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三高考实用性联考卷(一)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贵州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7 浏览数:1443

一、单选题

1.

据《尚书》记载,在灭商以后,周武王认为 使其各居其宅,田其田;无更旧新,惟仁是亲 平天下 的良策;又 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追思先圣,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 。这主要反映了(  )

A.国家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B.分封制推行的现实因素C.周王树立以德治国的形象D.迎合西周贵族统治需要

2.

《黄帝内经》所言: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药王孙思邈也曾言: 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上述材料说明了(  )

A.儒家思想影响医学B.社会进步推动医术提高C.行医务求心诚意专D.民本思想成为主流观念

3.

汉代中央政府在考察和试用被推举(察举)者时,各地推荐的人才最后都要经皇帝策问才能确定。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据此可知(  )

A.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被打破B.门第出身逐渐成为选官标准C.官吏选拔任用注重实际才能D.学子出仕途径增加趋势明显

4.

书法表演在唐代的流行,可从唐诗中得知。如 通神笔法得玄门,亲人长安谒至尊。莫怪出来多意气,草书曾悦圣明君。 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行路谈君口不容,满堂观者空绝倒。 据此可知(  )

A.书法艺术取得了辉煌成果B.诗歌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需要C.书法符合官方的意识形态D.审美旨趣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

5.

《乾隆武宁县志》记载,乾隆时武宁县 开垦山之禁 ,大批流民进入山区。当地有富户 待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垦山之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资者为活,而受其值 。这反映出当时(  )

A.农业生产关系有所变化B.政府推行重农政策C.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加强D.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6.

下表是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思想观点的变化情况。

五四运动前

五四运动后

对民主的看法

采用立宪共和的国家政体形式,中国只有实行多党分权共治的政党政治才能实现国家统一

揭露批判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虚假本质,主张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实行劳工专政

对科学的看法

主要局限于实证自然科学范围,以生物进化论为典范和代表

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实证社会科学,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以上变化表明五四运动(  )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颠覆了思想界的理论认知C.导致思想领域的混乱局面D.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7.

从1938年到抗日战争结束期间,延安边区政府共进行过三次民主选举。许多足不出户的老太太,都骑着毛驴,翻山越岭赶到现场参加选举。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顺利行使选举权,边区政府采用了画圈法、画杠法、碗里放豆法等多种选举方法。这些做法(  )

A.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B.改变了边区政府的政权性质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D.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

8.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经济建设,在外交上实行 一边倒 政策。到1957年共获得苏联约22亿美元的贷款和156个援助项目,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97%。这些举措(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目标B.适应了国家战略发展需要C.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孤立和封锁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9.

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规定: 对于长期下落不明的失踪人员,当他年满70岁即认定他死亡,丧失公民权;被俘而沦为敌人奴隶的,当他以任何方式回到祖国并意图留下时应当恢复自由和公民的权利。 这反映了罗马法(  )

A.适应了扩张的需要B.蕴含自然法的理念C.注重稳定社会秩序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0.

18世纪时,德意志诸邦纷纷成立官僚管理机构,官僚几乎由贵族担任。19世纪40年代以后,大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进入到城市的行政机构中,使得官僚机构大大扩张,公共事务也日趋专业化和复杂化。这一变化反映了德意志(  )

A.资产阶级占据着主导地位B.联邦制下地方权力过大的风险C.国家统一促进了政治发展D.政治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

11.

约翰·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以美国20世纪30年代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乔德一家为代表的大批破产农民逃向加利福尼亚去寻找机会的经历。但是当他们最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加利福尼亚时,等待他们的不是梦想中的天堂,而是又一个地狱。该作品(  )

A.叙述内容都是客观历史事实B.讴歌了坚毅勇敢的美国精神C.是对资本主义的反思与批判D.彰显了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

12.

图8为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单位: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  )

图8

A.马歇尔计划的援助B.欧洲一体化的推动C.两极格局关系缓和D.欧洲内部矛盾消除

二、材料阅读

13.

