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江西省赣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373

一、单选题

1.

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里,发现了一些加工精细的小石镞(如图)据考证,这些小石镞是已知的最早的弓箭实物。这表明古人类(  )

A.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B.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C.已经具备了审美意识D.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

2.

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九州 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其所叙述的九州范围:北有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 九州 的出现(  )

A.加速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C.表明统一多民族格局的形成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3.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下表反映了两汉时期端午节俗的概况,据此可知,两汉时期(  )

时期

地域

纪念人物

农历五月初五的习俗

两汉

山西部分地区

介子推割股啖君

西汉时,确定了端午仪典,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

苏南、浙北

伍子胥忠贞贤能

绍兴

曹娥孝女

梧州

陈临勤政爱民

许多地区

屈原爱国爱民

A.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习俗B.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C.城市商品经济迅速发展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

4.

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政权时以汉朝的继承人自居;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 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 ;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  )

A.多民族政权并立互相争夺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繁导致了国家分裂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5.

唐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后正式改名为 翰林学士 。安史之乱后, 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 ,被称为 内相 。这一做法表明(  )

A.权力运行机制遭破坏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C.三省六部制正式废除D.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6.

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这反映了宋代(  )

A.社会成员等级界限消失B.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C.商业发展推动婚姻自主D.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7.

明代学者王世懋发现福建建阳、邵武、长汀等地居民的口音与江西口音相似,一经询问,原来这里有大量江西商人的活动与入籍。以盛产武夷茶著称的建宁府为例,茶农茶商几乎都是江西人,每年早春,总有数十万江西人来到这里,筐盈于山,担接于道,据此可知(  )

A.资本主义萌芽的普及B.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C.区域间长途贸易兴盛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废除

8.

明清传世著作颇多。下列四部著作反映的共同特征是(  )

A.封建文化专制空前严重B.传统文化进入总结阶段C.传统科技已发展到顶峰D.西学东渐影响科技发展

9.

近代某条约规定: 开放天津等处为通商口岸、各国商船和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这一条约的签订导致(  )

A.列强侵略势力逐渐深入长江上游地区B.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列强在华资本输出范围得以扩大

10.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义和团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严格说来,它与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两个救国方案是背道而驰的。他意在强调义和团运动(  )

A.推动了清王朝近代化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C.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D.盲目排外不利中国社会转型

11.

下表根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整理。据此可知,当时(  )

项目

19148月前总计

19148—1920年新注册

公司数

146(

272(

资本总额

148(万元

11743(万元

行业类别

纺织业和面粉业居多

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B.晚清政府鼓励发展实业C.形成了独立完整工业体系D.民族工业发展适逢良机

12.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进行了多次转移。如图所示的转移地点中,中共中央所在地由③转移到④是因为(  )

A.北伐的胜利进军B.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C.红军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D.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13.

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进行了参议员选举工作,最后选出由共产党员为参议长、2位国民党员为副议长,共计参议员197名的临时参议会,其中共产党员参议员46人,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了落实B.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得以扩大C.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D.中共敌后战场成为了抗战主战场

14.

电影《长津湖》重现了70多年前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长津湖血战的一幕。长津湖战役之后, 联合国军 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战争走向完全改变,以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其价值在于(  )

A.体现了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的关系B.结束了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C.打出了国威军威,赢得和平建设环境D.极大地改变了联合国内力量对比

15.

1973年10月,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议上,袁隆平代表湖南省杂交水稻大协作组发言,宣布在全体协作人员的参与下,籼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1976年,全国籼型杂交稻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普遍增产两三成,这一事实表明(  )

A.科教战线已经开始拨乱反正B.科研工作未受 倾错误的影响C.中国科技水平有了较大进步D.中国科研有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16.

2021年3月,《中国日报》记者潘旭在推特上发布了《辛丑条约》签字现场与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现场的两张图片,配文说: 从1901到2021,中国用120年的时间告诉美国,他们没有资格 从实力的地位出发 与中国谈判。 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B.一带一路成为世界各国共识C.中国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域道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为一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除此以外,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西域的葡萄、石榴、苜稽、胡丘、胡麻、胡瓜、胡蒜、胡桃等植物,陆续向东土移植;西域的良马、骆驼、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名贵的毛贸品,也都源源东来。以后,佛教和佛教艺术也经中亚传到西域,再向东土传播,对于中国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原地区则向西域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畲井(包括井渠)的技术传到西域。这种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汉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摘编自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下)册》

材料二

宋朝对外贸易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西汉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二)……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宣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五)工人阶级尚木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首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会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全国代表大会议亦通过此决议。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材料二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亲爱的同胞们,本党这种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与委曲求全的态度,早已向全国同胞在言论行动上明白表示出来,并且已获得同胞们的赞许。现在为求得以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目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现的部分,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周恩来选集》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中国共产党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1861年至1908年,慈禧太后掌握清王朝最高领导权。

时期

态度

出处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所有重大问题,都要报经慈禧的批准,才能付诸实施。慈禧太后实际上是洋务运动的指挥者和决策者。

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方案,是内忧外患逼出来的,并无远大目标和完整计划。慈禧太后更是心中无数,因而进展缓慢,远远赶不上形势发展。

同上

维新变法

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些要员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也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

昊仁明《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

1898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周敏之《论慈禧反对戊戌变法的原因》

清末新政

1903年,慈禧太后批准废除科举制。当立宪派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时,也得到慈禧的积极回应。

杜以同等《论慈禧的改革与守旧》

1905年,慈禧大后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各国宪政。19067月,慈禧太后宣布仿行宪政,开始预备立宪,其目的主要是维护清王朝的皇权统治。

李细珠《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论慈禧太后及其统治的是非功过》

提取材料中相关信息,就慈禧太后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功与过,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解放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上海经济发展遇到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商业服务业在崇尚节俭的社会环境中显得相当萧条。同时内地的经济发展又缺乏技术,缺乏人才,缺乏经验。经陈云同志批准,1956年一批企业从上海散到内地。上海约有270多家轻工、纺织工厂,迁往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等省。还有些服装加工饮食服务业也到内地生根开花,远的到达内蒙古,在一五计划期间,上海有20多万人支援外地,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万多人,熟练技工8万人,还有5万多人的设计、建筑、安装队伍参加重点工程建设,对于内地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摘编自谷牧《谷牧回忆录》

材料二

农村劳动力流向东、中、西部地区的比例

年份

东部

中部

西部

1991

574%

261%

165%

1994

745%

142%

113%

1996

70%

176%

124%

1998

823%

94%

83%

1999

798%

10%

102%

——资料来源:刘文,1991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分析,南开大学学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五计划期间上海支援外地的积极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90年代农村劳动力流向的总体趋势,并说明其原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