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一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8 浏览数:538

一、单选题

1.

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  )

A.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B.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C.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D.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

2.

据统计,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赋税负担沉重B.法律制度严酷C.强化地方管理D.行政效率提高

3.

《黄帝内经》曰: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名之曰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并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黄帝内经》中的这一思想(  )

A.彰显了实践经验体系的建构B.坚持了道家无为而治理论C.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D.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4.

下图所示为山东嘉祥洪山村东汉画像石(局部)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下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东汉(  )

A.家庭手工业的进步B.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D.浪漫主义的绘画潮流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赵石勒设 君子营 ,礼遇 衣冠华族 ,重用汉儒张宾等, 朝会常以天子礼乐飨其群下,威仪冠冕从容可观矣 。北魏拓跋理吸收汉族士人,制定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来中原王朝的规模,建立北魏朝 。这些做法(  )

A.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B.实现了国家大一统C.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内迁D.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6.

784年,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长安经济困难。786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当时(  )

A.藩镇是拱卫唐朝廷的关键力量B.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C.强化藩镇是唐王朝的必然选择D.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

7.

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 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 。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8.

晚清时除传统的驿传制度外,又新建了以轮船、电报等为基础的通信电报系统。传统的驿站制度以国家财政全额支付,官府专用;新的通信电报系统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同时开放给官府和百姓使用。1906 年清廷专设邮传部,并于1912年废除驿传制度。由此可知(  )

A.西学传播加剧清朝半殖民地化B.经济变迁促进了制度的革新C.政权的更迭有利于技术的改进D.交通发展深刻影响人们生活

9.

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 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 这一规定(  )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B.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10.

到达陕北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先是改名为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 ,到了1937年10月1日,又改名为 陕甘宁边区银行 ,并发行了边区货币。这些变化(  )

A.解决了根据地的通货膨胀B.降低了红色银行的独立性C.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D.促成了国共两党经济合作

11.

1952年,东西方国家的一些民间组织和进步人士召开了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会上指出, 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相处,发展国际经贸关系的。 会后,中国与英法日等国签署了一系列巨额贸易协定。这反映出(  )

A.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C.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限制

12.

荷马史诗中写道,俄底修斯在经过地府时遇见了已经死去的阿喀琉斯统率着地府的鬼魂们,对他大加赞赏。阿喀珑斯却回答说: 我宁愿活在世上,那样也比统率所有死人的灵魂要好。 这表明古希腊(  )

A.宗教观念影响逐渐式微B.文化蕴含人文主义精神C.人民重视关注现实生活D.神话传说成为文学主题

13.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革命者宣称,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的人,都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邻近的德意志地区,格林兄弟依据北欧神话与德意志史诗编写出《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以保存德意志的精神。这说明西欧这一时期(  )

A.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B.工业革命推动民族觉醒C.思想启蒙助长民族意识D.宗教改革建立民族国家

14.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 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1879年非洲第一个政党——埃及祖国党成立时,响亮地提出了 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 的口号。上述两个口号分别属于(  )

A.自由主义、沙文主义B.种族主义、爱国主义C.扩张主义、民族主义D.理想主义、人文主义

15.

美国于1996年正式批准了美国福利改革法案。这一法案的颁布,结束了自1935年《社会保障法》颁布以来,联邦政府对穷人没有限制的福利补助。它规定多数贫困家庭享受福利救济补助的时间不得超过5年,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在接受福利补助的两年内必需参加工作。这表明当时美国政府(  )

A.主张扩大福利支出B.意图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C.取消社会救济制度D.注意改善广大群众的生活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荀子·王制》中说: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 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 ,同时, 田野十一,关市几(检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 。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 ,只有 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67—1887年,进口洋米约为38万担。1920年以后,随着洋米进口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米粮主产区的长江流域的洋米进口量也开始增加,年均进口量为1600万担。其中1926年,上海进口洋米已经突破500万担,成为全国进口洋米最多的城市。天津从1921年到1932年的年均进口量达到110万担,东北地区多数年份维持在二三十万担。

——摘编自王浩强《近代洋米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思考》

材料三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国家据现有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后被称为 统购统销 。国家掌握粮食和原料后,切断了农民同城市资产阶级的联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到了八十年代,这种价格体系和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改革的障碍,必须进行改革。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洋米进口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施 统购统销 的影响。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技术如同一道地平线,每增高一分,人类文明的图景就被改变一分。人类历史的滚滚洪流自有其衍变的规律,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大的技术进步会把这种进程突然提速加快,让文明的进程以一种跃迁式的方式大踏步前进。技术无数次影响着全球历史发展的方向,影响着文明的走向。当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不断证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很难依靠单一技术甚至技术本身,其必然是政治、经济与技术的共同合力。当人们肯定技术对历史作用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发明技术、利用技术、推动技术改变社会的始终是人。

——摘编自张笑宇《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技术与文明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阅读

18.

【石碑上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目前发现的刻于吐蕃时期的石碑包括桑耶寺碑、唐蕃会盟碑、丽江格子墓碑等。总体来看,石碑主要是由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常任侠在研究唐蕃会盟碑时认为: 其颇类柱体,碑上有盖,簷阁四出,其式殆为唐代经幢的变形,非汉以前立碑的古遗制 。碑帽形制中盝顶和庑殿顶的形制应是受中原地区的影响。碑座中的仰覆莲座属于明显的佛教元素。碑体上的日月图案有吐蕃文化的自身因素,属于西藏地区原始信仰的一部分,在其后期的发展中带有波斯风格。而飞天图案、大象图案明显受到印度、尼泊尔文化的影响。碑文以盟书誓文、纪功述德为主,也有祭祀、颁赏、会盟以及纯宗教内容的刻文造像,还有个别以纪事为内容的碑刻,这有别于中原地区碑文内容和叙述方式。

——摘编自卢素文《吐蕃石碑形制及装饰图案研究》

材料二

有关罗塞塔石碑的学术年表

时间

事件

公元前196

为纪念古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用象形文、古埃及草书、古希腊文三种文本,刻下了拖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

1799

拿破仑入侵埃及,残破的石碑被发现。随行学者立刻断定这是重要的文物。

1801

英国在尼罗河河口海战中打败法国,法国交出一切在埃及发现的文物,包括罗塞塔石碑。

1802

大英博物馆埃及古物部成立,罗塞塔石碑作为镇馆之宝展出。

1822

法国学者商博良根据石碑上的古希腊文释读成功古埃及象形文字,开启近代埃及学的正式篇章,成为研究古埃及语言与文化的重要里程碑。

1917

由于一战的扩大,罗塞塔石碑被转移保护,直至两年后回归大英博物馆。

1993

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吐蕃石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塞塔石碑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塞塔石碑的保护与开发在近代碰到怎样的挑战?
(3)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请用具体史实说明近现代以来国际社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