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河南省濮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8 浏览数:479

一、单选题

1.

如图1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图2是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早期中华文明的多源多元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C.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D.不同文明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2.

《诗经·大雅·文王》说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意在相互维系,本支不乱;同时,周人称镐京为 宗周 意即大宗宗庙所在也。这说明西周时期(  )

A.祖宗崇拜是思想文化的主流意识B.分封制度是维护统治的主要手段C.通过族权和政权的结合维系统治D.周王室对诸侯拥有绝对统治权力

3.

《诗经·小雅·北山》记载:西周时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史记·周本纪》则记载: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造成这一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式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推广B.周王室东迁造成礼崩乐坏C.兼并战争使诸侯日益坐大D.变法运动使得贵族集团衰落

4.

作为儒者,他一面坚持礼乐的象征意味对社会的垂戒警示意义和理性的自我调节对人类行为的控制能力,但另一面也重视了现世治理中的实用功利。 据此, 应该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5.

汉初,因国力有限,汉廷被迫对匈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以求赢得社会秩序的重建。汉武帝即位后,汉匈实力对比发生明显变化。强大起来的汉朝不愿意再对匈奴妥协退让,大一统王朝本身也不允许不服从或分庭抗礼的政治实体存在。 此材料意在表明汉代北伐匈奴是(  )

A.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认知B.王朝国防战略的必然选择C.为了改变汉代之初的屈辱D.化解王国危机的主要途径

6.

汉武帝时代,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这表明其儒学理论(  )

A.继承了先秦儒家变革的历史观念B.构建了中国道德伦理文化的体系C.构成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D.关照了当时王国割据的政治现实

7.

据史料记载,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制定国家律令《辛亥制度》供国人学习;前秦王猛帮助苻坚治理国家 明法峻刑 ;后秦之主姚兴在长安建立律学,让郡县散吏来京进修法律。这些做法(  )

A.体现了 天下有法 的观念B.提供了胡人完全汉化的证据C.证明了五胡政权的混乱暴虐D.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制度基石

8.

如图为唐朝 怀集庸调银饼 ,其铭文为: 怀集县开十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 开十 当是开元十年的省称)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据此可知唐代(  )

A.没有严格的实行纳绢布代替徭役B.岭南地区已经实现了赋役的征银C.开元时岭南地区已出现以银代赋D.国家财赋的供应已仰仗东南地区

9.

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这说明(  )

A.商品经济改变了社会结构B.社会流动影响门第观念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0.

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 中国 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 中国 。……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 中原即中国 懂礼即中国 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 中国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11.

1573年,西班牙开辟了拉丁美洲与亚洲之间的海上贸易通道,将大量来自中国的商品,尤其是丝绸运往拉美,形成跨太平洋的 丝——银 对流。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导致传统小农经济走向解体B.导致明朝放弃 海禁 政策C.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纸币化D.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12.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在东南设置台湾府;在东北遏制沙俄,运用外交手段划定边界;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北方,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后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清朝这些做法体现出(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国家治理因地制宜C.国家疆域远超历代D.边疆管理军事为主

13.

至《马关条约》签订,近代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趋势是: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有学者指出,这些埠口,在中国封建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泄入、渗开。据此可知,通商口岸开设(  )

A.使中国领土主权不断受到破坏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C.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D.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变化和发展

14.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孔子被塑造成一个跪在上帝面前认错的妖魔;康有为等维新派则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至圣素王和神明教主;20世纪初,排孔非儒的声音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最终孔子这一偶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被彻底打倒。近代孔子形象多变说明(  )

A.孔子成为各派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B.各种形象都是对孔子的客观认识C.儒家思想成为近代社会进步的障碍D.近代各派对孔子的认识日益深入

15.

1905年,为抗议美国奉行迫害华人的排华政策,同时也为抵制列强欺凌,维护国家主权,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抵制美货运动爆发。在抵制美货期间和以后的两年中,美国对华出口一直处于下跌状态,尤其是棉纺织业和面粉等工业遭受打击最大。由此可见抵制美货斗争(  )

A.阻止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奠定了辛亥革命的基础C.反映了革命思想深入人心D.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

16.

1906年,孙中山明确指出: 文明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谈论的是(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17.

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如图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土地革命的推行B.北伐的胜利进军C.抗日战争的胜利D.解放战争的进行

18.

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 非正统做法 ,在远离国民党控制的地方发展壮大,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 这一 最大的成功 指的是(  )

A.工农武装割据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采取武装斗争D.组织工人阶级运动

19.

1937年,中国共产党的一份政治文件中称: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该政治文件的主旨在于(  )

A.废除封建经济基础B.建立民主联合政府C.缓解边区军事压力D.适应全面抗战需要

20.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 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材料中的 转折点 指的是(  )

A.全面内战爆发B.战略反攻开始C.三大战役进行D.渡江战役胜利

21.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 中国人寻找适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寻找了两三代,但终究没有寻找到。直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这些 政治制度 中最根本的制度是(  )

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村民民主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2.

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A.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B.中国已基本实现工业化C.国民经济比例得到协调发展D.促进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23.

有人对1976—1979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资料的变化制作了如下统计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食

1976

19110

35000

230

32

1979

20115

132300

800

200多元

800

30000

A.农业生产技术出现极大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 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历史活动,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A.根源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C.是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总结D.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理论成果

二、材料阅读

25.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国家发展与壮大的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商周 封建 体制转变为秦 大一统 体制,虽然不能与 传统 体制转变为 现代 体制相提并论,但在一点上却有相似处,即两者都不是局部的、一事一项的变迁,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一种大变局。这不只关系着治道、政术、教化,更关系到政体,亦即国家根本体制的大变局。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看作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范畴内,最为深刻的一次具有时代转折意义的变迁。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前期的中枢政治体制是三省制,但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中枢体制就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到中书门下体制的阶段。……尽管中书门下体制下还是集体宰相制度,但宰相裁决政务,实行宰相轮流秉笔决事的制度,并逐渐向首相制度过渡。……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这是宋代以宰相职权的分化为核心的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

——刘后滨《政治制度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 大一统 体制的具体制度并说明这一体制建立的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中枢政治体制发展的变化,并用宋代宰相职权分化的史实说明唐代中枢体制的演变为宋代提供了 前提 这一观点。(6分)

26.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是影响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二
在优惠关税下,外国商品的涌入和1895年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生产方面享有的特权,给国内手工业和农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外国人主宰了中国的公共设施建设,通讯业、采矿业、银行业和其他近代企业,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他们往往在外国人或者中国企业家的工厂里聊以度日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858—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 外国商品大量涌入 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外国商品的涌入 对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10分)

27.

新中国建立后,以全新的姿态营造了对外交往的新局面,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谱写了新型大国外交的新华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 一条线、一大片 的外交战略。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明确提出 一条线 外交战略。毛泽东说通: 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 毛泽东提出 一条线 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从而有效地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严重威胁,并摆脱此前亦即60年代在国际上所处的孤立地位。

——陶季邑《美国关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建国初期对外政策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在 一条线、一大片 的外交战略的指引下,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综合材料一、二,谈谈影响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8.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12分)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中国的文化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每一个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经历了几千年辉煌的古代农业文明之后,中国社会缓慢发展到清朝。此时的中国与世界形势均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所谓 千古未有之变局 。这种变局向中国人提出两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历史新课题,这就是:抵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新中国建立迄今已70多年。70多年来,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建设强大而现代化的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史实,自行选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以时序为线索,史论结合,表述规范。)(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