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湖南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212

一、单选题

1.

亚述帝国强制推行邮驿制度,驿站由官员直接管控,重要的驿站还会有军队驻扎。据考证,帝国全盛时期的两个驿站之间的平均距离是马车驱驰一天的里程。这些做法(  )

A.强化了国家的治理能力B.以服务百姓生活为宗旨C.确保了帝国的长治久安D.推动了帝国版图的扩大

2.

记录918~1392年高丽王朝历史的《高丽史·刑法志》载: 年七十以上,父母无守护,其子孙犯罪应配岛者,存留孝养。 《唐律·名例律》云: 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期亲成丁者,上请。犯流罪者,权留养亲。 由此可见。高丽王朝(  )

A.社会各阶层推崇儒学B.照搬了唐朝法律条文C.统治者注重学习唐制D.法律制度的严酷无情

3.

公元10~15世纪,迁到尤卡坦半岛的玛雅人重新建立了城邦,一度十分繁荣,他们在数学上的高深造诣令人感叹。下列数学成就中属于玛雅人首创的是(  )

A.20进位计数法B.“0”的发明C.60进位计数法D.圆周率精算方法

4.

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带回越来越多的香料、辣椒和茶叶,其股票价格逐渐上涨,股票交易量增加,1609年,阿姆斯特丹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引起商业经营方式变化B.使荷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C.导致欧洲殖民扩张加剧D.促进了银行业的迅速发展

5.

下面是两组欧洲画家笔下的圣母。
与甲组相比,乙组画像最突出的特点是(  )

A.蕴含了反对宗教统治的思想B.闪耀着人性的光辉C.体现了简化宗教仪式的设想D.彰显新的政治追求

6.

下表所示为19世纪英国的相关立法活动(部分)表中信息反映出19世纪的英国(  )

1834

议会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家庭炉灶释放烟尘的法案,但这一法律约束力较弱,对伦敦的空气污染并没有什么作用

1853

国会制定了《首都烟公害减少法案》,要求制造厂尽可能消耗或燃烧他们火炉中里排出的全部烟

1863年和1874

分别通过《碱业法》控制制碱业有害气体的排放

19世纪晚期

英国很多污染严重的城市也都通过了反烟法律,并且雇佣了烟督查来实施它们,但效果不尽人意

A.社会矛盾比较突出B.政府对环境污染无能为力C.环境污染问题严重D.官民合作以应对环境问题

7.

1871年1月至12月,张德彝作为翻译随清朝通商大臣崇厚出使法国。在他的回忆录《随使法国记》中写道, 德知法久战,所费不赀,恐赔款不能如期以偿,故协助而速克之 ,巴黎街垒 各巷口多筑土石墙,几案墙,又有木筐墙。系以荆柳编筐,内盛零碎什物,堆垒成台,炮子虽人,含而不出 。据此可知,这段记载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普法战争B.法国大革命C.拿破仑战争D.巴黎公社革命

8.

李文斯顿在1840年受 伦敦传教协会 派遣,到南非传教。他对非洲的人文地理非常感兴趣,用了33年时间,多次深入中非、南非探险和考察,并做了详细记录,使原来非洲地图的许多空白处逐渐得以填补。他的活动(  )

A.客观上刺激了殖民者瓜分非洲B.使殖民者开始关注非洲C.满足了殖民者侵略非洲的愿望D.中断了非洲文明的进程

9.

1890年3月,德国新皇威廉二世解除了俾斯麦的职务后,德国海外扩张步伐明显加快且海军实力得到全面提升。英国对此日益焦虑不安,20世纪初,英德矛盾已成为欧洲大国间的主要矛盾。英德矛盾的升级主要缘于(  )

A.威廉二世更换首相B.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C.英国丧失殖民霸权D.德国的经济实力增强

10.

20世纪20年代的甘地认为: 印度的得救在于抛弃它五十年来所学到的东西。铁路、电报、律师、医生等都必须丢开。 他还主张恢复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这表明他(  )

A.反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B.竭力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主张人们简单淳朴地生活D.认为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倒退

11.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两国虽对波兰的国家安全负有同盟条约责任,但 宣而不战 ,坐视波兰沦陷而按兵不动。英法这一做法(  )

A.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B.促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C.导致德国迅速侵入苏联D.不利于盟军的协同作战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在左翼政党执政时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将若干行业的私人企业改变为国有企业,形成了一股浪潮。这反映出二战后初期西方国家(  )

A.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发展B.市场经济模式建立C.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高新技术产业兴起

13.

