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一)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766

一、单选题

1.

《左转》记载,昭公六年,郑国执政子产 铸刑书 ,二十九年晋 铸刑鼎 ,定公九年,郑国邓析 作竹刑 。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春秋后期(  )

A.通过建立法制维护政治稳定B.地主阶级成为新的统治阶级C.贵族集团受到了法律的约束D.争霸战争需要诉诸法律解决

2.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产铁区设置铁官,由盐、铁官主持生产、销售,严禁私产私售。这些措施旨在(  )

A.使朝廷获得重利B.打击富商大贾C.限制大手工业者D.加强中央集权

3.

祝总斌在《门阀制度》中谈到,中古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 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据此可知(  )

A.政治地位决定了士庶的差别B.士族因免徭役而经济实力强大C.婚姻关系固化了当时的阶级D.门阀政治是当时政治的主流

4.

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写道: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据此可知(  )

A.民族之间的交融促进了社会发展B.民族之间的交融扩大了国土疆域C.长期的分裂割据促进了文化整合D.长期的分裂割据加速了民族融合

5.

辽政权在其统治区域内,契丹以及其他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设节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置州县。这是因为(  )

A.草原民族居住地区不适合设立州县B.吸取了唐代设立节度使的经验教训C.因俗而治更有利于维护辽的统治D.辽政权统治下民族问题较为严重

6.

在中国近代史上, 南来之风 往往会成为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均是开始于中国的南方地区。这是因为当时(  )

A.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B.南方地区率先受到列强冲击C.南方地区社会矛盾突出D.清政府放松了对南方的控制

7.

截止1933年,散布在全国的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约有3000家以上。但中国现代工业生产(除去外国在华工业)的产值,只占国民生产的6%,现代矿业生产(包括土法生产),只占国民生产的1.2%,其中绝大多数又是在外国资本控制之下。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中国企业资金力量薄弱B.工业发展缺少技术的有力支持C.历届政府不支持民族工业发展D.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乌托邦的共产主义、专主经济行动的工团主义、调和劳资以延长资本政治的吉尔特社会主义等思想流行开来,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B.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C.中共已经接受马克思主义D.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主流

9.

1926年8月,瞿秋白在《国民革命之农民问题》中指出,解决农民问题需要在实现 耕地农有 的基础上,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自己的武装,建立农民政权。瞿秋白的这一思想(  )

A.符合大革命时期中共的主张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C.激发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意识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10.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群众找矿、报矿活动空前高涨,给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大批很有价值的资源情报。如湖南的一个大型磷矿,西藏的玉龙铜矿,广西的一个特大型锰矿,都是当地群众报矿后发现的。群众报矿运动的高涨反映了(  )

A.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生态B.我国矿产资源的储备丰富C.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D.倾的错误有所抬头

11.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在最高王权与最底层的农奴之间,不止有一层封主,而是有好几个层次,每个领主都可以将自己的封地封给自己的属下,一个大领主相对于国王或皇帝来说是附庸,国王和皇帝是他的领主,但相对于这个大领主自己分封的中小贵族来说他就是领主,由他分封的人则是他的附庸。这使得西欧(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领土面积C.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D.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12.

下图是16—19世纪美洲人口构成的变化。其中美洲土著人口的变化(  )

美洲的非洲人、美洲土著、欧洲人和混血儿,1500—1800年

A.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B.导致美洲纳入到世界市场C.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D.促使东方迅速从属于西方

13.

弹劾是议会实行一种检举、惩罚政府官吏违法或失职行为的特殊诉讼程序。1688年 光荣革命 是议会弹劾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其原因主要是(  )
①弹劾自身的局限性及低效能 ②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
③《权利法案》限制了议会权利 ④责任内阁制逐步确立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14.

1935年,苏联掀起了一场 提高生产定额、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的群众运动,炼钢、织布、开火车、收割庄稼都要提高效率,连钉马掌也不例外。甚至芭蕾舞演员单足脚尖旋转也要求从五个增加到十五个。这表明苏联(  )

A.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左倾冒进思想B.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极力消除同时期西方大危机的影响D.社会主义的建设得益于人民的奋斗精神

15.

