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江西省九校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7 浏览数:1188

一、单选题

1.

周初实行分封制度以后,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很大变化,即由过去夏、商之王以诸侯之 兄长 盟主 的身份,变而为诸侯之 。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对地方的控制有所加强B.贵族政治被打破C.政治隶属关系有所弱化D.王权与神权结合

2.

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 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请侯,复坐置官属 的现象。这一现象(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3.

南宋宁宗庆元年间,宰相韩侂胄为打击政敌,把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斥之为 伪学 ,考生科举考试中涉及理学思想的,被视为 伪学之党 。名列伪学党籍的人不许当官,这一打击行动历时六年,史称 庆元党禁 。这反映了(  )

A.理学官方意识形态地位动摇B.政治斗争影响思想文化发展C.理学思想违背了儒学价值观D.理学的发展取决于科举制度

4.

表1是明清时期各地农村集市数量变化统计
根据表1可知,明清时期(  )

A.北方市镇经济发展超过南方B.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C.区域经济专业化程度加深D.农村经济商品化不断扩展

5.

1896年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说: 近年各省所设学堂,虽名为中西兼习,实则有西而无中……各省学堂,既以洋务为主义,即以中学为具文,其所定中文课程,不过循例咿唔之事。 这段材料折射出当时的中国(  )

A.传统纲常礼教已经被抛弃B.中西文化呈现出交融之势C.教育近代化取得一定成效D.西学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6.

从帝国比较研究和国家建构理论出发,由于统一民族或国家的制度与认同塑造的滞后,多民族的王朝国家在 走向共和 的过程中极易形成国家分裂,最终使国家走向瓦解。据此,辛亥革命中最具正面意义的是(  )

A.民主共和广泛传播B.南北和谈达成妥协C.颁行宪法约束权力D.武昌起义一呼百应

7.

九一八 后,马占山率领爱国官兵反蒋抗日,在东北地区用 拜关公、讲忠义 来呼吁民众参军救国,吟诵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来表达对国土沦陷的悲愤。对其意图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运用忠义伦理动员民众反蒋联共B.呼吁各界爱国民众投身国民革命C.广泛动员群众投身于全民族抗战D.借助民俗文化推进抗日救亡运动

8.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中国政府牵头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3月12日,英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截止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创始成员国扩至57个(其中不少欧洲发达国家)这表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殆尽B.经济区域集团化深度发展C.中国经济国际化进一步发展D.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9.

苏格拉底早年说过: 希望知道事物的原因,知道一件东西为什么存在,为什么产生, 为什么消灭。我认为是一件很高尚的事业。 后提出: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苏格拉底认识的变化对古希腊的影响是(  )

A.使个人主义发展为理性主义B.功利主义成为公民共同追求C.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D.促进了哲学发展方向的改变

10.

英国在14到15世纪曾多次发布限奢法令,规定只有 王室成员、高阶神职人员、伯爵、男爵、骑士和上流社会的女士才可穿戴毛皮、贵重丝绸衣物,但是收效甚微。很多富裕的中层阶级,甚至平民都违反禁令,穿戴贵重衣物彰显自身财富和地位。该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社会经济复苏繁荣B.文艺复兴解放思想C.宗教束缚逐渐减轻D.世俗审美重大变化

11.

租借是二战期间美国实行的一种对盟国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的政策。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称战时对苏联的租借援助是战争取得 胜利的武器 ,而苏联则认为租借是美帝国主义榨取财富的 多头武器 和阶级敌人的 阴谋手段 。美苏对租借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

A.冷战格局下美苏意识形态的冲突B.马歇尔计划的施行损害苏联利益C.苏联否定美国在战争中的贡献D.美苏之间的关系开始走向破裂

12.

