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山东省聊城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659

一、单选题

1.

考古研究发现,在比良渚文化更晚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还发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星罗棋布B.源远流长C.多元一体D.生生不息

2.

据表中的记载,可以认定的是(  )

记载

出处

禹传益……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

《孟子》

A.禅让制得以完善B.嫡长子继承制确立C.家天下局面开启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3.

春秋时期,鲁国已是积弱之国。然而,诸如滕、薛、曹、邾、杞等国皆勤贽(持礼物以求见),修朝礼;即使远在方域之外的谷、邓等国也不惮(怕)仆仆,至鲁来朝。下列可用于解读 至鲁来朝 这一现象的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C.仲尼厄而作春秋 D.周礼尽在鲁矣

4.

《韩非子》载: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 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法家引用这则寓言意在(  )

A.强调趋时更新B.否定等级秩序C.讽刺不劳而获D.阐释农本思想

5.

下面是南宋李焘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的发生在961年的一段君臣对话。这段对话主要(  )

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A.反映了宋初的边防形势严峻B.印证了宋朝的财政入不敷出C.反映出宋初皇帝的政治担忧D.表明陈桥兵变事先计划周密

6.

它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在这里进行的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 这段材料可主要用于研究宋代的(  )

A.抑商政策B.中外贸易C.市民文化D.民族关系

7.

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镶嵌着十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其中八幅作品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革命事件,如图是其中的一幅浮雕《金田起义》。它能名列其中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B.最早提出了 向西方学习 以求自强的思想
C.是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引起清朝统治集团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8.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措施;三年后,清政府推行 新政 ,其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B.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D.清政府成为 洋人的朝廷

9.

1926年,《国闻周报》载文称; 每年加增数万知识阶级之失业者,即无异于加增数万知识阶级之革命者 。当时有青年也焦虑地投书报纸; 依着总理的遗嘱,含辛茹苦,继续冲上革命战线去努力吗?固所愿也,然而哪里有养活臭皮囊的经费? 这反映出,当时知识阶级参加革命的主要原因是(  )

A.完成总理遗愿B.为现实生计所迫C.北伐胜利进军D.受激进思想影响

10.

图1和图2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村地区的变化。据此推知,中国共产党当时致力于(  )

A.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B.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D.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制度建设

11.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 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周恩来说: 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说: 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这段对话强调 进京赶考 主要是基于(  )

A.解放军已突破长江防线B.召开新政协筹备建立新中国C.北平和平谈判宣告破裂D.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12.

如表是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情况统计表。这一时期党员构成比例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党员总数

工人党员占比

农民党员占比

1949年底

4488

25%

596%

1956

12504

88%

524%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B.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D.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13.

一边倒 政策、 求同存异 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结盟 政策的实施反映出新中国外交工作中始终坚持(  )

A.韬光养晦政策B.独立自主方针C.睦邻友好政策D.合作共赢原则

14.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指出; 要看是姓 还是姓 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意在强调(  )

A.解放思想B.改善民生C.增强国力D.统筹兼顾

15.

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需要,我国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进行了五次宪法修订。下列文字应出自哪一宪法修正案?(  )

A.1988年修正案B.1993年修正案C.2004年修正案D.2018年修正案

二、材料阅读

16.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改称京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自古中原无事,则居河之南;中原多事,则居江之南。自然之势也。成周以来,河南之都惟长安、洛阳,江南之都惟建康。

——【明】王鳌

材料二
以北京作为一个政治、军事的中心,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族的军事进攻,保证国家的统一,从这一点来说,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正确的。……假如成祖当时不迁都北京,自以身当敌冲,也许在前两次蒙古人入犯时,黄河以北已不可守,宋人南渡之祸,又要重演一次了。

——据吴晗《明史简述》《吴晗论明史》整理

材料三
永乐帝像乃父一样期待元朝蒙古人最终成为明朝中国的一部分。他将首都设在北京,因为那个地点最适宜管理这样的领土。在任何情况下,永乐帝及其继承者宣德帝(1426一1436年在位)都没有试图将草原排除在外。

——【美】阿瑟·沃尔德隆《长城:从历史到神话》

材料四
辽、金、元时期,北京已逐渐显露出作为控制游牧与农耕两大区域的独特优势。……事实上,元朝 大一统 的政治格局就集中表现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中心的有机结合上。正如钱穆所言: 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赖江南,当时遂创始有海运。 南北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集中反映着唐末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只有统摄南北各自的优势,才能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能有效管控农耕与游牧两大区域。……成祖迁都北京,是明朝前期政治的重大转折,也是15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的重大变化,解决了中国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时代的定都难题,使 大一统 中国从此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摘编自田澍《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中原多事 带来的重大格局变化。(3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二者肯定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相同理由。(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利弊。(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注:如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清帝逊位诏书》,正文如下: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kuigé;分离),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yì;安定)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zhìzhì,大治)之告成,岂不懿(yì;美好)欤?钦此。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清末民初的中国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13分)

18.

毛泽东诗词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 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雄伟气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艰辛历程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毛泽东诗词中的党史

诗词摘录

出处及创作时间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192512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9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清平乐·蒋桂战争》

(1929年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193510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19362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

(1954年夏

风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游泳》

(19566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到韶山》

(19596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5

根据上述诗词内容并结合相关党史知识,以 敢教日月换新天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主题鲜明,史实明确,表达清晰,逻辑合理。)(15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表1我国部分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所占位次

年份

产品

原煤

原油

发电量

水泥

化肥

化学纤维

彩电

1978

3

8

7

5

4

3

7

1

8

1997

1

5

2

1

1

1

2

1

1

表2:我国部分主要工业产品人均占有量

年份

产品

(kg)

(kg)

原煤

原油(kg)

发电量千瓦时

(kg)

水泥(kg)

1978

1154

459

249

065

10798

26836

3324

6823

1997

2023

2222

455

112

13068

92316

8857

41602

——表1、表2均摘编自吕政《对2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的回顾》。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表1、表2中反映的建设成就。(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入世前后中国钢铁业的显著变化及其成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