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系统
你好
请登录
|
注册
|
返回主站
我的组卷
在线测评
我的收藏
错题本
百万富翁
纠错 | 建议
2021—2022学年度江苏省镇江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42
浏览数:976
下载本试卷
全部加入试卷
一、单选题
1.
下图所示文物为水稻化石,考古学界据此认为:它的出土遗址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该遗址是( )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
文献中的
“
中国
”
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
·
民劳》
“
惠此中国
”
;作为出土文物,西周的何尊铭文中也有
“
宅兹中国
”
一词。这说明传统典籍( )
A.能够完整反映历史真实
B.可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
D.比出土文物更有价值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出自《礼记·礼运篇》,是习近平主席引用率颇高的一则古语。此古语源于(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阴阳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4.
下图所体现的汉代地方行政制度( )
A.有利于君主专制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适应了经济发展
D.导致了王国问题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5.
有学者认为:到西汉中后期,由于冶铁业实行官营,铸铁柔化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但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国。此论述旨在说明冶铁官营(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促进了冶铁技术普及
C.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6.
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欲查阅与此相关的史书,最适合的是( )
A.《史记》
B.《汉书》
C.《春秋》
D.《后汉书》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7.
孝文帝下诏,以为“……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
,故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推动了华夏认同
D.加剧了民族矛盾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8.
晚唐诗人皮日休写道: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作者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了水利事业发展
B.阻碍了南北经济交流
C.有利于隋朝实现统一
D.直接导致了隋朝灭亡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9.
唐代诗人王建的《凉州行》中云:
“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
材料反映的是( )
A.蕃人全面汉化
B.民族互鉴互学
C.胡乐流行各地
D.凉州文化发达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0.
史学界认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以下史实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B.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C.品位较低官员担任宰相
D.社会中下层参与政权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1.
李白的
“
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
”
和杜甫的
“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
都是描写当时的( )
A.绘画
B.楷书
C.草书
D.剑舞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2.
司马光曾评价王安石
“
尽变更祖宗旧法……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
而梁启超盛赞王安石
“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
对王安石认识的差异,说明了历史人物的评价( )
A.具有主观性
B.总是客观的
C.没有阶级性
D.不具时代性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3.
史书记载:
“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
以上描述所反映的辽的国家治理特点是( )
A.民族分化
B.民族自治
C.军事管制
D.因俗而治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4.
《榜下捉婿》的故事讲述的是:宋朝时期,在科举发榜之日,各地的富绅们都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来做女婿。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
A.普遍趋炎附势
B.明显重文轻武
C.富绅学识丰富
D.门第观念淡化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5.
下图为1962年纪念中国古代科学家而发行的一组邮票,据票面信息可以推知,他们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A.文献分析
B.实验探究
C.经验观察
D.调查访谈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6.
有学者评价某一王朝:
“
其版图
‘
有汉唐之地而加大
’
,其人民
‘
有汉唐之民而加多
’
,包括西藏的藏族在内的所有民族都统一在一个政权之内了
”
。这个王朝是( )
A.汉
B.唐
C.宋
D.元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7.
《中国古代简史》中说:16世纪,沿海形势的一大变化是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以下史实符合这一论述的是( )
A.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B.沙俄侵占雅克萨
C.葡萄牙占领濠镜澳
D.英国侵占香港岛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8.
清朝从设立台湾府到签订《尼布楚条约》、从平定噶尔丹叛乱到设置驻藏大臣的历史,反映出一个鲜明的主题。以下对这一主题提炼合理的是( )
A.政治的成熟与创新
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外交的冲突与危机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9.
明清之际出现了
“
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
、
“
工商皆本
”
、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等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的出现反映了( )
A.这一时期社会剧变
B.宋明理学发扬光大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0.
“
对世世代代沉溺于愚昧之中的千百万小农来说,宗教语言是最容易理解的语言,神秘的力量是最可信赖的力量。
”
这说明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 )
A.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B.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C.建构了现代政党政治
D.发生权力集团的内讧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1.
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英国向中国输入的鸦片量激增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B.英国的对华贸易找不到通商口岸
C.英国的工业革命在中国无人知晓
D.中国的自然经济排斥英国的商品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2.
“
伊犁收复了;日本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偃旗息鼓了;中法战争做到了
‘
稍胜一筹
’
……清王朝的统治虽然没有他们预期的强盛,但也未被淹没掉。
”
材料说明了( )
A.清政府增强了海防意识
B.边疆危机已经完全解除
C.洋务运动宣告彻底破产
D.洋务运动达到部分目的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3.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
“
已而东师大辱,遂有割台补款之事,于是外邦蔑视,海内离心
”
。与上述材料中
“
割台之事
”
有关的近代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4.
从《钦定宪法大纲》的
“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
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
“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反映出一种变化。与此变化直接关联的是( )
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护国运动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5.
