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广东省汕头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2 浏览数:873

一、单选题

1.

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更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

A.出现社会等级分化B.贵族垄断祭祀权力C.神权具有至高地位D.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2.

位于今宁夏南部的固原,主要为山地和半干旱草原,在此地春秋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出土了许多殉牲骨骼和刀、斧、铸、凿、鹤嘴斧、锥等几类小巧便于携带的青铜生产生活工具。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固原地区游牧特色鲜明B.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C.传统华夷界限渐趋模糊D.小农生产方式扩展至边疆

3.

汉初,吴国豫章郡是全国铜业和铸币业中心之一,当时市面上流通着的很多都是吴国造的钱币。这说明(  )

A.社会经济环境趋好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中央王朝面临威胁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4.

中国现存的四大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按建造年代依次为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大石窟的时空分布可反映出(  )

A.佛教不断中国化B.佛教汉传的方向C.中国文化的包容性D.民族的交流融合

5.

刘昫在《旧唐书·西戎传》指出: 有唐拓境,远极安西,弱者德以怀之,强者力以制之。 这一政策(  )

A.是造成藩镇割据的根源B.造成了边境地区动荡不安C.过分消耗了唐朝的实力D.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

6.

元世祖忽必烈将国号从 大蒙古国 改为 大元 ,取《易经》 大哉乾元 之义,以年号 中统 纪年,并 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 ,还表示要 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 。这表明元朝(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C.延续了中原王朝统治方式D.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7.

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福建巡抚曾规定,每年出洋商船限定为八十八艘,东洋(指文莱以东)、西洋(指文莱以西)各得四十四艘。万历二十五年,出洋船数调整为一百三十七艘。这反映出当时明朝(  )

A.国内工商业经济比较繁荣B.依赖于欧洲商品市场C.实行严格的 海禁 政策D.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8.

据《粤海关志》载,19世纪60年代以前,广东省内的蔗糖大部分汇聚于广州出口或转往内地。之后,粤东的糖不再经广州而是汇集于汕头出口外国或内地,汕头成为与广州并存的两大糖业销售中心。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

A.广州丧失外贸中心地位B.东南沿海民族工业的兴起C.西方对蔗糖的需求增长D.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9.

新文化运动之前,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民报》等许多报刊,都曾陆续介绍过马克思主义学说。这反映了,当时(  )

A.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尖锐B.追求社会公平成为各界共识C.改良派与革命派思想渐趋一致D.爱国志士广泛寻求救国道路

10.

1945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对目前时局宣言》,号召 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主张从民主革命转向社会革命C.力争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D.决定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11.

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这反映出,当时(  )

A.通货膨胀日益加剧B.新政权赢得人民信任C.工农业经济发展迅速D.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

12.

1991年,我国调整了25年没有动过的城镇居民定量平价粮销售价格,提高了原油、成品油等基础工业品价格,提高了钢铁、水泥等产品的计划内价格,对实行计划内外两种价格的产品并轨或缩小差距,放开粮食等一大批商品的价格。这说明,当时(  )

A.出现多种价格形式并存的局面B.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C.确立了市场经济下的价格机制D.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13.

有法国历史学家写道: 这是近东历史上第一次,从爱琴海到印度河,从中亚到波斯湾和红海,所有疆域都被统一在同一个国家政体内 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帝国政体,并存续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 。该帝国的统治(  )

A.促进了各区域文化的交流B.推动了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C.有利于民主法治思想传播D.破坏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格局

14.

有学者指出:“(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完全建立在地产的基础上。采邑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租地,由此建立起来的封臣与宗主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佃户与领主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 这一 特殊形态 表现在封臣(  )

A.与宗主不存在从属关系B.主要承担的是经济义务C.承担的是军事政治义务D.只在形式上效忠于宗主

15.