货币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部分,对货币主权治理得当与否,与国家盛衰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先秦以来我国货币制度的演变

图11

——摘编自管汉晖《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兼论中西方货币史演变路径的差异》

材料二
清代长期采用制钱与银两并用的双重本位制,银锭由各地自由铸造,名称不同且成色各异。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一方面使中国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刺激了国内新经济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大规模发行纸币,加剧了通货膨胀和币制的混乱,双重本位制逐渐崩溃。1889年,清政府开始进行币制改革,1910年终于初步创立起了近代化的银元制度。

——摘编自胡天琼《清末币制改革述评》

材料三
1948年12月1日中国银行成立并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货币演变的基本路径,并分析宋元时期纸币盛行的原因。(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我国建国初期的货币政策。(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12

图12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部分重要会议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的主要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凝练出一个主题,并围绕主题展开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王安石是我国封建时代系统提出人才理论,大胆选任人才的政治家之一。他对人才问题认识深刻,把它上升到事关社稷兴亡的高度,并提出了对人才 教之(教育方针)、养之(培养方法)、取之(选才标准),任之(用才原则)”的系统人才理论。在政治实践中,他大胆改革教育和官吏选任制度,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此外,王安石还在民间选用人才,依靠这些有才之士制定并推行一系列新法。如自称 草泽人 的民间人士魏继宗提出了 市易法 ,主张国家干预贸易,出面平抑物价,提出 贱则少增价取之,令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伤民 。王安石十分赞赏 市易法 ,于是调魏继宗参加市易司的工作。这些新法的实施,对抑制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商的特权,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自黄永杰《论王安石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市易法的内容和作用。(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王安石的人才观。(6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艾森豪威尔当时对英军的实力进行过调查,他说: 英国的人力资源已经达到了18岁到52岁的妇女都动员起来的紧张程度:英国的陆军分散在印度、中东和北非。 但另一方面,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战略上死死抱住地中海这个大英帝国生死攸关的生命线, 一开始就不肯认真看待1942年在法国作一次牺牲性登陆的任何建议 。在政略上,它想让苏德相互厮杀,两败俱伤,以便保存实力,获取战后有利的国际地位。因而,这种拖延是其既定方针的延续。但是,出于战胜法西斯的长远利益考虑,英、美、苏三国还是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并最终付诸实施。1944年6月6日凌晨,盟军伞兵部队首先发动进攻。至此,诺曼底登陆成功,盟军也因此具备了收复西欧大陆的条件。经过这次会战,希特勒试图避免两线作战的希望完全破灭,整个西欧都在盟军的兵锋之下。

——摘编自叶伯华、张毓诗《欧洲第二战场与英国的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丘逢甲先生(1864 ~1912年),是近代台湾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甲午中日战争初起,他即预感到台湾的危难,于是登高而呼,以 抗倭守土 号召乡里, 倾家财以为兵饷 ,投笔从戎,创办义军,以备战守。马关割台的噩耗传来,丘逢甲痛心疾首,拍案而起, 刺血三上书 ,率领台湾绅民向清廷愤怒抗争,坚决反对割让台湾予日本。当一切努力均告无效,在 无天可吁,无主可依 无人肯援 而强敌压境的危急时刻,丘逢甲又 义不臣倭 ,力倡建立以清朝为正朔的 台湾民主国 ,与台湾绅民一起奋起自主保台,为反抗日本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祖国领土的主权,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事败后,丘逢甲满怀悲愤,饮恨内渡祖国大陆,定居广东。但他并未就此消沉,内渡十七年,始终以 强祖国、复土雪耻 为职志,以 教育救国 为己任,不辞辛劳,长期奔波于潮、嘉、穗等地,积极倡导新式教育,主持创办过多所学校,为国家民族培育人才,建树颇丰。晚年,更由赞助维新改良进而同情、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徐博东、黄志平《丘逢甲传(增订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丘逢甲生活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丘逢甲的历史功绩。(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