1953年至1958年,苏联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8%;而在1958~1964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1963年,苏联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对这时期的苏联经济认识最准确的是(  )

A.改革早期农业取得成效B.改革后期全面陷入困境C.对改革的前景过于乐观D.经济改革盲目求快求急

14.

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于1960年2月在南非开普敦发表演说宣称: 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是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 这折射出当时(  )

A.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B.英国被迫放弃殖民特权C.英国主动调整外交政策D.非洲国家加强对外合作

15.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等欧洲部分国家仍严重依赖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美国国内媒体也担心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会使美国本来已经严重恶化的通胀形势进一步恶化。这从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

A.国际竞争的剧烈B.多极化趋势加强C.霸权主义的衰落D.全球经济的交融

16.

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发起设立的亚投行已有103个成员,累计批准投资金额超220亿美元,其中贷款前四位的项目用于南亚、东南亚、西亚和中亚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这表明我国(  )

A.实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B.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秩序C.致力于复兴第三世界经济D.积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17世纪的英国,大力倡导宽容精神的代表人物就是约翰·洛克。洛克不仅由于反对君权神授、捍卫自然权利和开创三权分立理论而成为西方现代民主理论的奠基人。而且也以提倡宗教宽容而确定了英国启蒙思想的基调。1685年,洛克在一封长信中说: 任何私人都无权因为他人属于另一教会或另一宗教以任何方式危害其公民权利的享受。他作为一个人而享有的一切权利以及作为一个公民而享有的公民权,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无论他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都不得对他使用暴力或予以伤害。

——摘编自赵林《宽容·启蒙·革命》

材料二
从1640年革命初期到1688年 光荣革命 前的几十年中。先是国王对议会采取不合作策略;继而是革命阵营内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互不妥协;再后是议会妥协过渡,君主专制复辟,博弈过程总是以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而结束的。最后在 光荣革命 中,国王、辉格党、托利党以及两党内部各派,对各方利益要求理性地加以综合权衡,并在关键时刻和问题上适时地作出必要而适度的让步,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正和博弈效果,完成了建立现代宪政的历史伟业。

——摘编自程汉大《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博弈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的启蒙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I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特点。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到大战结束时,欧洲对其他地区的控制已明显削弱,而且在各地正受到挑战。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挑战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都被成功地设法阻止了,但这种缓解只持续了20年,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一削弱过程,使欧洲各地的帝国处于大混乱之中。不仅从欧洲历史的角度、而且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也都是作为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而引人注目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六年的 二战 终于结束。这场战争使世界经历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它留给全人类的是无比巨大的创伤和破坏。美国在战争中损失不算太大,1945年10月在美国纽约成立了联合国。虽然成员国不断增多,但在其成立初实际上为美国所操纵。美国世界第一强国优势依然得以保持。苏联实力虽遭到削弱,但仍得以保存,成为战后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苏联在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先后上台执政进行改革,特别是在勃烈日涅夫缓和战略和霸权主义的维护下,苏联一跃成为与关国匹敌的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大国。

——摘编自韩德芹《浅析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使欧洲对其他地区的控制明显削弱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工业化的成就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带动苏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苏联联在斯大林逝世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此外,苏联增加了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创建了大批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创造了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且在全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全面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吴怡冉《斯大林模式探析》

材料二
在1985年的四月全会上,苏共中央提出了 加速战略 (即 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 )。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 加速 口号反映了苏联人民要求发展经济。缩小与西方国家差距的愿望,但这一发展战略仍然是不计投入成本的,只强调增长速度。忽视经济结构的调整,没有逃脱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片面增长的老路。1986年2~3月,苏共召开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在批准 加速战略 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苏联1986年至1990年及200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反映了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其新领导层急于求成和好大喜功的心理:乐于制定宏大的战略,而不是艰苦细致、脚踏实地推进改革与发展。几年后,随着政治斗争的激烈,这些宏大的改革与经济发展战略便被束之高阁。

——摘编自张树华《苏联经济是怎样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一步步走向深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现代化的促进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化蕴含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影响重塑了我们。慢慢流淌的世界长河中,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浪花。不同的国家、地域和民族,在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甚至在同一区域的历时性发展中,文化的阶段性表现也都不尽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文化之间是隔绝的、断裂的、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都给文化的传播延承提供了契机。不同风貌的地域文化支流交汇,才可成就 世界文化的长河

——摘编自孙旭《文化交融的美丽结晶》

提取材料中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