15世纪末,一位航海家写道: 诸位贵族王公……决意派遣我前往印度,谒见诸君王,访问各地城市及其风土人情,旨在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的信仰,命我不像惯常那样,采取陆道东行,而要西行,直到今日,我们还不能确知以前是否有人这样做过。 这次航行(  )

A.探索了北冰洋到亚洲的航路B.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C.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D.发现了欧亚贸易的新路线

16.

下图所示漫画作者旨在表明,当时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

A.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B.蒸汽机的应用日益广泛C.火车改变了人的生活D.科技进步对观念的冲击

17.

1829年伦敦建立了第一支现代专业警察队伍;1848年英国通过公共卫生法,建立中央卫生委员会;1802年到1878年间,英国先后颁布了20多个工厂法;1840年代英国建筑商发起模范住宅运动,市政当局也开始有计划清理贫民窟。这些举措旨在(  )

A.缓和阶级矛盾B.扩大议会权力C.解决经济危机D.镇压工人运动

18.

下表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如表说明,当时苏联(俄)(  )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联合收割机

2

1

1

1

电力

15

10

7

4

3

2

5

5

5

4

3

2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迅速发展为现代化工业强国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建立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19.

巴黎和会的开幕日是1919年1月18日,这天正是普鲁士王国成立纪念日,也是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的纪念日,而签订《凡尔赛和约》的凡尔赛宫镜厅又是德国威廉一世皇帝即位的场所。这反映出巴黎和会(  )

A.确立了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B.带有浓厚的复仇色彩C.有效促进了法德两国和解D.是强权主宰的分赃会议

20.

下图所示漫画发表于1959年3月11日,图中蜷缩的人物束满了铁链。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

A.非洲民族解放浪潮高涨B.拉丁美洲开展民主革命斗争C.亚洲殖民体系逐渐瓦解D.欧洲殖民者侵占了整个非洲

二、材料阅读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州是近代报刊的发祥地。鸦片战争前夕,来华外国人先后创办《广州记录报》(1827年)、《中国丛报》(1832年)等6种报刊。早期报刊都在十三行商馆区刊行。也就是说,西关十三行才是近代报刊的诞生地和最早的报刊中心。鸦片战争结束后,报刊的地理分布发生重大变化。外国人先将办报重心南迁到香港,在西关创办报纸的迫切性减弱。随后,上海迅速取代香港,成为新的传媒中心。

——整理自赵建国《地域文化中的媒介:西关文化与近代广州报刊(1827—1912)》

材料二
1937年以前,中国的出版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大城市,上海是当时全国的出版业中心。全面抗战初期,武汉、长沙、广州等地的出版业,一时间十分繁荣。全面抗战中后期,重庆、桂林、昆明、成都等地,则成为大后方出版业的集中地带。

——整理自《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广州成为 最早的报刊中心 的背景,并说明上海成为 新的传媒中心 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全面抗战期间出版业中心的变迁,并分析变迁的原因。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棉的故事并非始于18世纪末期英国产业的工业化,也非始于19世纪美国奴隶种植园的原棉生产。棉的故事始于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早在欧洲和其他各州掌握棉纤维的栽培、纺纱和织布,以及通过印花进行的后期处理和其他纺织品装饰之前,亚洲就占据着这种原料和布料生产与贸易的统治地位。这是一种在印度广为人知的东西——印度在殖民地之前的财富依赖于棉纺织品的国际贸易,在中国同样如此。早在明代以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纱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工业革命之后的两个世纪,欧洲在经济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彭慕兰称之为 大分流 。但棉的故事展示的却是纺织生产——更概括地说是纺织产业——现在又重新回归亚洲,中国再次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经济体。牛仔裤、T恤衫、棉纱和布料在亚洲的生产达到惊人的数量。棉纺织品兜了一圈再次在中国和印度的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我们可称之为亚洲经济的 大合流

——摘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中文版序言(2018年)

(注: 大分流 :意指18世纪以前,东西方走在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前棉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东西方 大分流 的原因,并说明现在亚洲经济 大合流 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