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西省大同市新高三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7 浏览数:578

一、单选题

1.

下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  )

时代

部落

语言方言

黄帝

万国

万语

夏代

诸侯三千

地域性方言

西周

诸侯八百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春秋战国

列国几十

秦代书同文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C.铁犁牛耕的使用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2.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据研究,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青铜神树的夔龙纹等,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据此可知,该时期(  )

A.手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B.中外之间交流频繁C.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3.

汉初,统治者颁行 复弛商贾之律 ,文景之时,商贾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B.加强了经济控制C.规范了商业市场秩序D.解除了国家威胁

4.

下表是关于秦朝国家治理的相关记载

《过秦论》

西汉贾谊

《史记·秦始皇本纪》

西汉司马迁

《秦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为人父则兹,为人子则孝……

比较表格中材料,得出的认识是(  )

A.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B.历史真伪需进行史料的考辨C.历史解释带有强烈主观性色彩D.考古材料更能反映历史全貌

5.

《唐律疏议》规定: 谓告言、胃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纹;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徒三年;供养有缺,徒二年;居父母丧,身自嫁娶、作乐、释服从吉,徒三年;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流二千里;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 这表明唐代(  )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6.

下表是有关唐宋城市变迁的记载。由此推知(  )

记载

出处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唐]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

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东去大街麦秸巷、状元楼……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A.都城的夜市经济出现B.商人政治地位提升C.政府的市场管理弱化D.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7.

明宣宗时期,督抚在一些省份已经成为常驻官员,深度介入到地方的各项管理事务之中。此后,督抚从最初仅发挥监察职能逐渐演变为拥有地方军政大权的巡抚,继而成为统领数省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督抚职能的演变(  )

A.表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B.弱化了朝廷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改善了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D.进一步健全了明朝的中央官制

8.

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 养生送死 、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

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9.

下表是民族实业家陈启源的生平简介。据此可知(  )

1834

生于以农桑为业的家庭

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

出洋谋生,经营纱绸,获利颇丰,却未尝废农桑之心,在考察外国机器之学时受到启发,拟回国仿制,改变家乡手工缫丝的落后状况。

1873

在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1881

缫丝厂被政府下令关闭,后被迫将工厂迁到澳门几年后迁回

20世纪初

广东全省机器缫丝厂达数百家,有女工十几万人。

A.民族工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B.逐渐形成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D.官僚资本压迫导致缫丝厂曲折发展

10.

五四新文化时期,学者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梁启超主办的《国民公报》等在传播西方启蒙知识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明 主义 的《新青年》。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B.马克思主义成为各界共识C.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D.救亡图存更符合时代需求

11.

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文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 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 。这表明北洋政府(  )

A.避免了徇私舞弊B.民主政治的确立C.摆脱了封建束缚D.选拔官员考试和资历并重

12.

据统计,1929年5月,红四军党员1329人,占红四军人数的33.2%。在这些党员中,有工人310人,占23.3%;农民626人,占47.1%;小商人106人,占8.0%;学生192人,占14.4%;其他95人,占7.2%。据此可推知,当时(  )

A.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B.党在全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C.党员的思想建设成为紧迫任务D.农民在党内发挥了先锋作用

13.

下图是1938年10月廖冰兄根据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的思想创作的漫画《战争的堆积》。该漫画的主旨是(  )

A.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持久抗战B.抗日战争已转入战略相持阶段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必将胜利D.中共担当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4.

1948年6月,新华社社论《爱国运动的新高涨》写道:谁都知道,今天蒋管区学生处境之险恶,远甚于过去的 五四 五卅 一二·九 时期,然而他们的奋斗,就其觉悟性、组织性、勇敢、机智和坚持性来看,却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里 他们的奋斗 (  )

A.体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B.形成了广泛爱国统一战线C.主要采取了暴力斗争的方式D.有效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

15.

1960年,中央大刀阔斧地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降低重工业的生产指标。1962年,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共减少44万个。与此同时,化肥、农用机械、农用电力等方面的生产能力则保留下来,并不断增长。这些措施(  )

A.贯彻了党和政府经济调整的方针B.促进了国民经济各领域高速发展C.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要求D.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16.

近年来,中国开始通过承办世博会、世园会、冬奥会等诸多大型国际活动,让更广泛的受众认识了日新月异的中国,塑造一个和蔼可亲,有着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强大的现代工业和科技能力的国家形象。这一举措反映出(  )

A.我国多样化的外交政策B.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C.新时代大国外交的推进D.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7.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 ,火是定形与不定形的统一,是在永远运动变化着的,但变中有不变。他认为火在运动中具有自身规律和尺度,这个规律和尺度就是 逻各斯 ,或者说是 ,一切事物都遵循这个 。这一观点(  )

A.蕴含了理性主义精神B.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C.揭示了宇宙基本法则D.体现了唯心主义的思想

18.

