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北省示范性高中高三9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476

一、单选题

1.

《史记·周本纪》载:周 穆王将征犬戎 ,但大臣祭公谋父反对,向他讲了 先王耀德不耀兵 的道理,但穆王不听劝谏,遂征之。周厉王贪财好利,霸占山林川泽,实行掠夺性的 专利 政策。大臣芮良夫劝谏厉王放弃专利,但厉王不听。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

A.贵族谏政无法制约王权暴政B.周王对政务拥有最后决断权C.原始民主制防止了决策失误D.资源垄断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

汉哀帝时,丞相孔光和大司农何武等人提出: 诸王、列侯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 此举旨在(  )

A.确保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借助法令限制土地兼并C.垄断贸易市场商品交易D.防止豪强士族侵吞土地

3.

唐肃宗以来,翰林学士用白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 内命 ,中书门下用黄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 外命 ,都具有法律效力。翰林学士院的 内命 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一制度设计(  )

A.避免了政府决策的失误B.削弱了中书门下的权力C.形成了中央双轨辅政制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4.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三字经》更为经典,几乎家喻户晓。这些读物都是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这反映出(  )

A.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B.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C.文学世俗化惠及市民阶层D.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5.

明朝仁宣时期,阁臣地位骤显,并以 票拟 的形式参与政治,在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加之阁臣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这(  )

A.削弱了内阁的行政大权B.约束了君上大权的实施C.确保了明朝的政治清明D.减少了君主专制的失误

6.

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认为,太平军借用了西洋的军事技法,因而需用西洋技法 助剿 。而太平军对清朝腐朽权贵的打击,也促使清朝最高统治者授予新兴经世派以大权。据此可知(  )

A.太平天国运动激发了中国社会的变革B.洋务派沿袭了洪仁玕学习西方的主张C.太平天国最先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汉族官员掌握了近代化发展的主动权

7.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行业统计表

行业

1894

1914

百万美元

比重(%)

百万美元

比重(%)

贸易业

420

385

1426

148

金融业

341

313

756

79

运输业

133

122

3356

349

制造业

132

121

1106

115

矿业

591

61

公共事业

10

09

266

28

其他

54

50

2114

220

合计

1090

100

9615

100

据上表信息,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甲午战前列强取得在华设厂权B.列强在华商业投资重于工业投资C.运输业的增长以水路交通为主D.列强投资增长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8.

1919年,梁启超以北洋政府官方代表身份,在英、法、比、意等国游历一年之久,听到了不少关于欧洲文明破产的说法。回国以后,于1920年3月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长文《欧游心影录》,鼓吹西方物质文明破产,东方文化优越的论调。据此推知,其意在(  )

A.为变法图强寻求内在依据B.揭示列强对中国侵略的罪行C.宣扬中国传统思想的精粹D.批判新文化思潮的偏激倾向

9.

抗战期间,《手榴弹》是流传于山西沁源的一首民歌。歌中唱到: 我老婆子今年七十三呀,手里拿着两颗手榴弹,揭开盖子拉开线,打死了日本鬼子,消灭了狗汉奸 。这说明(  )

A.根据地实行兵民合一政策B.山西成为敌后抗战的主战场C.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D.日军暴行激起人民普遍反抗

10.

下幅是画家汤文选在1956年画的国画《说什么我也要入社》,该作品(  )

A.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深入人心B.折射出集体生产劳动具有优越性C.体现出农村生产关系局部变革D.彰显了画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11.

下表是《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的部分条款。据此说明,罗马法(  )

第二十二条

如果在缔结契约时某人以证人或司秤人的身份参加,而后来拒绝证明这事,那么,他应被认为不名誉的人,从此丧失作证的资格,亦不得请他人为之作证

第二十三条

作伪证被揭穿者,应被从塔贝尔斯山崖上抛下

A.执法过程过于野蛮残酷B.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C.蕴含了维护诚信的理念D.交易过程透露出契约精神

12.

