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发展】(12分)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对乡村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全国教育界开始行动起来,
“下乡去
”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口号。乡村教育的目的,是要扫除文盲,尤其是学龄者文盲和青壮年文盲,重视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的建设工作,包括设立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以及实行征学制,强迫学龄儿童和青年农民就近入学等措施。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一些乡村建设者还提出,乡村教育必须与改良农业、发展经济相结合,实行
“富教合一主义
”,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摘编自王建明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90年代后,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单位努力推动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
“两基
”工作。农村是
“两基
”工作的重点,国务院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各级政府完善并落实中小学助学金制度。2001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试点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大力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
——摘编自欧阳雪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发展农村教育的影响。(6分) |