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2911

一、单选题

1.

史书辨伪是史料辨伪的重要部分。下表是关于先秦时期的史书例举与辨伪分析,正确的是(  )

史书例举

辨伪分析

A

《晏子》中有非乐、兼爱、非厚葬等思想

可断定该书成书晚于《墨子》

B

《文子》内有六章与今本《道德》篇基本相符,且其整体思想脉络可寻

可断定该书作者为老子思想形成前的道家巨擎

C

《晏子春秋》被认为是古本亡佚后的伪托之书

银雀山汉墓出土《晏子春秋》等先秦古籍,可推翻这一怀疑

D

《列子》记载了孔子一段感慨: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列子》中的西方之人是释迦牟尼,孔子时代不可能有佛学思想传中国,故知该书是伪书

2.

秦汉之际,虽然有过焚书的举动和挟书的禁令,但思想家一直没有停止过思索,他们依然在政治压力下活跃并奋发有为。其结果是(  )

A.首创大一统国家理论B.黄老学说成为治国思想C.秦代政制遭到了否定D.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3.

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了日本僧人圆仁在长安的见闻:“(唐文宗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节,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并且出现了 玉盘初鲙鲤,金鼎正烹羊 这样的现象。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风气开放B.民族交融发展C.民众生活富足D.中外交流频繁

4.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是立足于东亚的农业大国,汉唐农业帝国的立国态势是 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但是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其立国态势一变而为 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宋代的这一变化基于(  )

A.中央集权的发展B.农耕经济的式微C.海外贸易的兴起D.民族政权的对峙

5.

三藩之乱后,清政府与盘踞台湾岛的郑氏集团再一次进行谈判。郑经要求 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 ,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台湾比照琉球、高丽之例,认为 台湾人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 。这说明康熙对待台湾问题的态度是(  )

A.不允许台湾变相的独立B.将其纳入对外政策中管理C.通过谈判方式逐步解决D.要求其接受中央政府册封

6.

下图为晚清时期通商口岸示意图。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B.政府日益重视海洋权益C.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市场D.中国近代化在蹒跚起步

7.

甲午战争后的十年里,梁启超等人为 中国 一词注入国民、民族、国家等新内涵,并引入新式 历史 概念,将 中国 置于 世界 历史 交织而成的新型时空结构。他们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为变法营造舆论氛围B.号召人民反抗外来压迫C.抵御西方文化的入侵D.激发国人救亡图存意识

8.

清末,资政院议员绝大多数具有科举功名经历。到民国初年,国会议员则更多的是工业资本家、金融业资本家、绅商、教育新闻业者、小业主等,其中最活跃的参与分子主要是新兴的市民群体代表。这一变化(  )

A.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B.说明政治参与主体的扩大C.反映出辛亥革命获得了广泛支持D.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9.

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邹韬奋、梁漱溟等数百名知名文化人士尚在香港,处境危险。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共广东党组织迅速开展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 行动,成功营救大批滞留香港的文化名人至祖国大后方。此举(  )

A.促进了敌后根据地的发展B.团结了一切力量共同抗日C.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D.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不平衡

10.

改革开放之初,珠江电影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述了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 广东故事 。比如,1984年上映的电影《雅马哈鱼档》,反映了个体户生活,随着影片风靡全国, 个体户 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选择,在全国掀起了下海经商、自谋职业的热潮。这(  )

A.折射时代变迁下的人们观念变化B.意在彰显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就C.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D.使国企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11.

伯里克利时代,葬礼演说内容以赞颂民主政治和雅典的强大为主。公元前4世纪初,民主政治在演说中仍受关注,但雅典作为自己和希腊人自由维护者的身份,日渐占据演说内容的中心。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精神的萌发B.公民政治的衰落C.商品经济的繁荣D.雅典城邦的发展

12.

文艺复兴时代,欧洲很多文学作品把美洲描述成 人间乐园 。宗教改革时期,意大利神学家彼得·马蒂尔强调 新世界(美洲)”的 高贵的野蛮人 过着 公正而舒适 的生活,丝毫不需要 欧洲文化和宗教的恩惠 。而启蒙时代几乎所有欧洲思想家都对美洲持谴责态度。这一变化侧面反映了(  )

A.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建立B.欧洲宗教信仰遭到削弱C.欧洲社会获得较快发展D.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

13.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要振兴国家,必须结束政体之争等关键问题。与此同时,两个拿破仑帝国建立的历史及 地主议会 的现实,更令共和派充分认识到,必须重视开展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教育。这一事例主要用来说明法国(  )

A.资本主义发展并不充分B.共和制获得发展的原因C.大革命曲折艰难的特点D.社会无序致使思想错乱

14.

