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湖北省部分市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426

一、单选题

1.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举行了多次会盟。公元前721年,鲁隐公 会戎于潜 ,重修与戎人的友谊。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

2.

东晋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皆是高门望族,成为帝室联姻的主要对象(如表)。东晋帝室如此联姻旨在(  )

东晋帝室联姻概况

婚媾

人物

出后皇帝联姻对象

济阳虞孟母元帝后、颖川庾文君明帝后、太原王穆之哀帝后、琅邪王神爱安帝后

尚主公主联姻对象

太原王禕之尚寻阳公主、琅邪王嘏尚鄱阳公主、王献之尚新安公主、谯国桓温尚明帝女南康公主、颖川荀羡尚寻阳公主、陈郡谢混尚孝武帝女晋陵公主

宗室婚

司马道子娶太原王国宝堂妹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观念保守,重视门第C.拉拢士族,巩固政权D.纯净血统,统一思想

3.

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新兴富民阶层。宋朝时期, 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以为耕,借资于富人;岁时有急,求于富人;其甚者,庸作奴婢,归于富人;游手末作,俳优伎艺,传食于富人,而又上当官输,杂出无数,吏常有非时之责而无以应上命,常取具于富人。 这主要体现出富民是宋代(  )

A.政府控制乡村的工具B.道德教化的实施主体C.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D.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

4.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表),这说明(  )

时期

对辛亥革命的判断

从建党之初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遵循阶级革命逻辑,把辛亥革命判定为一次典型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八大以前

阶级革命话语淡出,民族复兴意蕴凸显,辛亥革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功绩被重新挖掘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

遵循民族复兴逻辑,把辛亥革命看作近代以来民族复兴运动中一次伟大而艰苦的探索

A.辛亥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建设B.中国共产党否定了唯物史观C.历史评价随时代变迁而变化D.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过于主观

5.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之初,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日本军政界并未引起强烈反响。随着战争的推进,日本政府日益重视《论持久战》的前瞻性与预言性,评价也从刻意贬低趋向相对客观。这反映了(  )

A.日本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B.国际社会忽视持久抗战C.中共对抗战战略的准确判断D.中日两国实力发生逆转

6.

1976年,安徽省委书记万里领导起草了 省委六条 ,强调上级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实行按劳分配,允许生产队的社员种自留地,在当地集市出售自己的产品。 省委六条 (  )

A.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彻底否定人民公社制度C.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D.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

7.

在雅典是否远征西西里的公民大会辩论中,尼西阿斯和亚西比德进行了截然相反的演说,最终演说更具鼓动性的亚西比德获得了胜利,公民大会决定远征西西里。由此可知(  )

A.雅典的民主程序具有随意性B.演说术影响了公民大会的决议C.直接民主激化公民内部矛盾D.公民大会体现轮番而治的特点

8.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大学在管理模式上沿袭了行会自治的方式,有学生主导的 学生大学 ,也有教师主导的 先生大学 ,还仿照行会成立了 学院 同乡会 等管理组织。这反映了(  )

A.城市自治推动大学发展B.教会与大学发展相互促进C.欧洲高等教育体系完善D.大学在欧洲具有重要作用

9.

18世纪欧洲的瓷器形成了别具一格的 巴洛克中国风 。有的巴洛克样式的器型上加绘中国式人物和龙纹图案,有的器型源于中国但绘上了法国式纹样。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欧洲价格革命的推动B.机器制瓷技术的进步C.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D.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10.

地名是人类文明足迹的标识,承载着特定地域的历史和文化。16—18世纪拉美出现了很多以 救世主 (Salvador)或 耶稣 (Jesus)命名的地区,如:中美洲国家萨尔瓦多(El Salvador),厄瓜多尔的圣萨尔瓦多岛(Islade Salvador),秘鲁的乌利科查县首府赫苏斯(Jesús)等。这些地名可用于说明(  )

A.欧洲对拉美的殖民影响B.拉美文化呈现多元特点C.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D.拉美地区开始社会转型

11.

18世纪的思想家认为应该把现代的社会生活加以理性化,并把他们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自然界事实的基础上,人类文化的权威不再是宗教宣扬的 信仰 ,而是科学揭示的 自然 。这表明(  )

A.文艺复兴推动社会生活理性化B.自然科学丰富启蒙精神的内涵C.科学在启蒙精神的感召中兴起D.宗教改革改变了传统政治学说

12.