1966年美国作家阿尔比创作的戏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剧情发生在深夜,没有什么情节,通过两对夫妇之间近乎 谩骂 的对话,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苦恼,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了严肃的悲剧主题。据此可知,阿尔比所代表的文学流派(  )

A.突出了对理性的肯定与坚守B.剖析了社会生活的深刻本质C.表现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D.抒发了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从16世纪开始,黑奴贸易是欧洲资本积累的暴力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

——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世纪东、西方三角贸易的主要不同点。(从内容、方式、作用等方面比较。12分)
材料二 从19世纪8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60年间,是自由贸易衰亡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的美国竭力鼓吹贸易自由化,主张降低关税,取消数量限制,实行无差别待遇的互惠原则,在它的影响下,建立起以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为中心的国际经济贸易休制。从世界范围来看,关税壁垒大为削弱,贸易数量限制有所放宽,贸易自由化取得进展。

——摘编自《自由贸易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前后自由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材料三 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 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 自贸港

——整理自候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

(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充满着联系,阅读18~19世纪部分中外历史事件简表(表2),完成下列要求。
从表2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选信息与论题做出历史解释。(要求:列出所选信息序号,论题明确,解释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日本侵华前,太行地区手工业较发达,各地就地取材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如造纸、熬盐、采药、酿造、陶瓷、皮革、丝织、草帽、竹业等,几乎遍布太行区各县。但日伪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军事扫荡使太行抗日根据地手工业种类减少、规模缩小,无法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根据地政府开始推行互助组、合作社这种新的生产模式,重新整合劳力资源;对有重大发明及创新者提出表扬并予以奖励,举办生产展览会宣传技术创新,将手工业工人、技术人员组队研究技术改进。采用公私联营、开办训练班、奖励劳动英雄的方式以提高群众生产能力和生产积极性。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摘编自岳谦厚 赵智荣《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手工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行根据地手工业改革的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行根据地手工业改革的影响。(7 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自1959年中印关系日益紧张以来,英国政府便开始关注中印边界问题。1959年10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收到英国驻印度高级别专员麦克唐纳关于推进英美联合,乘势(使印度)加入西方阵营的建议后,他并未指示唐纳采取任何措施,只希望英国保持观望态度,不需要 火上浇油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英国政府鉴于美国对印度的支持态度,指出1950年印度独立时未退出英联邦是英国外交上的重大胜利;南亚诸国历来作为英国商品的重要市场,英国政府 要让英联邦成为真正的实体,而不是徒有虚名 ;认为 英国联邦这个组织之所以这么可贵,就在于他鼓励这样一种友好的联系 。麦克米伦在英联邦内积极活动,向巴基斯坦施加影响要求其支持印度;麦克米伦政府还对印度进行实际军事援助,包括武器援助和防空协助。

——摘编自吕利珍《英国麦克米伦政府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和政策(1962.10—1963.5)》

材料二
1960年3月初,苏联原子能委员会主席访印时称,苏联准备帮助印度建设首座核电站,此时,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代表团也正在印度访问。1961年5月,美国有条件地答应向印度提供大规模援助,同意在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头两年里向其提供3.57亿英镑的贷款,但前提是,向印度提供贷款的其他西方国家得匹配差不多相同规模的贷款。同年11月,英美共同希望加深奉行不结盟政策的印度 与西方之间的理解 ,同时,英美同意了印度提出的购买大批飞机及帮助培训人员的请求。12月,英美继续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其中,战争尚未结束时,美国就向印度提供了6000万美元的紧急军事援助。1962年11月27日,中国外交部长陈毅谴责美国干涉中印争端,反对其在亚洲国家间的挑唆行为。

——摘编自孟庆龙《中印边界战争前后美国对印度态度的变化——兼论美印关系的历史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前后英国态度的变化,并简析致使英国态度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前后美国援助印度的目的并说明其采取的援助行动。(9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南亚政治局势变化的历史启示。(2分)

17.

(2022·天一大联考 皖豫名校联盟体 高三历史考试·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教化 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并反复强调: 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 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而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二
二程 关注国家前途,强调 帝王之道,教化为本 ,多次直言上疏,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影响皇帝,提出 格君心之非 王道治国 等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治理模式。程颢认为 得贤才为本 ,请求皇帝兴办学校。在官吏的德才关系问题上, 二程 强调修己之道,以德为先。程颐呼吁要将 宽赋役 劝农桑 等措施作为重民保民、治理天下的要务,实现富裕的同时才能进行道德教化。还提出了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的婚姻妇女观。程颐指出,圣人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是也不能轻视刑罚的作用,应该在先有刑罚的基础上进行德化。

——摘编自丁静《二程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与 二程 教化思想的相同之处,并简评 二程 教化思想。(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