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701

一、单选题

1.

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也称兽面纹,融合虫、鱼、鸟、兽等多种动物元素,有 驱鬼辟邪 之义。青铜器上的兽面则出现在夏代,商代和西周早期纹饰神态愈加生动,形状复杂多变,应用更普遍。饕餮纹的流变说明(  )

A.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基本奠定B.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C.中华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D.中华文明根源于游牧经济

2.

汉赋最初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其内容多是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篇幅普遍较长,称大赋;汉末以来,小赋流行,篇幅更加精简,文风更加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汉赋的变化说明(  )

A.汉末文人的家国认同有所下降B.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影响C.汉末的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D.小赋比大赋更加具有时代性

3.

表1是隋唐时期成丁、入老年龄变化统计表。反映出当时 (  )

表1

时间

成丁年龄

入老年龄

开皇二年公元582

18

60

大业元年公元604

22

60

武德七年公元624

21

60

神龙元年公元705

22

58

天宝三年公元744

23

60

广德元年公元763

25

55

表1

A.赋税的征收标准由人丁转向财产B.国家对地方户籍管理高度重视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D.基层行政组织已无法有效运转

4.

1272年,元帝国于岭北行省设和林宣慰司,由中书省直辖,并在此后的22年间,向岭北行省调入大批汉军、南宋降军、南人及蒙古军民,给予耕牛、农具,于怯鹿难、杭海、五条河、和林等地屯种。这些措施(  )

A.表明元朝内部胡汉矛盾不可调和B.奠定了今天中国北部疆域基础C.属于典型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

明代,若遇四品以上大臣缺员,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再经皇帝批准任用,称 廷推 。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简拔的话,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廷推制度(  )

A.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B.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C.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D.致使科举的选官功能被削弱

6.

晚清《赏奇画报》记录了男女着新式衣装上茶楼品茗,当众牵手遭非议的往事;《时事画报》绘制的 酸儒末路 ,描绘了废除科举制时旧文人结伴专程前往官府查看张贴出的公告, 惊骇异常 甚至当街恸哭之状。这反映了当时(  )

A.西方思想的深远影响B.陈规陋习受到舆论抨击C.社会风尚的新旧杂陈D.报刊如实记载社会变迁

7.

1938年,中国沿海盐场被占,大后方陷入 盐慌 。孙经明在四川自贡拍摄了《自流井》和《井盐工业》两部电影。影片里有上百米高的盐井天车,体壮如牛的井盐工人,也有井盐详尽的历史和制作过程。这两部电影(  )

A.推动了中国电影业的发展B.解除了广大军民的恐慌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士气

8.

东北解放较早的旅大地区,1948年9月召开了 旅大首届运动会 ,之后规定每两年召开一次,选择适合工人的项目,并奖励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形式结合运动表演。到1949年召开了9次群众性体育大会,参加者多为工人。据此分析,这些体育运动(  )

A.意在为生产建设服务B.将生产与生活完全结合C.直接为革命战争服务D.旨在提高工人政治地位

9.

在邓小平推动下,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保护生态环境列入其中,1979年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环境保护正式被确立为基本国策,随后一大批法律法规陆续颁行。这说明我国(  )

A.开始有效发挥政治手段作用B.走法治化生态文明建设道路C.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D.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思想

10.

2018年,我国成立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负责相关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并将维护海洋权益工作纳入中央外事工作中。这体现了(  )

A.党将外交工作与涉海问题统筹规划B.国际海洋秩序的相应变动与调整C.党开始着手部署维护海洋权益工作D.中国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11.

关于图1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约公元前3000—前1000年)

①迁徙的范围西起欧洲东到西亚地区 ②迁徙影响了亚欧大陆区域文明交流
③赫梯人是印欧人与迁入地居民融合形成 ④迁徙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贸易繁荣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2.

16世纪欧洲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有学者提出,在16世纪前半期物价上涨率最高,16世纪中叶金银流入量不断扩大;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西班牙金银输入量最大,其物价是相对稳定的。这一认识(  )

A.表明商业革命刺激了货币需求B.否定了贵金属流入欧洲的影响C.反映了价格革命成因的复杂性D.证实了欧洲对美洲殖民的残酷

13.

拿破仑采纳罗马法的体系、概念,按照资产阶级的 自由、平等、博爱 口号,遵循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竞争的原则,指导制定了《法国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据此可知,该法典(  )

A.具有普通法系特征B.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C.旨在强调法制统一D.推动了欧洲民主建设

14.

1926年,英国政府同意了矿主们提出的降低工人工资以及增加工作时间的要求。随后矿工工会发动了大罢工,其他行业工会亦协同罢工,高潮时罢工总人数接近六百万。矿工罢工坚持8个月最后失败。这次大罢工反映出(  )

A.资产阶级统治已经衰败B.传统工业失去政府支持C.工人没有科学理论指导D.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15.