1855年出版的《北与南》讲述了一位受到传统教育的牧师女儿走出家门,为社会下层奔走呼号的故事,展现出了新时代独立女性的魅力。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社会变革中女性的成长B.女性政治地位日益提高C.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D.工业革命加剧社会分化

13.

下表是1860年和1900年英、德、美、中四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示意图,图中变化说明(  )

A.各国工业均呈上升趋势B.美国发展成为世界霸主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D.制度变革推动经济发展

14.

1923年俄共(布)十二大指出, 有些农户按照残酷的高利贷条件出借农具、种子和牲畜,或通过承租土地与贸易、制造和出售私酒等办法来扩大自己的力量,从而成为富农 。这反映了苏联(  )

A.政策调整下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确立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抑制市场活力D.新经济政策对农业的影响力有限

15.

下图是冷战初期苏联的一幅讽刺联合国的漫画,该漫画意在揭示(  )

A.联合国遵循全体一致原则B.联合国实质被美国所操控C.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D.战后雅尔塔体系正式形成

16.

受国际形势影响,全球粮价飙升,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多个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但掌控全球粮食交易80%的欧美四大跨国粮商却赚得盆满钵满。由此可知(  )

A.跨国公司主导世界的粮食安全B.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共同发展C.新兴经济体是全球化的受益者D.全球化中不同国家的利益失衡

二、材料阅读

17.

【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社会流动无疑包括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两部分。明朝人江盈科对纵向流动总结了一条变化规律,其向上的流动规律:贫穷之家→温饱之家→文墨之家→簪缨之家→富贵之家;其向下的流动规律:富贵之家→歌舞之家→鬻贷之家→贫穷之家……明代社会的横向流动,首先体现在人口的分化和等级制度的解体上。自明代中期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分化……传统 四民 中的农,由于 不乐其生 的原因,开始寻求两条新的出路:富者趋末经商,贫者货产僦(租赁)庸。其次,人口的横向流动,广泛的移民层的存在,则是明代社会横向流动的另一标志。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材料二
明代社会的主体是农民,人口分布的主要部门是农业,输出人口的地方是农村,人口流动的趋势是逐步由农业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晚明农村人口流动,不仅有力地推动农、工、商生产发展,而且对于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及其运作、社会秩序、学校教育、文化建设、消费观念、风俗习惯等等,也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促进社会结构变革。

——摘编自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推动明代社会流动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晚明农村人口流动的积极影响。(4分)

18.

【美国职业教育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随着农业与工业的急速前进,从事农业与工业的技术人员数量急需补充,专业素养也亟待提高。而当时学校以培养教士和绅士为目的,无法满足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改进传统职业教育,创办促进产业发展的专业学校,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成为必然选择。

——摘自周文娟《1862—1917年美国职业教育变革研究》

材料二
1862年《第一莫雷尔法案》颁布伊始,美国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先后在课程、学校、师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至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颁布,确立了美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因历史积淀、现实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职业教育变革过程中率先在高等教育开启变革,且联邦政府先于州政府提出变革职业教育;形成了联邦、州政府、行业协会多方联合的管理模式;教育理念与现实需求相适应,主要内容、学校种类和课程设置多样化、实用化。

——摘编自【美】里帕著《自由社会中的教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这一时期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8分)

19.

【全球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时期,国家间贸易的扩大,对外投资的增加,资本的自由流动,政府干预的减少和新型合作的出现……都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1995年世贸组织建立,拥有了行使决定的权力,成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舞台。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下)

材料二

逆全球化重要时间轴

(注:TPP为美国所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贸易协定)

——摘编自万广华《逆全球化:特征、起因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逆全球化的主要表现。(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劳模形象的变与不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在不同的历史坐标和时代浪潮中,劳动模范以不同的身影和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展现出新的内涵和时代指向。

新中国以来劳模形象的演进变迁

时期

劳模形象

评选标准

评选内容

劳模结构

50年代

老黄牛

劳动竞赛

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踏实肯干等

基层的产业工人或农民

6070年代

铁人精神

发展生产力

学大庆运动中表现良好,且在生产技术创新或增收方面有突出贡献者

知识分子也纳入劳模评选范围

8090年代

当代愚公

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

在企业中有重大贡献者

职业日渐多元,由最初的产业工人、农民到企业家、科学家等

21世纪

新时代最美奋斗者

重视人文精神的考察,对道德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

对社会有突出贡献,并愈加重视劳动、道德品格及精神要素

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阅读材料,以 新中国劳动模范的变与不变 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