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广东省广东市从化区中考历史一模试题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8 浏览数:861

一、选择题

1.

据考古学家考证,早期北京人的寿命如下表,出现表格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总人数

14

30岁以下

45—50

50—60

死亡年龄不明

39

395%

7%

79%

26%

419%

A.狩猎生活,危险过大B.不会用火,只吃生食C.没有工具,食物匮乏D.个体生活,难以生存

2.

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3.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的新法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这段叙述表明(  )

A.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背景B.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C.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D.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

4.

汉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儒家学说终于取代了道家成为正统思想。这表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是(  )

A.政治发展的需要B.诸子学说的流行C.社会经济的发展D.诸侯王势力强大

5.

列表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列表可以把同类型史实或者人物进行归纳总结。小李同学以 中国古代科学家 为主题制作了下面的知识简表,从中可以得出(  )

姓名

时代

主要成就

张仲景

东汉

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写成《伤寒杂病论》

贾思勰

北朝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撰写《齐民要术》

宋应星

明朝

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经验,编著《天工开物》

李时珍

明朝

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编著《本草纲目》

A.中国古代科技多居于世界前列B.科技成就大多源于实践经验C.科技著作由政府统一组织编写D.科学家勇于创新钻研的精神

6.

《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提到: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与这一理想最契合的太宗言论应是(  )

A.食为人天,农为政本B.选贤之义,无私为本C.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D.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

7.

某历史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中国古代史专题知识介绍,其中一篇展示了如下四幅图片,据此判断该篇的主题是关于中国古代(  )

 

 

 

 

唐朝长安城简图

北宋交子

明朝《南都繁会图》

清朝广州十三行

A.城市的建筑规模B.商业的发展历程C.手工业工艺改进D.重商政策的演进

8.

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地方官员没有了权力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D.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9.

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 以夷制夷 ,倒是想 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 以华制华 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 以华制华 策略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C.清政府已经成为 洋人的朝廷 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0.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中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这两种形势的是(  )

A.《南京条约》签订和义和团运动B.《马关条约》签订和瓜分狂潮C.《辛丑条约》签订和辛亥革命D.《马关条约》签订和新文化运动

11.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12.

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民族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以上数据说明(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B.中国开始迈向工业化强国C.列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D.近代民族工业迎来 短暂的春天

13.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曾说: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 行军 (  )

A.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B.确立了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原则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4.

阅读下列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的节选内容,最与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点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

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

A.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100周年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D.改革开放100周年

15.

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业品和粮食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的成立B.一五计划 的实施C.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D.文化大革命 的开展

16.

1978年秋天,小岗村将生产队的田地分给各家各户,实行包产到户,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2006年1月25日,一些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宣布要将土地合并,集中办农场、搞养殖和旅游开发等。两次土地政策的调整表明(  )

A.分田到户不利于农业发展B.土地合并违背了国家政策C.农村经济体制要适时调整D.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17.

应美方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于2021年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举行了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结合中美交往的历史,对下面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

交往方式

相关数据

战争冲突

战争冲突朝鲜战争中,中美两军伤亡73万,美国直接战费超过200亿美元

双边贸易

2020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值406万亿元增长8.8

A.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B.朝鲜战争为中国赢得了和平环境
C.中国在中美贸易中处于顺差D.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18.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任何人开挖沟渠以浇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A.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商业的繁荣B.是一部体系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C.注重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D.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19.

伯里克利时代,戏剧作家们创作热情极其高涨,他们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供民众欣赏、品评。这个时代也产生了如埃斯库罗斯等伟大的作家。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说明(  )

A.古希腊民众热衷于戏剧的欣赏品评B.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的繁荣C.雅典戏剧在伯里克利时代达到顶峰D.古希腊戏剧为文艺复兴提供了养分

20.

1306—130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市区有手工工场300家,年生产呢绒十万匹;1343年佛罗伦萨市中有九万余人,从事呢绒生产约三万人,占全城居民的三分之一。 佛罗伦萨手工工场的兴旺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  )

A.世界市场的形成B.资本主义萌芽C.工业革命的推动D.文艺复兴的发展

21.

在1750年,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西方能够超越东方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大战后西方获得大量利益和霸权B.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爆发C.西方的王权不如东方的皇权根深蒂固D.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2.

下表是苏联1928年至1937年粮食、肉类产量的统计表。该表数据变化说明了(  )

时间

苏联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苏联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A.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C.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效一般D.西方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影响

23.

罗斯福新政期间,国会与总统高度配合,先后出台了《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国家工业复兴法》等法案,以立法的形式授予总统紧急权力。美国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这种现象(  )

A.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扩大了联邦政府与总统的权力C.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D.削弱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24.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此期间,各国学生通过各种直播平台居家学习,部分企业职工实行在线上班,许多商家加大线上营销,众多会议采用视频方式。这说明(  )

A.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出现B.计算机互联技术的产生C.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D.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25.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普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 建设已经成为消除各国基础设施赤字、推动世界经济包容和强劲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这说明(  )

A.一带一路 倡议引领新型全球化B.一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C.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多极化的主要动力D.生态和人口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二、材料题

26.

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走好自己的路。(16分)
材料一  ……要寻出历史趋势中之内在向往,内在要求。……才能来指导历史,使其更进。……中国史的趋势,似乎总向团结融合的方向走。虽然其间也有如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材料二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

——统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2018年12月第1版)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会议及主要内容

党的会议

主要内容

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共十三大

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大

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七大

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

中共十八大

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

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

中共十九大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

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间的矛盾

——根据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2017年12月第1版)整理

(1)材料一所列举的 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 时期有何共性?(2分)以南北朝时期的一例说明中国史的趋势是团结融合(要求:用具体事例说明)。(2分)
(2)材料二中面对困难列宁在经济上做出了怎样的尝试?(2分)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2分)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哪方面来?(2分)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哪一条道路不断完善的过程?(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同看走过的路、比较他国的路,带给我国政府哪些启示?(4分)

27.

近代以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各时期国家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场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即使它自身有很多弊病,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应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898年)光绪下旨, 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 富强之计,首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行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实用者:允宜悬赏以为之劝,或量其才能。试以实职,……给予特赏以昭激励。

——人民网资料

材料三  在过去40年里,中国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爆炸性增长、中国对先进技术的采纳吸收以及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都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不断评估各项举措是否有效,并做出调整。近年来,中国经济加快转型级……中国政府注重平衡 的关系,不单纯追逐经济增速,而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增长方式的转变。如今,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金融科技、数字支付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 中国智造 前景广阔。

——摘编自《中国改革开放深刻影响着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光绪帝为实现 国家富强 采取的措施。(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1分)这一事件起到怎样的历史作用?(2分)
(3)根据以上材料,请你为中国进一步稳步、健康地推进改革提出合理的建议。(4分)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后,创立于印度的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从公元前334年起,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统一,8世纪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他们传入欧洲的。

——摘编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材料二  自16世纪开始,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19世纪末,随着拥有先进技术的欧美人对大洋洲和太平洋岛屿的殖民,世界完全联系成一个整体,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和主宰地位的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然而资本主义发展有其局限性和野蛮性,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科学理论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摘编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材料三  世界各国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系列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交往方式(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交往的共同作用和影响。(2分)
(2)材料二中的 科学理论 指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分析材料二中 西方先进 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面对今天的霸权主义、民族矛盾、地区冲突等现象,你有哪些建议?(4分)(不得照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