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439

一、单选题

1.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的兼并

2.

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 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的治国政策,以取代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

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B.礼治 逐步让位于 法治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

3.

汉高祖刘邦时期,规定女子到15岁还没有结婚,每年必须缴纳120钱 单身税 。其子刘盈即位后, 单身税 由120钱变为600钱。汉初这一做法旨在(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贯彻夫为妻纲的儒家思想C.实现人口的快速增殖D.鼓励增加劳动力发展生产

4.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  )

A.物种交流之路B.商贸流通之路C.文明交流之路D.政治交往之路

5.

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

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6.

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

A.适应了古代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C.保障了监察权力机构的高效运作D.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7.

高二学生小明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

20213

51172

2872

A.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B.农业税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C.政府财政收入不再倚仗于农业税D.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8.

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其特别之处就在于无事而宴,参加的人员主要是宗室成员、外国使臣以及近密臣僚。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朝(  )

时期

太祖朝

太宗朝

曲宴记载

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

雍熙二年,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喜于后苑

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股

淳化三年,太宗申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

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9.

清朝继承发展明朝督抚制度的同时,在东北、外蒙和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内蒙古设立盟旗。以上这些措施(  )

A.比元代行省制更先进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推动朝贡体系的发展D.说明国家治理方式灵活多元

10.

1946年4月,晋察冀解放区在首府张家口市举行了国民参政会(一个政府政策的民间咨询机关)委员的选举,大约有80%的市民参加了这次选举,最终选出了90名参政会委员和30名候补委员,包括社会各阶层成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实行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B.受到苏联政治体制的影响C.努力探索新民主主义道路D.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11.

古代雅典有些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创制了一年一度祭祀刺杀僭主者仪式;此后又立法赋予刺杀僭主者家族的长男在公共食堂免费就餐的权利。这些举措(  )

A.加重了城邦负担B.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C.破坏了民主程序D.导致民主政治的衰落

12.

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 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 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了罗马法(  )

A.重视私有财产保护B.法理精深结构严谨C.具有普遍的适用性D.被后世继承与发展

13.

杰斐逊(1743年—1826年)等美国政治家们提出,在美国可以实行 双重分权 机制,既实现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又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这一思想在美国制度设计中体现为(  )

A.三权分立与联邦制B.总统制与两院制C.共和制与总统制D.三权分立与民主制

14.

下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15.

《西欧金融史》中写道: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德、法、意、美等国相继制定和实行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货币的比价、兑换、支付、结算原则和黄金转移等方面有了统一的规定。 这些国家这样做(  )

A.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B.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必然要求C.是消除国际贸易隔阂的需要D.旨在打破美元中心货币体系

16.

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体现了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B.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推动了法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适应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二、材料阅读

1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 尚文抑武 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 封弥、誊录 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札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6分)
(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9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中国只有完善的 户籍 制度而无明确的 国籍 规定……但是近代以来,随着出国华商、华工的日益增多和西方势力入侵……由于缺失专门处理 国籍 问题的法律,在大一统国家近代转型中,国人逐渐出现对自身 中国 人身份的认同危机。……1907年,荷兰殖民当局以属地主义的原则制定《荷兰新订爪哇殖民籍新律》,规定凡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皆为荷属殖民地籍,从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迅速制定并颁布一部国籍法。……清政府别无选择,如果不迅速制定国籍法,不仅通过各种努力所形成的华侨的中国认同会出现危机,而且国内也可能为此丧失对清政府的信心。同时更令清政府担心的是,这可能给 排满 汉族 民族主义者以借口,最终危及清政府在大一统国家转型中的合法地位。……1909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其中明确规定, 生而父为中国人者 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 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 ,不论是否生于中国, 均属中国国籍 。从而以使国家保护海外华人、华侨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

——缪昌武、陆勇《大清国籍条例)与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颁布国籍条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大清国籍条例》颁布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世纪的西欧)没有生产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父母一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群组。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了父母的家,当有了一个在新地方安居的机会时尤其如此……这种 空巢 家庭(指子女离家后父母独居的家庭)数量的增加是近来家庭发展的一个特征,并且是与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

——【奧】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西欧家庭结构和家庭职能的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19世纪西欧家庭特征的背景。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14世纪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6世纪

欧洲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9世纪

欧洲、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著、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美地区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

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二战后

欧美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关味食品。

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据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等

上表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