C.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亟待开展D.改革开放推行过程中存在阻力

24.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24)1980年,山东省调整了220条不合理的运输线,实行跨区进货的基层供销社由310处增加到375处,粮油议价购销也纳入正常经营渠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B.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政企不分弊端得以解决

二、材料阅读

25.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前期,仅江南一省的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三成,科举考试录取更有 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 之说。清政府专门设立了两江总督并增派淮阳总督、安徽巡抚等官员进行协同管理。顺治帝后期,江南省被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如下图(图2、图3)。
材料二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致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留都的地位。康熙年间,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先后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汉地被拆为十八省。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但伊犁将军一直待在中原,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清政府对江南省的拆分。(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行政区划的历史作用。(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图4 外来文化传入中国路线图

中华文化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汲取营养,先后融合了多种外来文化。中华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强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中华文化 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实引用合理,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四、材料阅读

27.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先秦《上计律》起,到清朝的六法考吏,考课之法一脉相承。汉时,已有单行法规《上计律》。 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 ,上计由丞相府、御史府主持,考课之后,根据政绩,增秩、迁官、赐爵或降俸、贬职、免官,违法犯罪者依法治罪。《晋律》中规定了官员考核的内容包括: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录囚徒……理冤枉等。唐代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考课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即 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 即德、慎、公、勤,是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 二十七最 是依官员职务性质不同而界定不同的要求。

——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等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以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为蓝本,继承传统科举的某些因素,历经多次改革。孙中山提出考试权独立的治国理念,1912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设铨叙局负责文官的考录、升迁、任免,拟定《文官考试令》,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1915年,袁世凯颁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等700多种行政法规文件,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规、法令体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行政范围和行政规模日益增加,急需一大批懂业务、有专长、技术娴熟的专业行政队伍来有效执行中央号令,国民政府考试院陆续颁布了各种相关法规,公务员考选制度基本形成。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形成的背景。(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