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四川省绵阳市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7 浏览数:1578

一、单选题

1.

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时代,处于社会顶层的大墓,规模远超前代,随葬品数量却完全落于下风,而表现墓主人社会地位的因素增强,墓坑的规模形制、葬具的配套、随葬品的配伍关系、仪仗等制度性差别越发突出。这凸显出龙山文化(  )

A.鲜明的世俗化印记B.万物有灵的心理习惯C.强烈的宗教化倾向D.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2.

图6为战国时期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北方农牧区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表明(  )

图6

A.黄河流域水患基本解除B.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已经成熟D.北方生态环境面临破坏的风险

3.

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 懂礼即中国 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 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  )

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D.强化了 大一统 思想

4.

明代清官海瑞在断案时坚持 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 的准则。这反映出海瑞(  )

A.明德慎罚的刑狱原则B.公平正义的责任担当C.援礼入法的断案理念D.惩奸除恶的浩然正气

5.

戊戌政变后,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计划废黜光绪,这一计划遭到列强反对而未能实现。守旧派本就坚决反对 西学 ,现在更加痛恨 洋人 ,大清王朝的政治走向 维新变法的反动时期 。据此可知当时(  )

A.西方列强支持中国自强B.反帝思潮与政局变动交织C.慈禧太后坚决捍卫主权D.排外意识弥漫于社会各界

6.

1923年,中共中央发出通告: 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望各区会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 这反映了中共(  )

A.注重国共合作的独立性B.意识到武装起义的必要性C.准备掌握国民党领导权D.强调建立统一战线紧迫性

7.

国内市场的商品结构表

商品       时间

1920

1936

亿元

%

亿元

%

农业产品

手工制造业产品

近代化工厂产品

矿冶业产品

进口产品

3009

2975

883

291

1188

4228

3217

955

315

1285

7533

4386

2831

496

1561

4482

2610

1684

295

929

合计

9246

10000

16807

10000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产业结构畸形滞后B.重工业发展停滞不前C.农业发展成就显著D.减少了对西方的依附

8.

新中国初期,很多国人以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和技术人员的身份,或者作为剧团、体育代表团、贸易促进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成员出访外国。通过非正式渠道,中国与70多个国家的人民政府建立联系。这一举动(  )

A.推动了世界革命进程B.彰显了外交的灵活性C.标志外交战略的转变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9.

由于拉斐尔对《雅典学园》的创作历程未留只言片语,由此各种误读现象层出不穷。学者研究发现,该画并非对古典学术昌盛百家争鸣场面之颂扬,而意在揭示潜藏在古代智慧之中的基督教神学。这一事例说明图像(  )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不能作为史料引用C.需与文献研究结合D.价值来自学者发掘

10.

1908年,一个考察德国社会的英国工会代表团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 所访城镇的工厂住宅区没有贫民窟,其他地方也是显而易见 大街上不见衣衫褴褛的乞讨、赢弱之人,任何地方都看不到我们所称的那种最坏意义上的贫困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民主宪政体制臻于完善B.工业化缩小了贫富差距C.社会主义运动持续高涨D.威权政府下现代化策略

11.

20世纪20年代,美国总统柯立芝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企业,而是一种信仰。 建造工厂的人实际上建了一座教堂……工作在那里的人实际在那里做礼拜 政府便不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 这一思想(  )

A.有利于经济的有序运行B.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C.缓和了美国的阶级矛盾D.增加了爆发经济危机的风险

12.

1982年与1950年相比,苏联国民收入增长了8倍以上,工农业总产值分别增长了12倍和13倍,在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值也从1950年12%升至1982年的20%。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改变B.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C.苏联社会矛盾逐渐缓解D.国际局势的逐渐缓和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拉丁语是社会唯一通行的语言,其他各国语言则是粗俗语言。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一批知识分子认为必须放弃拉丁语,使用本民族语言。13世纪时,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第一个提出民族语言问题。在英国, 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喜欢意大利,但更爱英国。我熟悉拉丁语,但崇拜英语 成为当时民族意识的真切写照。而在法国,早在12—13世纪,一批作家已经使用法语进行写作,到17世纪时,法语已经成为欧洲国家仿效学习的语言。与英法相比,德意志民族语言的产生要落后很多,直到1871年德国统一前,德语只在下层群众中使用,并被视为粗俗不堪的语言。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读书人认为,西人之所以富强,皆因其切音成文、识字者众、民智开通之故。为此,他们开始研制汉语的拼音文字方案。进入20世纪,白话文、语言统一等都迅速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被纳入新政范畴。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对国语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相继召开了 读音统一会 ,颁布了注音字母、《国音字典》、国语罗马字和 新国音 方案。于是各种提倡和推行国语的机关、组织大量涌现。有关语文革新的各种主张,从白话文、废汉字到提倡世界语等,一时众流竟起。国语运动的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改革,将中国塑造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语运动不但植根于现代场景中,它自身就是面向现代的。

