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福建省宁德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596

一、单选题

1.

二里头文化礼器中的鼎、兵器中的戈、玉器中的琮等,与商文化的同类器物十分相像,这体现早期中华文明的(  )

A.多元性B.包容性C.创造性D.传承性

2.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秦穆公任用奴隶百里奚;战国时期,秦孝公下求贤令,燕昭王筑黄金台求士。这些举措(  )

A.彰显国君权威B.维护贵族特权C.强化中央集权D.适应社会变动

3.

如图所示地图对应的历史时期和现今地名分别是(  )

A.秦朝西安B.汉朝北京C.宋朝开封D.元朝北京

4.

两汉时,桑树种植以黄河流域为主。东晋时,长江以南的太湖、鄱阳湖流域的桑树种植得到推广,这些地区蚕一年达到四五熟,能进行高等级丝绸的生产。这可用来说明(  )

A.南方地区的开发B.区域经济的平衡C.经济重心的南移D.经济结构的调整

5.

如图中传授《尚书》的伏生被画成一个带有印度色彩的男子,虽有头巾和中国式的案几,但伏生袒露上身、瘦骨嶙峋的状态,类似于佛教中的人物形象。这反映了唐代(  )

A.市民阶层意识的觉醒B.绘画作品写实的风格C.佛教儒学思想的融合D.科举考试影响的扩大

6.

清康熙时,进出口货物税率总计10%左右。1843年后,按值百抽五交纳。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近代外交的转型B.关税主权的丧失C.自然经济的解体D.民族危机的加深

7.

1898年,清政府推行新法,下诏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倡办实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这些措施(  )

A.加剧列强对华工矿利权的掠夺B.冲击旧式官僚体制C.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提高国民民权意识

8.

如图所示漫画意在说明(  )

A.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B.共和政体的建立C.民族独立任务的完成D.社会风俗的变化

9.

1912年,军费占政府支出的33.8%,1919年为41.86%,1923年为64%。这反映了该时期(  )

A.经济发展B.军阀混战C.政权更迭D.国防稳固

10.

1915年,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号召青年 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提出青年应是: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的主张旨在希望青年(  )

A.追求个性自由B.践行文学革命C.改良国家政治D.冲破思想束缚

11.

1938年5月,毛泽东指示: 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会能够克服这种困难。这是河北及山东方面已经证明了的。 毛泽东这一指示是针对(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B.正面战场形势的变化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D.华北解放区的改革

12.

淮海战役中,数百万支前群众用小推车以及船只、牲畜、挑子运送粮食、弹药,救护伤员,每一个解放军背后,就有9个支援的乡亲。这体现了(  )

A.人民群众是胜利之源B.统一战线成效显著C.民族民主革命的完成D.军事策略运用得当

13.

中国人民志愿军身处恶劣残酷的战场,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胸膛堵枪眼、烈火烧身岿然不动,体现了(  )

A.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B.奋不顾身的爱国精神C.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D.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

14.

如表反映了新中国(  )

1952年与1978年中国主要指标对比

项目

1952

1978

钢产量

135万吨

3178万吨

粮食产量

16392万吨

30477万吨

在校学生数

5444万人

21351万人

医院、卫生院数

3540

64421

A.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B.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C.城市经济体制的变革D.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

15.

1999—2021年间,澳门从一个经济发展低迷萧条、社会治安混乱的 博彩之都 ,发展成为社会和谐、文化多元、经济繁荣的国际旅游休闲文化名城。这主要得益于(  )

A.澳门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C.一国两制 的实践和发展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推行

16.

如图所示内容反映中国(  )

A.主导了世界发展B.致力于区域合作C.改变了国际秩序D.国际影响力扩大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材料二
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新唐书·食货志》

分别指出材料一、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及其体现的赋税制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赋税制度变化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变为商品,如苏州的丝棉,景德镇的瓷器,福建的茶叶等行销海内外。北京、无锡、汉口等市镇都很繁华。但就商人而言,从事工商业最终目标是买田置宅,或科举入宦。如在徽商群体中,就有为数甚多的 亦贾亦儒 ,及致富后转而从儒入仕的事例。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业思想发展及其转型困境》

材料二
康熙以来, 盛世 全盛 等词汇经常在臣民之口出现,并在乾隆时期的社会舆论中逐渐形成 盛世 意识。
马戛尔尼认为,不管英国人进攻与否,中华帝国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摘编自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社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当时中国社会认识不同的原因。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有明确的夷夏之辨、胡华之别。华,是华夏,指以汉族为主体,生息繁衍于中原地区的人民。夷,则指周边民族。但华夷的界限又是模糊的,可变动和转换。历史上夷夏之间、胡人与汉人之间有四次的大融合: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宋元及明清,在这些民族大迁徙、大融合过程之中,不仅蛮夷被汉化,也有汉人被胡化的反向过程。夷夏之间,既是绝对的(有无礼乐教化),又是相对的(相互的融合与内化),随着每一次中原文化对外的扩散,华夏民族融合了原来的胡人,使得他们成为新的一员。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零星的,绝大部分是转译自日本学者研究社会主义的著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原著的引进和翻译出版受到重视,各种期刊大量、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了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毛泽东等在长沙成立了 新民学会 。同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用通俗语言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石仲泉、鞠俊俊《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材料二
目录
第一编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
第二编党在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
第4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
第7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第三编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第8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第9章井冈山的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
第12章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的背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