20世纪20、30年代,一种新的运输模式在美国出现,即铁路公司将满载货物的半挂车拖上火车,由火车 运到目的地,再安排卡车直接将半挂车拖走,被形象地称为 驮背运输 驮背运输 模式的出现(  )

A.标志着美国全国铁路网的形成B.确立了铁路交通的主体地位C.突破了单一运输方式的局限性D.有效减少了经济危机的危害

16.

表2记述了部分世界文化方面的相关史实。表2所述史实 (  )

表2

1970年代晚期

澳大利亚开始将原住民的文化权利纳入国家文化政策与博物馆政策。

1990

美国通过了《北美原住民墓地保护与文物回归法案》,确认了北美印第安人索取原住民文物的权利。

199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现代国际法归还文物的原则,即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

A.提升了典藏文物的合法性B.体现出文物保护的公平性C.使社会群体权益得到重视D.可推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早在西汉时期,中日贸易开始出现。这一时期日方来华朝贡,中方回礼馈赠。民间贸易是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以简单的物物交换进行,但输入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给日本社会注入了新的血液。到隋唐时期,中日间使节往来频繁,遣唐使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官方贸易,这使大唐的先进文化全面而系统地输入日本,两国的官方交往形成了第一次高潮,当时官方贸易据主导,并呈现鼎盛的局面,直到唐末才随遣唐使的废止而衰微下去。
五代、宋元时期,中日政府交恶,官方贸易大为减少。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展较快,中日民间贸易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的药材、珠宝、铜钱、书籍大量输入日本,同时日本的绘、扇子、刀剑等也深受国人的喜爱。明朝时期,明廷出于消弭倭寇的政治目的,日本出于获取利润的经济目的,中日间官方贸易再次复苏。明后期,倭寇祸乱日益严重,中日官方贸易终于在嘉靖年间彻底终止,同时明清政府厉行海禁,德川幕府后期也先后五次颁布锁国令,致使两国的民间贸易也只能以走私这种畸形方式表现出来。

——摘编自黄尊严、王芳《浅议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日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日贸易的意义。(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革命烈士和革命军人的家属,其生活困难者应受国家和社会的优待。 1950年,内务部通令各级政府在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各地建立烈士纪念碑、塔、亭、林、墓等。1952年,《人民日报》先后刊载了邱少云和黄继光等烈士的事迹。沈阳市市北区在中秋节和国庆日前夕向烈属、军属发放慰劳高粱米近20000斤。在农村,代耕工作成绩显著,烈属、军属的农作物亩产量已接近当地农民的平均水平。1955年,有414000多名革命烈士子女在国家资助下入学,另有3300多名烈士遗孤得到政府教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崇尚烈士、尊敬烈属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摘编自熊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的意义。(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乌克兰东部承认了俄罗斯对其的统治权。沙皇政府在此地限制乌语推行俄语。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友好各民族关系的 本土化 政策在苏联推广。这一时期,苏联支持乌语发展,乌语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获得了官方语言地位,有80%以上的学校把乌语作为教学语言,政府官员能用乌语进行工作。1945年,加里奇沃伦等地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领土获得历史性统一。乌克兰恢复俄罗斯化运动,西乌克兰的苏维埃化时间较长且伴随暴力。此阶段,斯大林以培养苏维埃人民为目标,间接降低了乌语地位。

——摘编自戴曼纯《乌克兰语言政治与乌克兰化》

材料二
直到16世纪,爱尔兰语还是绝大多数爱尔兰人的主要交流语言。17世纪,英国征服爱尔兰,此后大力强化在爱尔兰的英语推广政策。到1911年,仅有12%的爱尔兰人还使用爱尔兰语,且使用者主要集中在爱尔兰西部偏僻农村。但爱尔兰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一直十分强烈。1922年,爱尔兰通过武装斗争脱离英国赢得独立。

——摘编自田鹏《原苏联民族语言政策的失误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对乌语政策差异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合理积极的语言政策对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

1888

康有为率先提出建立新中国欲行教于美,又欲经营殖民地于巴西,以为新中国。

1900

梁启超期望建立具有民权、法律和主权观念的新中国,即现代意义上的中国。

1904

孙中山提出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这是中华民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民国初年

报刊杂志和政党也以新中国命名。新中国之名词,三尺孩童皆知之

1915

陈独秀希望从思想文化领域入手,通过改造国民的方式再造新中国

192310

中共提出统一中国,造成新中国193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

193512

中共提出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68

中共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

1940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194710

毛泽东提出要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独立、自由、富强和统一新中国

194910

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据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 新中国 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