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35 浏览数:248

一、单选题

1.

在仰韶文化洛阳王湾遗址的小陶罐内壁附着有粟的痕迹,在三门峡交口遗址同时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同时,在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遗址、郑州西山的古城等出现了大型定居村落,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这表明此时(  )

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已经出现B.农业经济活动较为稳定C.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D.农作物种植出现了交流

2.

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而西周实行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周王对地方统治有所加强B.商内外服制度得到沿袭C.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演变D.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等理念是习近平对绿色发展的期许。下列哪一学派思想与这一发展理念有相似之处(  )

A.墨家B.儒家C.法家D.道家

4.

钱穆先生在《秦汉史》中说到: 秦朝政治措施之重要者,当首推废封建而行郡县。然封建之废,实不始于秦,自春秋以来,西周封建旧制,固已日在崩坏之中,封建制渐崩坏,即郡县制渐推行,二者相因,本属一事,考之《左传》,晋人早有县制 。由此可知(  )

A.秦代之后分封退出历史舞台B.秦郡县制度推行有其历史基础C.作者意在完全否定分封制度D.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度

5.

汉武帝时除沿用按军功授官、选郎官等旧制外,还建立察举制、征召制、选博士弟子等新的选官制度,通过这些制度,选拔了一大批有用人才,出现了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的局面。这些制度(  )

A.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出现B.强化官僚集团对君权的制约C.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D.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6.

东汉初年,由内朝尚书组织与外朝三公九卿一起形成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变为 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 。时人政论家仲长统言: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据此可知(  )

A.外朝在形式上完全隶属于内朝B.皇权实现了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内朝实际上成为国家政务中枢D.台阁奠定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7.

三国时期,东吴在与魏、蜀军事对抗的长江沿线实行屯田制,各级将领在其防区内组织军士及家属经营屯田,兴办水利工程,使之立足于江东70余年, 地方几万里,带甲将百万 。东吴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C.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D.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8.

唐初,政府规定成年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帛或布匹代役,称为 。庸制的实施说明(  )

A.唐朝的兵源十分充足B.唐朝商品经济发达C.唐初自耕农经济盛行D.唐朝农民负担较轻

9.

宋初形成了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 的局面,但也出现了 财己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己,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

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B.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C.建立一省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0.

下列图片展示了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创制的文字。这可用来说明(  )

A.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B.民族史研究资料丰富C.文字能促进文明发展D.民族间文化联系增强

11.

明清之际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把学术研究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或以复兴古学(经学)为已任;或独辟蹊径,开诸子学研究新风气;或探究 切用于世 的学问;或会通西学,倾心于 质(物质)测(实测)之学 的研究。他们的研究(  )

A.呈现出崇实舍虚的新风尚B.促使正统思想发生改变C.深受西学东渐风气的影响D.批判和否定了孔孟儒学

12.

明仁宗时,科举取士一度南北分卷, 科举之士需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这一制度(  )

A.提供了公平竞争环境B.化解了南北方的矛盾C.有利于笼络北方士子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13.

明代小说《警世通言》中叙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商人刘有才最初选择宋金为女婿只是贪他是个好劳力;后来宋金一病不起,被刘有才抛弃;但宋金后来成为家资万贯的富商,化名钱员外再向刘家求婚,刘有才 求之不得 ,宋金终与妻子团圆。这体现了(  )

A.理学世俗化的新途径B.传统伦理观念的根深蒂固C.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D.市民阶层的社会价值取向

14.

清朝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引起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等变化。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B.农业可持续发展阻碍大C.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D.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15.

清朝著名诗人、政治家黄遵宪曾就某一历史事件先后写下了《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等名篇,表达自己的反帝爱国思想。这一历史事件应该是(  )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16.

有学者评价左宗棠: 他后半生一直在走林则徐未竟的道路,如办船厂、禁鸦片、西定新疆……他是林则徐的接班人。 该评价(  )

A.全面客观地展示了左宗棠的后半生B.体现出近代中国人反侵略求民主的主题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D.反映了先进中国人为振兴国家不懈努力

17.

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 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 (立约互保指南省与列强立约和平相处)这说明(  )

A.清中央政府对东南互保运动的认可B.东南督抚认清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C.中央集权在晚清时期遭到严重削弱D.东南互保运动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基本肯定

18.

下图为清末历年设立本国工矿业创办的资本趋势,出现图中设厂高潮主要是由于(  )                                                        清末历年设立本国工矿业创办资本趋势

A.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B.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进行D.抵制日货运动的开展

19.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历史B.体现了反帝反封的革命内涵C.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0.

1923年胡适曾回忆: 近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名词就是科学。 这说明(  )

A.科学主义 是当时社会主流B.科学救国 是时代共识C.新文化运动促进时代风尚转变D.科学精神全面启迪了民智

21.