下表为古罗马时期契约形式的三个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契约形式

主要特点

十二铜表法

耐克逊(nexum)交易

要求双方到场,有公证人,对神宣誓

市民法

文书契约

双方到场,举行特定仪式,签署文书

万民法

诺成契约

无需双方到场,无需仪式,双方同意即可

古罗马契约形式的变化反映了(  )

A.境内商品贸易活动与日俱增B.罗马法逐渐淡化司法程序C.民众私有财产得到有效保护D.贵族与平民矛盾日渐缓和

19.

玉米原产美洲,具有耐寒、耐旱、产量高的特点。1494年2月,哥伦布船队的一个船员从美洲带回了一包老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试种。1618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后来玉米种植向欧洲各地扩展。据此可知(  )

A.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B.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生产关系变革C.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D.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

20.

据历史学家研究,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  )

A.大西洋沿岸优越的地理位显B.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C.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动D.海外贸易和殖民捺夺

21.

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性主张——社会契约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经由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三大社会契约理论家对古老契约思想作出重新阐释,发展到完备形态,使其重新绽放生机。这一生机(  )

A.复兴了古希腊思想文化B.否定了君主立宪制度C.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内涵D.根除了专制主义思想

22.

1839年,英国墨尔本政府在围绕重要政策表决时仅获得下院5票的微弱多数,首相墨尔本决意辞职。而维多利亚女王不愿邀请皮尔组阁。墨尔本说,一位立宪君主随时有接受反对党领袖担任内阁首相的义务。女王只得请皮尔组阁,但皮尔要求女王撤换宫廷女官,女王大怒回绝,皮尔拒不组阁,墨尔本最终继续留任。这反映了(  )

A.议会不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B.责任内阁制有待发展完善C.君主立宪政体受到严重挑战D.国王权力凌驾于内阁之上

23.

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24.

1980年,威廉·麦克尼尔写道: 与偏狭历史著作不可避免地增强冲突相反,一部简明的世界史应当树立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戚与共的意识,从而避免民族冲突的恶果。 作者赞同的世界历史是(  )

A.以欧洲历史为中心B.人类社会应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C.以殖民扩张为主线D.不同文明间相互交流交融的历史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在黄河流域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建立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约4.322亿,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米、布等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原来一人可以养活十人,而今却不可能了。 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 社会中除了勤力有业有生计者,还有比之前增长数十倍的游手好闲之徒。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社会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 鼓励 性的人口生育政策成为主导,我国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鼓励 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引发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中央决策者的关注。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开始调整人口政策,1973年7月国务院创立 全国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1978年 实行计划生育 第一次被写进《宪法》。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人口增长速度降低,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国家投入新增人口的资金比例相应减少,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国家用于教育、医疗行业的资金或资源增多,家庭开支和抚养费相应减少,满足人们对关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并指出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到70年代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3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美国社会贫困人口主要由工人、黑人、农民和老人构成。1964年,约翰逊向国会递交了《经济机会法》,试图将贫困人口纳入服务和培训中,为穷人提供机会,让穷人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给自足。在保守派阻挠下,国会只通过了8亿美元的反贫困支出。之后,政府开展社区行动计划、启智计划、法律服务和志愿队计划,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穷人提供援助教育、儿童健康和营养、成人识字教育和职业培训,又为可能永远无法帮助自己的穷人提供社会保障。1968年,被归类为穷人的人数减少了36%。接受公共援助的人数增加了41%,但许多核心贫困人口依旧没有改善他们的贫困境况。反贫困计划共支出560多亿美元,国会无力承担反贫困计划逐渐增涨的成本。1969年,约翰逊离职, 全面消除贫困 的承诺成为泡影。

——曹睿《林登·约翰逊政府反贫困计划研究》

材料二
2021年初,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已消除绝对贫困。以下是中国扶贫治理不同阶段的划分及特征比较。

阶段

救济式扶贫

发展式扶贫

开发式扶贫

综合性扶贫治理

脱贫攻坚

时间划分

19491977

19781985

19862000

20012011

20122020

瞄准单位

区城为主

县级

村级

到户到人

工作机制

民政部门为主

多部门协同

分级负责、以省为主

四到省、县抓落实

四到县、五级书记挂帅

减贫动力

社会救济与平均分配

农村制度改革与经济快速增长

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开发式与保护式扶贫共同作用

国家行政主导的扶贫治理

(备注:开发式扶贫是指依靠贫困地区自身资源与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保护式扶贫是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保护性扶贫手段的运用。 四到 是指责任到、任务到、资金到、权力到。)

——许汉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反贫困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约翰逊政府反贫困计划的特点。(6分)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扶贫治理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少年中国

材料
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少年中国 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 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 。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 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 ,呼吁中华少年为 中华民族更生再造 而奋斗。
1919年,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以 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 为宗旨,创办了《少年中国》作为会刊。会员并无统一的信仰。恽代英提出 联合世界革命势力(苏俄,各弱小民族革命党,各国共产党),促进农民、工人为本身利益而奋斗的觉悟,且与国内各阶级反帝国主义的力量合作,以求得到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 。胡适根据实验主义,强调讨论 少年中国 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实验的态度。王光祈倾向无政府主义,设计了集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之大成的 菜园新村 的构想。

——据朱俊瑞吴秋华《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等

谈谈你对 少年中国 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14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