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垄断资本家为维持产品价格,大量销毁农产品。而另一边却有无数人饥肠辘辘,四处流浪,不少人因饥饿而死,据此可知(  )

A.生产过剩严重影响人民生活B.政府自由放任政策危害严重C.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救济落后D.美国的新政措施具有局限性

13.

由于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木制的机器不能承受蒸汽动力的震动和巨大的推力,因此改为铁制机器。这种机器不能由手工业者的双手来制造了,必须由机器来制造。这样在蒸汽机的推动下,纺织业、机械制造业、冶金采矿业、交通运输业、机械化农业也都发展起来了。这说明,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

A.推动了大机器时代的到来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C.促使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 D.为各个行业提供了能源保障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处理战败国日本的问题上,美国一开始就有独占的意图,而苏联方面则进行了不少斗争。经过几轮讨价还价,在美国满足苏联占领北方四岛要求的情况下,斯大林最终同意美国占领日本本土。这反映出(  )

A.对日本的处理加剧了美苏冷战B.大国利益争夺影响了战后秩序C.苏联成为对抗美日的主要国家D.日本的侵略得到了应有的制裁

15.

大革命摧毁了旧的社会秩序,势必导致不同阶层的人们心态的变化。城市中的资产者追逐自由竞争,幻想在 平等 的社会氛围中达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另一方面,大革命使贵族阶层逐渐落魄,于是悲观颓唐,对神秘彼岸的向往也成为流行的思想。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  )

A.语言奔放且表现手法夸张B.深刻抨击了资本主义的罪恶C.伦理思考具有非理性特征D.描写了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科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 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 ,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

——摘编自叶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中国发展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

——据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粮食生产的意义。(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20年下半年《新青年》的外部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行径丝毫没有改变,人们对巴黎和会的失望情绪与由于苏俄政府发表的 第一次对华宣言 产生的欣喜之情形成强烈反差,在虚伪与真诚的鲜明对照下,在 向西方学习 时总遇到 先生老是欺负学生 的情况下,转而 以俄为师 ,学习苏维埃俄国的模式成为当时的需要。《新青年》七卷六号附录里刊登的《对俄罗斯劳农政府通告的舆论》,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凡从前俄罗斯帝国政府时代,在中国满洲以及别处,用侵略的手段而取得的土地,一律放弃。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民,愿意成为那样的国,采取那样的政权,一任人民底自由选择。 通告译文后面又附载了社会各界热烈反应的复文和新闻报道,更加激起人们对苏维埃俄国了解的欲望,可以说八卷一号开辟 俄罗斯研究 专栏是顺应实时变化的需要。

——摘编自江巍徐生《<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起点初探》

(1)概括1920年之后中国 以俄为师 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相关原因,并说明理由。(10分)
(2)结合材料,分析中国 以俄为师 的影响。(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关于 崛起困境 ,它与 安全困境 相似,但不完全等同于 安全困境 安全困境 强调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相互恐惧的关系,而 崛起困境 则是在此基础上崛起国家在扩展体系影响力的过程中所必然遭遇体系施加的限制,承受较大的安全压力。就如同修昔底德看到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一样, 雅典势力的增长,引起拉栖代梦人的恐惧,从而使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

从材料中提取相应的论点,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晰、论据充分、史论结合)(13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选择了与俄国激烈争夺中国东北利益的日本作为维护其远东强权的同盟者,在双方都有意结盟的情况下,于1902年1月签署了主要是针对俄国的《英日同盟条约》。因为双方的互有所需,该条约于1905、1911年两度得到续订。1904年,日本利用同盟的保障发动对俄国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向前推进了一步,这种扩张使日本有了一种远东霸主的感觉。借助同盟的力量,日本迅速发展成为 新兴的帝国主义强国 ,英国国力却逐渐衰落。英日同盟最后在华盛顿会议上被 四国同盟 所取代,是结盟时权宜之计的必然发展。

——摘编自王蓉霞《再谈英日同盟及其解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日本结盟的基本考量。(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日同盟。(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