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8 浏览数:1585

一、单选题

1.

仰韶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锄、石刀、石磨盘、骨铲等工具,而且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陶质器皿,种类包括鼎、釜、灶、罐、钵、碗、盆、壶、瓶等。据此可知(  )

A.手工业分工具有专业化的特征B.剩余产品推动早期国家的出现C.原始农业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D.黄河流域已具备农业生产能力

2.

现藏于岳麓书院的岳麓秦简抄录于秦王政时期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其中不仅包含大量的令文,而且这些令大多是比较完整的,往往还带有令名。此外,岳麓秦简律令还有细节性规定,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及习俗等情况。在岳麓秦简新出现的秦律篇名中,10种见于睡虎地秦简,4种则未见。下列有关岳麓秦简的理解说法合理的是(  )

A.远离政治核心区,史料价值有限B.大多为抄录,主观删减色彩浓厚C.为二手史料,可多角度研究秦朝D.可弥补原有秦令研究材料的不足

3.

下图分别为汉初文景之治与汉武帝晚年的郡国形势图。据此可知(  )

A.西汉末年王国有死灰复燃之势B.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有效调整C.王国存在有利于朝廷解决边患D.王国控制的区域面积日益扩大

4.

北魏统治中期,北方豪族 就耕良田,广为产业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这一现象表明(  )

A.基层社会治理亟待变革B.统治秩序逐渐瓦解C.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加强D.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5.

打马毬作为唐朝的 国球 ,是一项流行甚广的体育活动。据记载,709年,吐蕃使团为迎接金城公主,与唐宫廷马毬队在长安举行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唐皇家马毬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此外,唐玄宗也曾多次评价打马毬运动 可以震叠戎狄 。据此可知,唐代马毬运动(  )

A.助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B.是中外经济文化频繁交流的产物C.兼具军事性与娱乐性的双重特点D.成为与周边政权交往的重要形式

6.

唐代中期,枢密使多由宦官充任, 职掌唯受表奏,于内中进呈 。到了唐代后期逐渐形成 宰相、枢密共参国政 的局面,诸多权阉以枢密使的身份执掌机密并参预军国大政的议决。这一变化说明(  )

A.有效协调中枢机构关系B.朋党之争日趋激烈C.枢密使职权的不断异化D.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7.

中唐以后,富民庄园方兴未艾。作为劳动力的 无田小民 ,与庄园主之间经过协商与谈判,形成 明立要契 的租佃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社会矛盾不断激化B.门阀士族垄断权力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租佃关系日益普及

8.

宋朝,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开设的经筵逐渐制度化。程颢在经筵讲书时常以师道自居,多所规谏,使得皇帝畏惧,他认为: 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君德成就责经筵。 据此可知(  )

A.官僚集团内部矛盾激化B.士大夫有效制约了皇权C.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D.尊师重道成为主流思想

9.

北宋徽宗年间, 童贯宣抚陕西,得便宜行事。时长安百物踊贵,钱币益轻,贯欲力平之 ,负责财经的官员曲意逢迎, 取市价率减什四,违者重置于法 ,商人被迫以罢市加以抵制。这一现象有助于说明北宋(  )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市民阶层初具规模C.儒家伦理观受冲击D.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10.

朱熹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与该思想主张最接近的是(  )

A.人皆可以为尧舜。 B.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C.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 D.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1.

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斯藏,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做到了 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这表明驿道制度(  )

A.加强了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B.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推动了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D.推动了专制主义的高度集中

12.

明太祖朱元璋派国子监监生武淳到各地丈田绘制鱼鳞图。鱼鳞图以 随粮定区 为原则,载明田亩方圆、四周界至、土地肥瘠和户主姓名等内容。编制鱼鳞图册旨在(  )

A.抑制土地兼并B.进行赋役征发C.实行社会救济D.维护社会治安

13.

据明代《晋录》记载: 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蒲州商人范世速 义而资益巨,占粮田数百亩,积络钱以万计。 这表明明代(  )

A.逐利观念成为主流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兼并愈发严重D.商业活动的规模逐步扩大

14.

