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高考各地高三模拟1)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22 浏览数:188

一、单选题

1.

成语 黎民百姓 今指普通老百姓,但 百姓 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 百姓 地位的降低,才和 黎民 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以下关于 百姓 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

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
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阶级扩大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

2.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

A.炫耀文治武功B.树立专制权威C.制造暴政依据D.宣扬君权神授

3.

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 (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字体现了君权神授B.字与 民贵君轻 有着根本的区别
C.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D.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

4.

据《史记》等史籍记载,秦始皇实现统一之后五次出巡,其中四次到了海滨。海滨之巡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的 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 。这也是秦始皇在咸阳以外地方居留最久的记录。其间秦始皇与随行权臣 与议功德于海上 ,发布阐述国体与政体的文告。这些表明当时(  )

A.秦始皇对海洋有所关注B.秦朝政治中心准备东移C.秦朝准备进行海洋开发D.东海已经成为秦朝领海

5.

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雅典的梭伦改革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进步影响,它们共同特点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缓和了社会矛盾C.打破了世袭特权D.推进了民主进程

6.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 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  )

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7.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建立以来,经历了发展、完善、加强和强化的过程。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调集人力物力进行重大建设,保障经济和文化发展B.权力高度集中,终将导致统治的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C.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阻碍作用D.阻碍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8.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 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B.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二者均有弊无利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9.

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 秦王当了皇帝以后……建立了一个真正的专制制度,取代了 古代的神权封建秩序 。其中 封建秩序 对应的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

10.

春秋时期,秦国有 伐邦、冀戎,初县之 初县杜、郑 ;晋国有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等资料。这说明(  )

A.郡县设置与军事有关B.郡的地位远远高于县C.郡和县的设置在各国推广D.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11.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12.

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大 转型 的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内阁制代替三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13.

秦朝之后两千多年的王朝帝国, 历代都用秦政法 。这里的 秦政法 是指(  )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专制皇权D.焚书坑儒

14.

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为此他实行了(  )

A.分封制度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度D.郡国并行制

15.

秦朝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 是(  )

A.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B.与郡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C.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D.与乡同级的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二、开放性试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在欧亚大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历史上,最惊人、最重要的发展是西欧从贫穷的、默默无闻的状态中崛起。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一个落后的边缘地区在从一个历史时期到另一历史时期的转变中居领先地位,在历史上并不是首次。在古代文明时期,中东在农业、冶金术、文字和都市生活方面进行了基本改革,起了发达的文明中心的作用。正是中国、印度和欧洲这些比较落后的边缘地区,在古典时期有创造力的革新中起了先锋作用;革新中涌现的新事物除了包括儒教、印度教和基督教这些新宗教信仰外,还包括对冶铁术、铸币和字母表的有效利用。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 一事成功百事顺 ,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 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摘自《全球通史》《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 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结构完整。)

三、材料阅读

17.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 大变动 分别指什么?(2分)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的观点。(2分)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 中国本身具有任何一个穆斯林帝国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一种内聚性。……中国这种内聚性,并非当时才有的一种现象,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就有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层面分析中国早期文明的 内敛性 强的原因?(4分)

19.

(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 。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两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丛日云:《: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 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并简析其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

四、简答题

20.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3分)
请回答:
(1)春秋战国到秦汉是我国古代的转型时期,请用史实说明这一转型的表现。(3分)

五、材料阅读

21.

中国古代史上,中央政权与地方力量的互动,影响着历史进程的发展。(8分)
(1)指出两图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4分)结合所学,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制度的影响。(4分)

22.

有学者在研究 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4分)
结论一 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
结论二 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 外铄 催化 内生 内生 外铄 互动型。
结论三 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回答问题:
(l)秦朝建立的 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 有何特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