在袁世凯筹备帝制的过程中,日本已发觉其地位不稳固,于是联合欧洲各国加以阻扰,同时又暗中支持各派势力的倒袁活动。据此可知( )
A.日本利用多种手段在华牟利
B.北洋军阀内部存在矛盾
C.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不得人心
D.西方列强提倡民主共和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6.
1915年陈独秀认为要建立西洋式新国家、新社会,首先要输入西洋式的国家之基础以及与新社会相适应的新信仰,为此他( )
A.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B.主张民主与科学观念
C.积极推动文学的革命
D.将西学与儒教相结合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7.
1919年6月前,以《字林西报》为首的英文报刊对学生运动和中国表达了同情和支持,但上海发生大规模罢市、罢工以后,外媒《华北捷报》在6月9日便称学生运动为
“
骚乱
”
。导致外媒上述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此次运动( )
A.造成报纸销量明显下滑
B.导致了北洋政府的垮台
C.严重影响列强在华利益
D.有旧民主主义革命色彩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8.
1920年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团体纷纷成立,《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中国出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当时,为这股思潮传播作出贡献的人物有( )
A.康有为、梁启超
B.陈独秀、胡适
C.李大钊、鲁迅
D.陈独秀、李大钊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9.
20世纪30年代初,鄂东工农银行和川陕省工农银行发行的货币上印有
“
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
”
等字样。其史料价值是( )
A.研究土地革命的唯一材料
B.反映红军长征的一手史料
C.近代银行兴起的佐证材料
D.
“
工农武装割据
”
的实物证据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0.
日本《朝日新闻》1944年1月15日刊发一则电讯:“……过去以重庆军为对手的华北军,在今天已完全转变为以扫共为中心的事实……交战回数一万五千次,与中共军的作战占七成五。
”
以下对此推论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已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B.日军的主要作战对象始终未变
C.敌后战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作战
D.游击战是抗日的主要作战方式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1.
1946年8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说:
“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
”
。此次谈话的背景是( )
A.重庆谈判的进行
B.全面内战的爆发
C.政协会议的召开
D.战略决战的胜利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2.
某同学在整理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行动时,发现如下一段评价:
“
三军成品字形,驰骋中原,像三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
它评价的是( )
A.武汉会战
B.挺进大别山
C.准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3.
以下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组图片,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启示是( )
A.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B.须要坚信
“
人定胜天
”
C.要加快推进对外开放
D.须深化民主法治建设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4.
20世纪六十年代初,袁隆平根据玉米、高粱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先例,大胆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通过对470多个不同品种测交,直到1973年成功培育出南优二号,并试种、推广。由此可见,取得科技成就的主观条件是( )
A.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B.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C.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D.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5.
1954年6月,周恩来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指出:
“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
体现这一思想的外交主张是( )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不结盟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6.
“
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
”
,为此在20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进行的战略调整是( )
A.寻求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B.实行
“
一边倒
”
外交策略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与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7.
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刊发厂长、经理的呼吁《请给我们
“
松绑
”
》:
“
现有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处在只有压力,没有动力,也谈不上活力的境遇……”从此,经济领域开始( )
A.试点包产到户
B.国有企业的改革
C.建设市场经济
D.设立自由贸易区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8.
1992年初,邓小平从武汉到深圳、珠海,再到上海,一路走、一路谈。此次视察活动( )
A.重新确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推动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向前迈出最关键一步
C.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D.为中共十四大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9.
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所有制变化情况。据此,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集体企业的数量变少而且效益下降
B.国有企业通过改革规模在扩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形成
D.非公有制经济比例在不断缩小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40.
2015年12月,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正式成立,该组织创始成员国有57个,其中不乏欧洲发达国家。右侧漫画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
A.发展中国家发挥了主导作用
B.中国国际影响力有很大提升
C.经济区域集团化获长足发展
D.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二、材料阅读
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银大量内流之际,正值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世界各国陆续被卷入世界市场。此时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发现了丰富的银矿,仅秘鲁的波多西一地年产白银已达20余万公斤。……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以及其它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极好的声誉和销路。几乎同一时期,明朝部分开放了海禁,私人出海贸易部分获得了合法的身份。
材料二
白银的大量内流使中国货币实现了白银化,确立了银本位制。白银所代表的不是权力,而是商品、货币本身的价值,在交换中可以公平地起到
“
一般等价物
”
的作用。这是商品经济得以长足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白银是一种世界货币,银本位制为进一步开展海外贸易、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提供了可能。
——以上材料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白银内流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白银内流的影响。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明显地呈U字形进程。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
“
沉沦
”
;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
“
上升
”
;在
“
沉沦
”
和
“
上升
”
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就是
“
沉沦
”
的谷底时期,也是
“
上升
”
的起始时期。
——摘编自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示意图上画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
(2)在材料所说的过渡时期,有哪些重大事件催生了近代中国黎明的到来?
(3)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
上升
”
这一主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论据不少于两个,表述流畅。)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