某一时期战事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 一半靠兵力,一半靠宣传 枪和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当两党合作时,无疑是一对优势互补的搭档。一旦合作破裂,共产党就吃大亏 。文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22.

毛泽东在1929年4月5日给中央的信和1930年1月5日给林彪的信中,强调 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不得工人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这旨在说明(  )

A.工农联合利于革命发展B.农民运动遭遇重大挫折C.城市中心模式已被放弃D.工人阶级处于领导地位

23.

1937年7月11日,日本陆海军在作战计划中决定,以平津地区为主要作战地区,防止局势走向扩大或进入胶着状态,同时要 极力避免对华中及华南使用兵力 ,并要求在三四个月内争取结束战争。这一计划(  )

A.预示日本开始全面侵华B.在淞沪会战中受沉重打击C.成为日军作战基本纲领D.易导致日本侵华战线过长

24.

下图是某历史教材中的一幅地图。该图可用于研究(  )

A.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D.解放军展开战略决战

25.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曾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许多少数民族被迫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致使现在根本弄不清楚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而在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汇总登记上报的民族就有400多个。少数民族不再隐瞒身份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C.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26.

从1953年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较快,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也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这表明(  )

A.中国国民经济业已恢复B.一五 计划取得成功C.苏联模式符合中国实际D.中国迈进社会主义时代

27.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外交(  )

时间

外交成果

1954

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印、缅三国发表联合声明,正式接受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彼此关系的准则

1956

中、尼两国签署《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尼泊尔之间的通商和交通的协定》。该文件重申双方达成的五项原则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1972

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强调双方愿意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两国关系

A.呈现出务实自信特点B.推动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C.消除了意识形态差异D.缓和了美苏冷战对峙的格局

28.

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涌现出 铁人 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等英雄模范人物,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这表明(  )

A.历史是由英雄模范人物创造与推动的B.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及其价值C.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D.这一时期的探索符合国情且成效显著

29.

在看完《血战台儿庄》之后,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说: 从这个影片来看,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 不久,台湾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公开往来的序幕从此揭开。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血战台儿庄》可以作为徐州会战的一手史料B.历史共识助推两岸关系发展
C.是否认同国民党抗战是国共两党分歧的焦点D.优秀文化作品决定历史走向

30.

1987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所占比重由77.6%下降到59.7%,集体经济由22.4%上升到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三资企业 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则由几乎为零上升到5.6%。这反映出(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丧失B.改革进入以城市为重点的新阶段C.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发展D.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已经凸显

31.

2020年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用于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另受部分国家的邀请,中国派出医疗队对外进行援助。在这场全球战 中,有一种风范叫 中国担当 ,有一种温暖叫 中国援助 。这(  )

A.说明中国的治国理念被世界效仿B.体现出中国已成为发达国家代表C.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反映了中国与各国加强政治合作

3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所做的报告,大气磅礴、内涵丰富,3万多字的报告纵观历史、展望未来,浓缩了5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描绘了从2017年到202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以下对党的十九大表述正确的是(  )

A.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B.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
C.提出再奋斗一百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D.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材料阅读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败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带到游牧地区,牧地变为耕地,北方边境扩大。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事务,包括边疆民族。 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朝令夕至,声闻毕达 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 。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是帝师和宣政院。帝师是主管全国宗教事务的官员,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务,而是通过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荐吐蕃地方官的形式来实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清朝的治边方略大致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正确处理中央与边疆政府的关系,使之各得其所;二是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即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三是对边疆蛮夷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 众建而分其势 ,厚待边疆蛮夷上层人物,清朝上层还通过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来增进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四是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通过上述治边方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卓有成效。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边疆治理卓有成效的原因。(6分)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开元年间,唐朝达到盛世,但从均田制等制度层面看,也开启了衰败的肇端。《新唐书·食货志二》指出: 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 宋人刘怒认为: 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 唐朝官员队伍增长速度又特别快,贞观初期朝廷正式官员仅643人,到开元时已增至18000多人,天宝年间,均田制最终走向了崩溃。

——摘编自陈忠海《唐朝均田制的兴与衰》

材料二
通过对上一阶段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中共 六大 会议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以及《农民问题决议案》,对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来实施的 没收一切土地 政策进行了改变,进一步制定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只 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 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摒弃了1930年以前共产国际的意见和苏联 土地国有 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 土地国有 发展为 土地农有 ,经过各根据地的实践,最终于1931年春解决了地权问题,标志着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初步形成。这条路线可概括为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黎林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均田制崩溃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土地路线的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土地政策对当代制定土地政策的启示。(6分)

三、开放性试题

35.

北京天安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它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在近现代历史的每一个特定时期,我们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上述四幅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发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历史事件,请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任选其中两个历史场景,各配一段解说词。(要求:说出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简述该事件及历史意义。语言简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