无论是苏俄内部还是列宁,他们都认为新经济政策是 暂时 的退却,但列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产生了不同看法,他将新经济政策看作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列宁认识的变化(  )

A.肯定了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B.指明了苏俄革命发展的方向C.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D.适应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15.

面对复杂局势变化,英国现实主义传统往往成为了其解决问题、寻找发展出路的思想基础。某一时期英国的政策及其实施结果充分体现出英国处理政治及外交事务的特色——尽量避免无谓损害自身利益的暴力斗争,强调制度与状态的平稳过渡。据此推断分析,该政策应是二战后(  )

A.率先实行的福利国家B.实施非殖民化政策C.积极推进欧洲一体化D.推行 国有化 政策

16.

下图为美国政府支出在不同年份占国民生产总值(GDP)比例的变化。它揭示了美国(  )

A.彻底化解了特定时期的危机B.政府干预经济力度时强时弱C.破坏了经济全球化有序发展D.联邦政府职责与作用的扩大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嘉靖、万历起,随着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大批读书人弃儒而商,人们对商贾中之儒者的赞扬开始出现,且日渐流行,儒商、儒贾渐成以褒义为主的词语。这一现象表明,在社会迅速商业化和道德日益沦丧的同时,人们开始呼唤和强调士人,尤其是商贾的道德和商业伦理,以重建以儒家价值观为基础的道德规范、商业伦理和商业精神,促进商业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摘编自周生春等《历史上的儒商与儒商精神》

材料二
中国近代儒商主要产生于近代爱国实业家中。他们既积极吸收近代西方工商业思想和科学管理,又继承传统儒商文化,建构起近代儒商文化。近代儒商文化主要包括七方面内容:传承儒家仁道精神、秉承义利合一的经营之道、以诚信为本和做忠信之商、富有克己敬业精神和勤俭守成的美德、有浓厚家国情怀和倡行实业救国等。与西方近代商业文化片面崇尚工具理性不同,近代儒商文化弘扬儒家人文精神,将道德性的价值理性和功利性的工具理性相统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

——摘编自徐国利《中国近代儒商的形成和近代儒商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后期儒商兴起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儒商文化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8分)

18.

有同学研究近代英国农业革命问题,收集以下三则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英国在经历了14世纪中叶的黑死病和人口锐减之后,西北寒冷地区大多转变为牧场;中部密德兰地区成为 消失的村庄 ;农业生产活动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东南地区。但随着16、17世纪英国人口回升,加之城市和乡村手工业迅速发展,非农业人口比例扩大,农业不得不向深度发展。由此,英国开始了农史学家埃里克·克里奇、E.L.琼斯等人所称的 农业革命

——摘编自向荣《告别饥荒:近代早期英国的农业革命》

材料二
下表为1300至1800年全英格兰三种粮食的产量(单位:万吨)变化情况。

年份

小麦

大麦

燕麦

全英格兰

诺福克郡

全英格兰

诺福克郡

全英格兰

诺福克郡

13001348

156

78

172

117

150

99

1550

999

90

106

1600

117

111

117

124

154

132

1650

135

179

121

1700

147

141

153

197

200

108

17501770

255

155

309

265

388

233

1800

2024

187

36

297

400

252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材料三
那些贪得无厌的人,用一条栅栏把成千上万的土地图起来……很多佃农被迫流离失所,漂泊不定。……你们的羊,曾是那么的温驯,那么容易喂饱,但现在却变得那么贪婪、凶蛮,甚至开始吃人。

——摘编自(英)莫尔《乌托邦》

(1)材料一、二、三对于研究 英国农业革命 是否合理?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析 英国农业革命 的影响。(4分)
(3)若要全面研究 英国农业革命 ,还应补充哪些方面的史料?(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晚清时期,由于领事裁判权有着种种弊害,中外双方均有改进这一条约特权的意向。尤其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之役,更激起了清政府收回领事裁判权的强烈要求。为此,它采取了改革司法制度等的实质性行动,但其努力收效甚微。

——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外条约研究综述》等

材料二
下表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修约的主要历程。

阶段

主要做法

19121918

已朝平等互惠的大方向努力

1919

参加一战;对德、奥等战败国,要求废除旧约,重订平等新约等

19201925

签订《中德协约》、《中奥商约》和《中俄协定》

19251928

到期修约:坚持与各国修订不平等条款,对不愿谈判的国家毅然宣布旧约期满失效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在口号及名称上虽然承继反帝废约革命外交,但在实质上与被推翻的北洋政府相当接近,外交上的连续性相当明显

——摘编自《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

材料三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强调:第一,在原则上,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这种立场是坚定不移的。第二,在执行步骤上,则应按问题的性质及情况,分别处理。

——摘编自王巧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进行修约的背景。(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修约的特点。(4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对外政策的意义。(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1 《农村新气象》1951年 图2 《迎接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

结合图片创作的时代背景,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评析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