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中考真题 适用省份:贵州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1000

一、选择题

1.

为保证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 封邦建国,广建诸侯 的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2.

历慎思同学在参加学校组织的 城市历史沿革 调查活动时,搜集到如图④所示某城市的历史信息。据此判断,他调查的城市是(  )

明成祖朱棣时开始大规模营建

由宫城、皇域、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字形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图④

A.西安B.洛阳C.开封D.北京

3.

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节日习俗。今天,我们在燃放烟花爆竹时的正确行为是(  )

A.在人口密集的小区燃放烟花B.在规定区域内安全燃放烟花爆竹C.将炮仗点燃后丢进井盖D.用小型无人机吊起烟花爆竹进行燃放

4.

1999年国际天文学会决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 林则徐星 。以永久纪念他的禁毒功勋。与林则徐相关的史事是(  )

A.虎门销烟B.金田起义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

5.

正确地计算历史时间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把图⑤所示的 民国八年 换算成公元纪年是 (  )

图⑤ 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

A.1914 年B.1919年C.1924年D.1929 年

6.

1949年10月1日,当五星红旗第一次在人民首都的晴空里徐徐开起。参加庆典的王金凤激动地说道: 你说多少年了吧?109年!就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啊,是不是啊?我想这个红旗真正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与该场景相关的史事是(  )

A.重庆谈判B.渡江战役C.开国大典D.三大改造

7.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的是(  )

A.民主集中制的实行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D.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

8.

史明州同学准备撰写 新中国国防力量增强 的研究报告,他可以参阅的资料是(  )

A.互联网上关于青蒿素研究的论文资料B.图书馆收藏的焦裕禄人物传记C.《人民日报》关于 辽宁舰 的报道D.博物馆 服饰文化展 的图片

9.

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城产生的。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  )

A.尼罗河流城B.两河流城C.印度河流域D.黄河流域

10.

史科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图⑥的史料可以用来解读 (  )

图⑥ 刻在大理石上的儒略历片断

A.公历的缘起B.庄园的出现C.城市的自治D.大学的兴起

11.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B.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C.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D.1868 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12.

他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克服了两耳失聪带来的困难,创作出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不朽之作——《英雄交响曲》,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这位天才作曲家是(  )

A.但丁B.达·芬奇C.巴尔扎克D.贝多芬

二、填空题

13.

【官员选拔·社会治理】隋朝开创的 _____,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这一制度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14.

【晚清危局·探索自救】面对内优外患,清政府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场旨在 自强 求富 _____。由于其初衷不是改变时建统治,只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所以它的失败是必然的,它没有使中国起上富强的道路。

15.

【不懈追求·粮食增产】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00多干克,粮食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当时还是湖南省农业学校教员的他,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0余年攻关。他的杂交水稻技术在1975年把水稻平均亩产提高到了300千克。2014年,他的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 千克,创造了世界纪录。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突出贡献。这里的 是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_____。

16.

【地跨三洲·东西交汇】图⑦反映的史事是 _____。

图⑦

17.

【革命战歌·鼓舞斗争】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战歌——《国际歌》中的歌词,是在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_____失败后,由欧仁·鲍迪埃创作的,展现了无产者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国际歌》也曾鼓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

三、材料题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8 魏晋时期反映鲜卑族与汉族共同生产劳动的壁画《采桑图》

9 身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装的《北魏帝王出御图》 局部
10 北齐杨子华画作刊校诸史


11 北周武帝铸造的圆形方孔形制的永通万国

(1)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
以上图片反映了民族间经济交往的有(只填序号)________。(2分)
以上图片反映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有(只填序号) ________。(2分)
材料二  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02210032247228725
图12 河北辽墓壁画《备茶图》(约公元1093年),描绘了备茶煮茶的场景,
图中炉炎左侧的契丹少女在推茶碾。右侧吹火的少年头顶的发式是典型的契丹人头顶剃秃一片的发式。
(2)说出材料二中图反映了契丹人哪一生活习俗。根据材料二的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生活习俗的历史背景,(3分)
材料三  元朝的民族融合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强制同化的结果,而是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润而成的。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他们主动学习儒家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艺术家。各族人士能过婚姻,诗文酬答、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1分)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的认识。(2分)

19.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

材料二  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例如说: 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 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
……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
……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
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材料三  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以及瓦解敌军等项原则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
……全党必领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

(1)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 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 于什么地方? 受过大革命洗礼的地方,指出毛泽东最先创造 工农武装割据 局面的地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历史背景,并分析抗日战争为什么是一场持久战。(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战争终将取胜的主要因素。(3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2 分)

20.

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时间

内容

18世纪以来

西方社会自然是供人类索取和利用的资源的自然观影响下,毫无节制地开发资源,无所顾忌地排放废弃物。

20世纪

607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开始确立重视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并协调发展的现代观念。

19726

联合国发布《人类环境宣言》,第一次呼吁全人类要对自身的生存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对环境的认真治理。

19926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整理自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中华先民得益于自然环境和广大宇宙的善意滋养。生成天人合一的思维观念。庄子主张 与天为一 人与天一 ,明代王阳明提出 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可见,天人合一思想是各家各派共同的理论基础与思维取向。习近平在2021年 领导人气候峰会 上宣示: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足见其对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的继承。

——整理自刁生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地球面临哪些生态问题(至少两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些生态问题的历史根源。(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社会自然观的变化。并归纳联合国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作的努力。(4分)
(3)根据材料三,说出中华先民在对待自然环境方面的态度。请你为保护我们共同的生态环境提一条身体力行的建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