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江苏省无锡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361

一、单选题

1.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羊头疊,与湖南炭河遗址和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下图所示)这种现象可用来佐证(  )

A.黄河与长江流域存在区域间文化共鸣B.各地青铜文明呈现封闭的地区特色C.中原文明经过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D.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

2.

老子认为,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 不学礼,无以立 ,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些主张(  )

A.否定了西周的分封制度B.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C.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D.成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

3.

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 南北朝时期的这一社会现象,表明当时的射箭活动(  )

A.具备多重社会意义B.仅仅限于礼仪功能C.拥有广泛社会基础D.为世族儒生所排斥

4.

史载天宝十一载(752年),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借荒者皆有熟田,因之侵夺;置牧者惟指山谷,不限多少。爱及口分、永业,违法卖买,或改籍书,或云典贴,致令百姓无处安置。 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不抑制兼并B.中央集权濒临崩溃C.两税法难以为继D.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5.

宋神宗时的科举考试,罢诗赋、贴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其中策问大抵以汉唐故事为主要议题,如 汉唐将相 唐始治终乱 等。据此可知当时宋朝(  )

A.创新制度以完善取士程序B.关注官员治国理政的行政能力C.面临汉唐同样的统治危机D.继续崇文抑武以加强君主专制

6.

下表是辽代部分皇帝的谥号。据此可知辽(  )

谥号

谥号

辽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辽景宗

孝成康靖帝

辽太宗

武皇文帝

圣条

文武大孝宜帝

辽世宗

孝和庄光帝

辽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

辽穆宗

孝安敬正帝

辽道宗

仁圣大孝文帝

A.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减弱B.区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C.深受汉族传统伦理影响D.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

7.

明朝以前,文人售画为人所不齿;到了明朝,唐寅宣称: 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清朝郑板桥则公开说: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 。这反映出(  )

A.文人为人气节的逐步沦丧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价值观念C.文人作画风格的巨大改变D.文化消费提升了社会消费品质

8.

下图为清代漠南地区城镇分布示意图。当时漠南地区城镇发展的原因,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这一因素外,可能还有(  )

A.政府移民推动经济重心转移B.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管理C.资源丰富吸引农民积极开发D.长途大额商业贸易的发展

9.

下表为晚清政府设立的海关情况。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

时期

清政府设立海关情况

1854年~1860

设置上海、广州、汕头3处海关

1861年~1895

增设福州、汉口、温州、芜湖安徽辖地、蒙自云南辖地12处海关

1895年以后

增设沙市湖北辖地、长沙、哈尔滨等15处海关

A.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海关体系B.师夷长技取得重大突破C.海关遍设有力确保了国家利权D.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10.

甲午战后《知新报》报道:湖北机器织布局在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 极力整顿 后, 竞盈余十八万两 ,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天津机器局 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 。湖北枪炮厂以及各省军事工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说明甲午战后(  )

A.洋务工业仍有发展B.小农经济日益解体C.戊戌变法取得成效D.洋务运动基本破产

11.

下图为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民国时期(  )

A.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架构B.公务员制度的内容C.责任内阁制度的实行情况D.留学生的职业规划

12.

18世纪,德意志地区掀起了 中国热 ,如普费弗尔的《寓言与故事》中根据中国孝道故事改编的诗歌,劝谕世人孝敬父母;维兰德在小说中借鉴《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形象——梯芳,颂扬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这些文学创作(  )

A.意在批判和改造欧洲社会B.扭曲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C.使儒家思想融入新教伦理D.客观上推动了全球贸易发展

13.

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 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 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14.

早期西方史学家常谴责别国的殖民行为,却将本国的侵略视为传播文明的义举、后来西方史学家们承认殖民者在推动殖民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残,但很少使用 世界殖民体系 一词,材料表明西方史学家(  )

A.一直固守 欧洲中心论 立场,美化殖民扩张B.对殖民活动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但仍不够客观
C.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辩证地评价殖民活动D.研究视角的转变与西欧中心地位的转变有关系

15.

下表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  )

1825

俄国

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

1830

波兰

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1848

奥地利和普鲁士

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A.拿破仑战争直接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B.东欧各国斗争目标迥异各自为战C.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D.东欧各国在对法战败后普遍觉醒

16.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 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 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 ,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 据此可知(  )

A.全球化阻断了意识形态的交流B.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问题的矛盾C.全球化导致了新霸权主义诞生D.全球化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转变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 土司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塞防,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 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在广州和上海了。 古代传统王朝以一种 天朝上国 姿态,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朝贡宗藩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殖民主义列强接踵而至,不仅侵犯中国,而且持续蚕食清王朝周边藩属国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面临空前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清朝主要采取了保藩固圉和以夷制夷等应对方略,但其均未能挽救当时中国的边疆危机。

——摘编自衣长春、黄韶海《论晚清边疆危机及应对方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管理政策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边疆管理遇到的新问题并分析清廷难以应对边疆危机的原因。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

漕运方向

漕运功能

秦汉

东西走向

多用于军事活动,随需而作。

隋唐宋

东南向西北

隋唐在运河沿岸设置粮仓,分段漕运。宋代行和余之法,后形成代发制,即丰时买粮储备,灾时以所储之粮上供,民众纳钱代粮。北宋都城开封的物资供给主要依靠漕运,汴河水道运输繁荣。

元明清

由南向北

明清专设漕运总督及以下各级机构和官吏,形成规模庞大的文册《户部漕运全书》。明清各地可截留、调拨漕粮。

——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

根据材料,以 中国古代漕运 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9.

游牧民族大迁徙·中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10分)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 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 ,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
材料二
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蛮族在罗马人帮助下编撰法典,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最终,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等

(1)依据材料,指出魏晋政权和罗马帝国与内迁民族的关系有何不同。(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的不同对中国和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4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茶从 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

——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分析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