清朝兴起的采茶戏是从劳动人民采集茶叶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总结而出的一种新型的戏剧曲目,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颇受群众喜爱。采茶戏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迎合了百姓的娱乐需要B.宋明理学成为主流思想C.吸收了昆曲的表演元素D.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5.

康熙朝编纂的《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满、汉、蒙、藏、回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乾隆朝编纂的《西域同文志》,用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托忒文(新疆地区使用的蒙古文)、维吾尔文修成,是第一部五种民族文字对照的辞书。这些现象反映出清朝(  )

A.思想文化的专制B.多元一体的特点C.多民族的国家观D.华夷观念被打破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宋代官府是防治瘟疫的核心力量,不仅将 疫灾 提升为 四大灾害 之首,而且建立了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采取了医疗统筹、民生安置、行政管控等措施加以应对。地方官吏是宋代防治瘟疫的基层力量,采取了赈济灾民、医疗救治和加强社会管理等措施。受官府的重视和引导,宋代社会对瘟疫的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认识到医药知识是防治疫病的根本和关键。同时宋代各级官府一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赈济措施,另一方面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

——摘编自韩毅《宋代瘟疫防治及其特点》

材料二
近代医史学者谢观认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医学者无过于宋。宋代皇帝重视医学,并将其与 仁政 思想结合起来。自唐安史之乱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战乱的时期,各种疾病广泛流行。同时,两宋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的发生引起疫情的暴发。宋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但依然长期受到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威胁,战事不断,士兵死伤无数,军营急需医疗救治。社会的不同需求,对当时的医学提出了尖锐的要求。古方不能治今病,一部分医者开始努力探求新的治病方法以应付迫切的现实需求,而这也正好为医家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和医疗理论水平。

——摘编自赵军斌《宋代的医学发展及其原因解析》

材料三
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两汉以降,历代王朝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举措,但仍以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措施为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与此相比,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 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

——摘编自张文、卢渝宁《宋代官办医疗救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瘟疫防治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医学发展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宋代医疗救济的意义。(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核心表征

人地关系核心表征

历史阶段

夏商周

秦汉

三国

隋唐

两宋

核心社会特征

青铜器、铁器;人口缓慢增加

精细铁器、牛耕;人口增加,个别地区人口集聚

战争频发,人口减少、主动南迁

经济繁荣,人口增加

疆域缩小,人口激增、商贸繁荣

开荒拓疆

灾荒严重,人口流动大

人口膨胀,边地开发

人的核心需求

以农产品为主的生存安全需求

人影响的核心活动

农耕

农耕、圩田、修筑堤防

农耕、战争、迁移

农耕、商贸、开通大运河、漕仓、围海

农耕、商贸,开发山地,扩大圩田

农耕,开辟沙地、梯田、圩田

农耕、政治移民

农耕、开辟边地及深山密菁

核心类要素

土地

——选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取某一个或某几个历史阶段,围绕 人与地 关系这一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12分)

四、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来安排远东的贸易活动。每年五六月间,他们乘坐中日贸易船队司令指挥的大帆船,顺着夏季的西南季风,从果阿启航。船上装载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印度特产,以及产于美洲经里斯本辗转运来的白银货币。在抵达澳门的近一年时间里,他们把船上装载的白银和货物,都换成中国的生丝、丝绸、黄金、铅、锡、水银、糖、麝香、茯苓、棉纱、棉布等货物。第二年初夏,他们乘着季风前往日本。在日本,他们把生丝、丝绸、黄金等中国货以高昂的价格迅速脱手,然后带着大量日本白银与少量日本货,乘着同年秋天的季风返回澳门。抵达澳门后,他们用日本白银大量收购中国生丝、丝绸、瓷器以及其他商品。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赚很多钱,整个过程可以赚取十多万块金币。就这样,中国卷入了全球化的远洋贸易之中,西方学者把它概括为 丝一银对流

——摘编自樊树志《重写晚明史: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这里所讲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此处的社会转型启始系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因素。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明 丝一银对流 的主要内容,并简析葡萄牙以澳门为东方贸易活动中心的原因。(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两个 新因素 ,并说明其如何推动近代社会的转型。(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