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试题8)〖名题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6 浏览数:165

一、单选题

1.

(2010·成都毕业班二测)下列机构或职官,在职能和权力上存在相互牵制关系的有(  )
①唐朝中书省与门下省  ②宋朝统兵将帅与枢密院  ③元朝中书省与枢密院  ④明朝五军都督与兵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

(2010·绵阳高中高三一模)唐朝德贤孝恭首屈一指的长孙皇后摘录历代巾帼名媛的言行并加以评述,编纂出封建制度下的妇女章程,是为《女则》。唐太宗 令梓行(雕版印行)之 。请你判断《女则》的运行应依次经过(  )
①尚书省  ②御史台  ③中书省  ④门下省  ⑤礼部  ⑥工部

A.①④③⑤B.③④①⑤C.③④①⑥D.③②①⑤

3.

(2010·河南开封高三一联)美国史学家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 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 下列各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

A.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B.程朱理学的出现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D.商品经济的繁荣

4.

《贾谊·治安策一》载: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

A.察举制B.推恩令C.郡县制D.封国制

5.

(2010·江苏盐城高三一调)历史学家钱穆指出 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  )

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6.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 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 斜封墨敕 。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踪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7.

(2010·广州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恩荫制

8.

(2010·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年民族封建国家D.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9.

(2010·肇庆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统一测试)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①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10.

(2010·淮北高三一模)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 地方机构示意图 ,请据此判断该图反映的是(  )

A.唐代完善君主专制B.宋代加强中央集权C.元代发展中央集权D.明代强化君主专制

11.

在唐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2.

(2010·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唐朝沿袭隋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但唐高宗时改 民部 户部 。改 民部 户部 的原因是(  )

A.税收制度的改变B.避讳的需要C.政治体制的改变D.土地制度的变化

13.

(2010·山东临沂高一模块考试)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4.

(2010·山东德州一中期末模块检测)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 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的过程。与 科举制 相一致的是(  )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龙生龙,凤生凤D.举孝廉,父别居

15.

(2010·山东枣庄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下图是古代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这位官员可能生活在(  )

A.西周B.战国C.秦朝D.西汉

二、材料阅读

16.

(2010温州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表5

察举制

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二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 察举制 的内涵。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8分)
(3)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原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