波茨坦会议对德国确定了 四D计划 ,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工业化(消除军工和垄断)和民主化,以期彻底改造德国社会。其中, 非纳粹化 的目标是根除纳粹主义存在的社会根源,通过对纳粹追随者的甄别和审判来教育德国民众。 非纳粹化运动 旨在(  )

A.彻底清算德国法西斯法律组织与战犯B.深入社会基层扫除法西斯势力的残余C.为德国战后和平崛起创造有利条件D.维护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6.

下图为冷战时期的一幅苏联漫画,该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

A.美国控制了二战后的政治格局B.西欧国家在政治上失去了独立性C.苏联的国际政治话语权被挤压D.冷战 格局下美苏互相攻击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代 各处逃民,先因水旱窘于衣食,又为官府科征无艺,不得已流移外境。 所谓 科征无艺 ,就是灾荒中对灾民仍然征收赋税的行为,使灾民处境雪上加霜。明代荒政制度是完善的,政府在救荒时总体上也很努力,但严重的灾荒发生后,往往出现 公私俱困 的情况。在明代, 一户常有数差,一丁常有数役,赋敛横流,徭役山压。 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小民只有逃亡。明代一些地区耕地少而人口多或土地贫瘠的问题比较突出,如北方的山西,土地所出不足以滋养其人民,使山西在明代成为迁徙人口的主要输出地。再如南方的江西,人少地多, 江西填湖广 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此。
流动人口的持续和大量出现,给明代原有的管理制度带来巨大冲击,政府一方面努力制止流动的发生,设立抚民官,编制《逃民周知册》,强调流民复业回到原籍。另一方面,在事实上无法控制流动发生时,采取了顺应形势的人口管理政策——附籍,即允许流动人口在所在地区安插落户,并在当地承担国家赋役, 各处逃移人户悉宥其罪,许于所在官司附籍,纳粮当差 。这项政策收到了很好效果,中期以后明代社会较长时间的稳定和晚明社会的繁荣变迁均与此有关。

——摘编自张兆裕《对明代人口流动的若干认识》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应对人口流动所采取的措施的意义。(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中国 这两个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考古学家称之为 何尊 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 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 中心 中央 最重要的 等意义“。 (繁体为 )中间的 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 下面的一横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 实际上是有围墙的、有人守卫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 中国 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 中国 中国 是天子所在的国。
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 中国 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 中国 了。
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 中国 中国 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比如契丹人建立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 中国 ,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 中国 一部分。 中国 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 中华 中国 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用 中国 了。

——葛剑雄《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我们的文化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 中国 一词在不同时期的含义。(10分)
(2)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5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契约起源于古代罗马,但当时主要用于商业。推翻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处于原始社会晚期,王权尚在形成之中,无法按照罗马皇帝的独裁方式进行统治。在此情形下,征服者将自己的亲兵制和被征服地区的契约概念相结合,建立起以采邑制为基础的领主附庸关系。 附庸的臣服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契约,而且是双向契约。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他便丧失其享有的权利。因为国王的主要臣民同时也是他的附庸,这种观念不可避免地移植到政治领域时,它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约12世纪以后,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取得自治权,无论学徒制、帮工和妇女的中短期劳动还是各种专项工作(包括医生治病),当事双方一般都要签订契约,其中尤以工商业的学徒契约最具代表性,详细规定了学徒和师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学徒契约的书写程式通常以 我承诺和同意——”开始。学徒不仅承担义务,也享有多种权利。学徒契约一律要求师傅向学徒毫无保留地传授本行业的一切技术,其他条件则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学徒还要在师傅家干家务和在作坊或商店中打下手,所以一般可以获得少量工资,除了技术训练,学徒契约还应包括一定的文化课学习时间。为了不使学徒的权利沦为一纸具文,行会赋予学徒投诉不履行义务的师傅的权利。对于不履行义务的师傅,学徒可以请求解除师徒契约。

——摘编自徐浩《从中世纪的契约关系看欧洲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之前欧洲的契约发展历程。(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的契约关系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7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趋势图

——龙伟《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知识图谱

上表能够反映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变化的不同阶段的情况,指出其中一个阶段或整体的情况并说明出现这一情况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