——摘编自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欧民族语言兴起的历史作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方相比清末民初国语运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语言的认识。(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时,某学者提出了近代中国经历从 沉沦 谷底 再到 上升 的基本规律,并以此为据对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进行归纳。

阶段

特征

1842年到1901

近代中国历史不断沉沦的时期

1901年到1920

近代中国沉沦谷底的时期

19211927

近代历史明显出现了上升趋势

十年内战时期

上升沉沦的交织,沉沦因素略占优势

抗战时期

主要是上升因素起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

上升沉沦相交织,上升因素起了主导作用

——摘编自张海鹏《唯物史观与民国历史人物评价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任选一个阶段,并运用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阶段及特征,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农村公社是传统俄国的基层组织。农民不但依附于领主,还依附于公社。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但公社保存下来并不断强化。与此前相比,公社有了正式的法律名称 村社 。领主对村社的管辖由国家对村社的管辖所代替,领主管理机构撤出,政府指派的米尔调解员进行监督。村社以上的乡在改革前由国家任命官吏,改革后则改为由各村社推选管理人员。由于赎买土地的契约不是同农户,而是同村社签订并以连环保方式缴纳的,改革后村社的经济职能实际上有所强化。同时由于地主割走大块土地,村社份地减少,随着农户分家现象增多,土地重分越益频繁,农民的份地也越来越零碎。村社强化造成的大锅饭现象严重阻碍了俄国农业的改良,但由于统治者的支持直到1906年斯托雷平改革才最终废除。

——摘编自金雁、秦晖《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国村社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861年村社制改革带来的影响。(7分)

16.

【历史——选修2: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就军事扩张问题作了秘密报告。其军事副官霍斯巴赫作会议记录,五天后又将原始记录整理成备忘录,史称 霍赫巴赫备忘录 。希特勒在会上强调, 德国的未来,将取决于能不能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 。罗马帝国和英帝国的历史已经证明,只能用粉粹抵抗和大量毛线来实现扩张 ,德国的问题只能用武力解决。扩张的步骤是什么?根据他的发言和指令,可以概括成 先大陆、后海洋 的三部曲:首先建立一个囊括中欧的 大德意志 ,主要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波兰的但泽走廊;其次打败法国,消灭苏联,夺取欧洲大陆的霸权;第三,向海外发展,战胜英美,称雄全球。在实施扩张的计划时 必须考虑到两个可恨的敌人:英国和法国,他们是不会容忍屹立于中欧的德国巨人的 。因此夺取捷、奥两国,也是为了排除对抗英法时的侧翼威胁。希特勒认为实施扩张的时间, 最迟在1943—1945年 ,如果法国发生内讧或者卷入同另一个国家的战争,则必须提前行动。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霍斯巴赫备忘录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霍斯巴赫备忘录。(9分)

17.

【历史——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清代著名史学家。康乾之世,学界的主流是考据学,章学诚反对当时埋头古典,专务考索,提出研究必须 经世致用 。《文史通义》开卷第一句就曰: 六经皆史。 他倾心于文史评议,时人把他比作唐朝的刘知畿,而他却强调其与刘氏的不同: 刘氏言法,吾言史意。 所谓 史意 ,就是史家在历史撰述中寓含的自己独创的思想。他认为 史所贵者,义也 事者其骨,文者其肤,义者其精神也。 刘知畿倡言史家 三长 说,章学诚在才、学、识三长外,又设一 史德 。所谓 史德 ,即 著书者之心术也。 他认为,吏事有盛衰、有是非,史家尽量不动感情, 尽其天而不益于人 。章氏的学说时人很少赞同,著述心得更少有人能领会。其生前著有《文史通义》等作品,但流传不广。直到一百多年后《章氏遗书》出版,学者才惊讶地发现,章氏的理论隐含着这么多现代色彩!梁启超更称其为 清代唯一之史学大师

——据【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章学诚的史学思想。(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历史著述价值的因素。(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